绪 论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和内容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 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核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运 动人体科学范鳞的一门基础学科。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当前主要有: (一)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以往较多地集中于对骨、关节 和肌肉的研究,近年来,加强了在心血管、内脏、内分泌、神经及感官等方面的研究,并有 微观研究水平不断增高的趋势。 (二)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及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形态学基础的研究。诸如身 高,体重、各种围度、长度及其比率,以及骨龄、皮纹等形态指标的研究,这对了解运动员 的体型特点和选材具有重要意义。 (三)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仍是运动解制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包括 对肌肉生理横断面的研究、肌纤结类型的研究、关节活动中肌肉工作特点的研究、不同身 体练习中肌群作用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健身、训练、康复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入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不仅膏要深人研究运动器官的机械运动规律, 其他器官如心血管壁的弹性结构、胃肠编动、体位变化与内脏状态、血流的动力学变化 等,也是运动解剖学需要探讨的内容。 (五)运动损伤形态学基础的研究。例如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结构、关节软骨和末端 病的形态结构变化、椎间盘的结构及其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等,这类研究可为了解、啊明运 动损伤机制和临床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二、学习运动解剖学的主要任务 运动解剂学是体育院校(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 (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不仅应对人体形态结构 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认识,面且必须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影响,还应当 懂得人体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学会用辩证的、唯物 的观点去认识运动中的人体,认识各种客观事物
(二)为运动实战提供理论依据。运动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而且也是一 ?】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 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既帮助学生掌握鍵身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伤 病,又为他们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及健身指导等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三》为学习后继课程莫定基础。体育学科群中的许多课程都与人体形态结构知识有 者内在联系,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等更与解剖学密不可 分。学习运动解副学,是学习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的先导,也是为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 础。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基本观点 学习、研究运动解剖学,应当用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去观察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 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1.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按照这个规点认识人体,就应根据形态 结构特点去分析其功能,或以功能改变去促进形态结构的变化。只有密切联系器宫组织 的功能,才能加深对其形态结构的理解。 2.有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体育锻炼绝不仅是肌肉活 动,而必须有身体许多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体内任何一个器官、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变 化,将对整个机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体育运动既可强体魄,又可健身心、调精神,这也 是局部与整体密不可分、对立统一关系的必然反映。 3.有机体变化发展及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体 的形态结构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外界环境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的。作为社会性 的人,虽具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固有特征,如语言、思维、劳动等;但作为自然界的 人,其形态结构仍保留着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这在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已清楚地 表现出来。应当看到,人体形态结构的变化发腰永远不会停止。年龄、性别、种族 以及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条件,当然还有个人的劳动、运动习惯等,都是人们的形 态结构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在个体成长和种族延续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发 生的各种变异,都同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某些新的形态结构特征的出现,往往 是外界环境变化或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也就是人体内在结构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相 统一的结果。掌握有机体变化发展及与外界环境相统一的观点,不仅使我们能够科学 地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过去和现在,还可以预见未来。只有遵循人体变化发展的客观 规律,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合理的体育镜炼,才能达到促进人体形态结构发生良好 3
变化、体质健康得到不断增强的目的。 (二)基本方法 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方法很多。因其目的,要求、物质技术条件等不同而有别。但无论 从学y还是研究的角度看,有.些基本的或常用的方法是应当了解的。 研究运动解剖学可用下述方法; 尸体解剖法。在尸体上利用器械进行切割解剖,观察人体的大体形态结构,这种方法 虽较占老,但对直接,宏观地认识人体仍很必要。 组织切片法。通过制作组织切片(包括超薄切片)并在光镜或电镜下进行观察,以了 解人体各器言组织的微细乃至超徽结构。 组织化学法。将化学分析法引用到形态研究中,对人体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成分 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 活体研究法。包括对活的有机体的形态学特征一如身高、坐高、体重、体型、各部长 度、圆度等进行测量:对关节运动幅度进行测定;对肌肉工作状态进行观察等:还包括借 助仪器没备对活体进行动态的观察研究。 动作分析法。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或动作图片、图像)进行解剖学分析,着重研究动 作过程中关节的运动和肌肉的工作,探讨人体运动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的内在关系。 各种仪器研究法。应用X光机、肌电图仪、电脑X线断层图(CT)、核磁共报断层图、 超声骨密度仪等仪器,对人体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观察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运动解剖学的研究 方法将会不断更新,研究水平将会日益提高 上述研究方法一般也适用于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运动解剖学,一定要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为此,一方面要从学 科特点、教学条件和个人实际出发,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应当掌握那 些较为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譬如: “听”,即认真听教师讲课。既要注意教师对理论的闲述,对知识的讲解,对概念的诠 释,还要注意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但应当对具体讲授内容听明白,更要将学习的重点、学 习的要求,学习的方法听清楚。 “晋”,即仔细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切片、活体》和图谐,以及录像、电影、光盘、X光 片及其他图片、图表等直观性教具、资料,要注意学会魂察,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运 动解剖学,从建立形象印象人手是必要的,也是最佳的途径。 “摸”,即用手触摸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以感知体表各种骨、关节、肌肉结构、状态和脉 管的搏动等。通过手感与观察的配合,可以有效地如深对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认 识。 “想”,即对各种名词凝念、理论知识的思考。学习运动解剖学,不仅需要识记,更需要 3
理解。只有拗于思考、善十动脑的人,只有对看似“死”的知识采用活思维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这门课程。即便是记忆,也成该建立在思考、理解的基础之上。死记硬背是应当摈弃 的低效方法。 “联”,即联系,主要是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身体各部分相联系,人体形态结构与外 界影响因素相联系,以及学科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相联系。处于运动中的人体,其形态结构 和功能是复杂的、变化的、相关的,因此,绝不可用孤立、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人体某一形态 结构,去理解各种名词概念,去学习解剖知识。强调联系,就是强调要学习和运用分析、综 合,比较、归纳这样的思维方法。 “用”,即对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知识应用于体育实践、生活实际,不 仅能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实效性。学会应用理论知识,既是学 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应把“学以致用”当做学习的原则,把“是否会用”作为 检验学习水平的重要尺度。 四、运动解部学发展简史 运动解剖学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与生产劳动、战士操练 和体育运动密切相关。15世纪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在对人体 进行解部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人体结构及活动服从力学定律的概念,不仅发展了人体 解剖学,还创立了人体运动学。意大利学者帕列里(A1ion9 o Borelli1608~1679年)在《论 动物的运动》一书中,研究了人体总重心的位置,分析了人体运动的某些动作(如蹬地,蜀 水,引体等)。他们把数学、力学知识运用于解剖学,可以说是运动解剖学的萌芽。 19世纪末,俄国学者列斯伽弗特(1.①.ecmr1837-1909年)在其著作《人体运 动理论》《肌肉系统解剖学》《理论解剖学基础》等书中,详细叙述了有关人体比例、人体姿 势、人体运动的资料。并著有《解剖学与体育的关系及学校中体育的基本任务》等专著。他 为运动解剖学的正式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 学等学科相继建立,运动解剖学也形成为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采用了先进 的技术手段及仪器设备,对人体运动的力学参数、身体姿势和环节运动的解剂学特征等 进行了深人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苏联解剖学家依万尼茨基(M.中.HBau H1895~1969年)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所撰写的《人体解剖学》(1956年)可谓是 运动解剖学的经典著作。他将运动形态学分为运动解剖学、运动人体测量学、运动局部解 剂学和动作分析四个部分。70年代,苏联学者将运动解削学与人类学结合起来,发展了运 动形态学,并将其应用于运动员选材方面。 新中国运动解剂学的发展历史并不长。50年代.各体育院校(系)将人体解剖学列人 必修基础课。60年代初,著名解剖学家张望首先在我国提出了运动解剖学的概念:“解剖
学亦可用于体育运动,用以分析各种运动所需要的肌闲和关节,可以叫做运动解剖学。” 1961年,我国编写出版了第一本体育院校(系)统编教材一《人体解剖学》。1978年 编印了《运动解剂学》通用教材。80年代以来,在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统编与自编共存的 局面。各体育院校(系)普遍建立了专」的实验室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并积极开展科研工 作.除了基础理论研究外,还结合运动员选材、运动伤病防治等开展了深人的研究,取得 了很多的成果。近牛来,广大运动解剖学工作者在教学、科研方面努力工作,不断开拓前 进,为推动运动解剖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五,解剖学定位术语 学习运动解剖学,首先应当了解为统一对人体形态结构和人体运动的描述面确定的 解剖学定位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为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两足并扰,脚尖向前 (二)常用方位术语 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基准,定出下列-些解剖学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之部为上。 下:靠近足之部为下 前:靠近腹之面为前 后:靠近背之面为后 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之部为浅 深:远离体表或器宫表面之部为深 内则:靠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近端:指四肢的近躯干端 远端:指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指前臂的外侧 尺侧:指舵臂的内侧 胖侧:指小银的外侧 胫侧:指小腿的内侧 (三)人体基本面 技照人体解剖学方法,可将入体作三个互相垂直的切面,即基本面(图0一1) 矢状面:沿身体前后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之切面,其中通过正中线的切面称为正中面 额状面:沿身体左右径所作的与地面垂直之切面,亦称冠状面。 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半行之切面,亦称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