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理由多半来自阅读:阅读现实和阅读文献。阅读现实时,我们看到今天 的中国,社会转型已经掀起了一轮新阶级的涌动:人们热衷讨论的“新中产阶级” “新管理精英”诞生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城乡新贫困群体一一城市农民工、下岗工 人和那些因制度变迁而越发贫困的乡村贫穷人口一一也作为新阶级相继出现。然而 目前有关贫困的社会学解释相当乏力,多是围绕贫困线的讨论,或是一些经验层次 上的描述与对策的实际操作性文章。在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 贫困的理论纷争就已十分激烈,尤其是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已经将原本尚 属政府行为的政策学贫困研究纳入了理论轨道。走进理论,我们才有入世(入贫穷 世界)的感觉,需要梳理、归纳和评价它们,更需要将它们借鉴到转型中国的发展 实践。这是这篇文章选题的初衷和目的。 本文章将沿结构和文化两个面向,对现有的贫困研究作一系统的综述和评价。 力求在“综述”中透析贫困研究随社会发展从经验迈向理论的路程:在“比较”中 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社会学的贫困研究提供新思路。 结构取向的解释 不平等:社会力制造的贫困 制度造成贫困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 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比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除 了出卖劳力,一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形成了支配和被支配、压 迫和被压迫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通过无偿占有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工人贫困化。随着资本的增长,工人阶级的贫困会进一步加 剧,因为“资本增长得愈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愈 厉害”(马克思,1972:380),工人将愈面临严重的失业贫困。因此,在马克思 看来,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社会政策导致的不平等是制造贫困的元凶。英国有“圈地运动”造成数以百万 无家可归者的贫穷:美国有“种族歧视政策”下的有色人种的穷困潦倒:中国有“剪 刀差”下的农民的穷困……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感悟,制定政策本身、政策的失误或 不合适的政策导向,都将引起不平等而导致贫困。奥科克( Pete Alcock)首先指出 从政策决定问题的意义上来看,贫困的界定通常取决于应对贫困的各项政策,于 是政策和贫困就好像学术圈内存在着的‘鸡和蛋’的谜面,理解贫困首先就要去理 解政策”( Alcock,1993:4)。我以为,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政策可以 确定“穷人”标签的指向,即“谁是穷人,谁将成为穷人”:其二,政策可能再造 贫困。后一层意思又可让我们具有两种可能的想象空间:(A)解救贫困的政策因 执行失误再造了贫困。(B)政策本身就不是平等之策。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样
选题的理由多半来自阅读:阅读现实和阅读文献。阅读现实时,我们看到今天 的中国,社会转型已经掀起了一轮新阶级的涌动:人们热衷讨论的“新中产阶级”、 “新管理精英”诞生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城乡新贫困群体――城市农民工、下岗工 人和那些因制度变迁而越发贫困的乡村贫穷人口――也作为新阶级相继出现。然而 目前有关贫困的社会学解释相当乏力,多是围绕贫困线的讨论,或是一些经验层次 上的描述与对策的实际操作性文章。在国际上,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有关 贫困的理论纷争就已十分激烈,尤其是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已经将原本尚 属政府行为的政策学贫困研究纳入了理论轨道。走进理论,我们才有入世(入贫穷 世界)的感觉,需要梳理、归纳和评价它们,更需要将它们借鉴到转型中国的发展 实践。这是这篇文章选题的初衷和目的。 本文章将沿结构和文化两个面向,对现有的贫困研究作一系统的综述和评价。 力求在“综述”中透析贫困研究随社会发展从经验迈向理论的路程;在“比较”中 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社会学的贫困研究提供新思路。 结构取向的解释 不平等:社会力制造的贫困 制度造成贫困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 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比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除 了出卖劳力,一无有。这就形成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形成了支配和被支配、压 迫和被压迫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所有者能够通过无偿占有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使工人贫困化。随着资本的增长,工人阶级的贫困会进一步加 剧,因为“资本增长得愈迅速,工人阶级的就业手段即生活资料就相对地缩减得愈 厉害” (马克思,1972:380),工人将愈面临严重的失业贫困。因此,在马克思 看来,只有通过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社会政策导致的不平等是制造贫困的元凶。英国有“圈地运动”造成数以百万 无家可归者的贫穷;美国有“种族歧视政策”下的有色人种的穷困潦倒;中国有“剪 刀差”下的农民的穷困……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感悟,制定政策本身、政策的失误或 不合适的政策导向,都将引起不平等而导致贫困。奥科克(Pete Alcock)首先指出, “从政策决定问题的意义上来看,贫困的界定通常取决于应对贫困的各项政策,于 是政策和贫困就好像学术圈内存在着的‘鸡和蛋’的谜面,理解贫困首先就要去理 解政策”(Alcock, 1993:4)。我以为,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政策可以 确定“穷人”标签的指向,即“谁是穷人,谁将成为穷人”;其二,政策可能再造 贫困。后一层意思又可让我们具有两种可能的想象空间:(A)解救贫困的政策因 执行失误再造了贫困。(B)政策本身就不是平等之策。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样
一种观点:“谁决定政策?如何实施政策?谁就对决定人们在社会体系里的生活环 境(包括贫困状态)起重要作用”,因为“政策行为随时准备或时刻能够左右社会 结构”( Alcock,1993:13)。类似的论述也体现在文森特( Vincent)对20世纪 英国贫困史的讨论中,他说,贫困和政策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穷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 的地位。穷人是由那些反映贫困的经济政策创造和再创造的。因此,在文森特看来, 治理贫穷状况的政策的历史,就是贫困本身的历史。而马克格拉杰( Macgregor) 则从政策失误导向不平等,尔后产生贫困的角度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政策是政 治家决策的产物,贫困就相当一个政策概念 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这是冲突学派的贫困观 冲突学派认为,不平等和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有限资源的 结果。每一个不同群体在任何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都倾向于为自己争夺更多的 利益,但是由于各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和占有的资源不等,也由于能够给予争夺的 资源总有短缺,利益争夺的结果必然是出现不同群体间利益的不平等分割,进而使 部分群体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伦斯基( Lenski GE.)在他的《权力与特权:社会分 层的理论》一书中说,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很少 具体而言,穷人在经济领域里缺乏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因而难以获得较多的经 济收入。在政治领域里他们缺乏政治活动的参与能力和机会,因此不可能对决策、 投票等产生实际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穷人无力于影响教育、传媒和社区组织, 他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总之,是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不合理,迫使社会 部分成员“失能”而陷入贫困或长期陷于贫困。其结果往往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他 们的排斥和偏见,加剧了社会矛盾(参见, Lenski,1966)。 与冲突论的观点相比,功能学派在指认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同时,并没有任何需 要消除它的意愿。相反,功能论者的信念是:大凡某种社会事实屡禁不止,又不断 出现,就一定有它不能不如此的社会功能。不平等或贫困现象就是如此。功能主义 贫困观的基本视角是,贫困乃社会功能之需要。其中,最具代表的为美国学者甘斯 ( Herbert J.Gans)有关贫困的诸多论述。他主张,社会不平等是由社会发展的价值目 标和功能需要共同决定的。这种理论首先假定社会中各种职位在实现社会价值目标 中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同时假定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也不同。社会为了有效 地达到其主要的价值目标,就需要一些天赋优秀的人去担当较为重要的角色。为了 吸引天赋高者去占领这些更重要的社会位置,并使其充分发挥才能,就必须赋予这 些位置较高的报酬。同样,那些对实现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的重要性程度不高的职位 社会所提供的报酬就较低。甘斯还估价了贫困所具备的社会正功能,即对社会整体 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某种积极作用。譬如,穷人可以去承担社会中较为低下、肮脏的 工作:穷人为劳动市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也间接促进了职业者的劳动积极性:穷 人的消费,延长了一些商品的经济使用寿命:穷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和经济增长的 代价等等(Gans,1979:275-289)。总之,不平等和贫困的存在,在甘斯等功能主
一种观点:“谁决定政策?如何实施政策?谁就对决定人们在社会体系里的生活环 境(包括贫困状态)起重要作用”,因为“政策行为随时准备或时刻能够左右社会 结构”(Alcock, 1993:13)。类似的论述也体现在文森特(Vincent) 对 20 世纪 英国贫困史的讨论中,他说,贫困和政策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穷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 的地位。穷人是由那些反映贫困的经济政策创造和再创造的。因此,在文森特看来, 治理贫穷状况的政策的历史,就是贫困本身的历史。而马克格拉杰(MacGregor) 则从政策失误导向不平等,尔后产生贫困的角度去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政策是政 治家决策的产物,贫困就相当一个政策概念。 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这是冲突学派的贫困观。 冲突学派认为,不平等和贫困是社会各群体之间在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有限资源的 结果。每一个不同群体在任何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都倾向于为自己争夺更多的 利益,但是由于各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和占有的资源不等,也由于能够给予争夺的 资源总有短缺,利益争夺的结果必然是出现不同群体间利益的不平等分割,进而使 部分群体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伦斯基(Lenski,G.E.)在他的《权力与特权:社会分 层的理论》一书中说,贫困者之所以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很少。 具体而言,穷人在经济领域里缺乏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因而难以获得较多的经 济收入。在政治领域里他们缺乏政治活动的参与能力和机会,因此不可能对决策、 投票等产生实际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穷人无力于影响教育、传媒和社区组织, 他们普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总之,是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不合理,迫使社会 部分成员“失能”而陷入贫困或长期陷于贫困。其结果往往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他 们的排斥和偏见,加剧了社会矛盾(参见,Lenski,1966)。 与冲突论的观点相比,功能学派在指认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同时,并没有任何需 要消除它的意愿。相反,功能论者的信念是:大凡某种社会事实屡禁不止,又不断 出现,就一定有它不能不如此的社会功能。不平等或贫困现象就是如此。功能主义 贫困观的基本视角是,贫困乃社会功能之需要。其中,最具代表的为美国学者甘斯 (Herbert J. Gans)有关贫困的诸多论述。他主张,社会不平等是由社会发展的价值目 标和功能需要共同决定的。这种理论首先假定社会中各种职位在实现社会价值目标 中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同时假定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也不同。社会为了有效 地达到其主要的价值目标,就需要一些天赋优秀的人去担当较为重要的角色。为了 吸引天赋高者去占领这些更重要的社会位置,并使其充分发挥才能,就必须赋予这 些位置较高的报酬。同样,那些对实现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的重要性程度不高的职位, 社会所提供的报酬就较低。甘斯还估价了贫困所具备的社会正功能,即对社会整体 的运行和发展起到某种积极作用。譬如,穷人可以去承担社会中较为低下、肮脏的 工作;穷人为劳动市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也间接促进了职业者的劳动积极性;穷 人的消费,延长了一些商品的经济使用寿命;穷人可以成为社会变迁和经济增长的 代价等等(Gans,1979:275-289)。总之,不平等和贫困的存在,在甘斯等功能主
义者眼中,乃情所必至,因为社会需要它们“调色 失业:经济力制造的贫困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工作、是否能获得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工作, 以及工作报酬的高低等都经常取决于经济力——一市场结构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而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贫困是个人的选择行为和市场调节的结果。就像 亚当·斯密所说,贫困是由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口的生育情况共同决定的 依靠工资维持生计的工人,其所获工资是他劳动的基本价格,即维持工人及其家庭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市场中,工人的实际工资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它 是随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的市场价 格会低于其基本价格。此时,劳动报酬降低,部分工人会因此而陷入贫困。而贫困 又会使劳动者的供养能力降低,从而抑止人口的增长,减轻劳动力的过剩,使经济 复苏,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的市场价格上升(亚当斯密,1972:73-74) 显然,斯密认为,贫困是市场情境中劳动力供需关系波动的结果。他提醒我们注意 的一个社会事实是:由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而产生的贫困是不可抗拒的。 经济力不可抗拒的社会事实还可以用另一个社会事实——反贫困政策失败 一来加以说明。奥科克在考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次世界经济 不景气时期出现的,由大量失业遭致大幅度贫困现象的案例后指出:“失业、低工 资、早退休、高税收等引起了贫困,因此,国内外各种各样经济力量的变化都可能 而且正在引起贫困,这类经济力量的影响不得不被归属到宿命论者的悲哀之中,因 为几乎任何政府、任何政策都无法真正抵御或改变它。”我们永远不敢肯定,在这 样一个世界上,将来这些经济力不会被修正,但至少现在“政策意愿和经济力的互 动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因为经济力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原因。”( Alcock,1993:32) 很多反贫困战略的失败往往都因为它们不敌一些或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经济力。在 这层意义上说,任何解救贫困的政策措施都好似建立在漂浮不定的沙滩上。对此, 有人干脆模仿功能主义的说法,赋予它合法之地位,这就是“市场需要贫困”。换 言之,市场为了有效地运作,需要相当一部分穷人徘徊于市场的边缘。贫困者的等 待与徘徊,会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作用于在职的工人,鼓励他们勤勉工作、克服懒 惰(参见 Novak,1988,转引 Alcock,1993:33)。 按是否拥有职业,穷人可以分为两类:失业的穷人和工作的穷人。针对工作的 穷人,美国学界有所谓“利益均沾论”( trickle down theory)。该理论假设:经济 增长能有效地抑制贫困。安德森( Anderson)在1964年发表的《利益均沾:经济 增长和美国家庭贫困的程度》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减低贫困的发生。在后 续的研究中,人们根据安德森的理论,归纳了经济影响贫困率高低的主要理由为 经济繁荣,劳动力市场紧俏,此时雇主少有余地去选择他们雇用的人,穷人尤其是 有工作能力的穷人就容易找到工作,而工作的穷人也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进而
义者眼中,乃情所必至,因为社会需要它们“调色”。 失业:经济力制造的贫困 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一个人是否有工作、是否能获得自己喜爱或合适的工作, 以及工作报酬的高低等都经常取决于经济力──市场结构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 化。而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贫困是个人的选择行为和市场调节的结果。就像 亚当•斯密所说,贫困是由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口的生育情况共同决定的。 依靠工资维持生计的工人,其所获工资是他劳动的基本价格,即维持工人及其家庭 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在市场中,工人的实际工资为劳动的“市场价格”,它 是随市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的市场价 格会低于其基本价格。此时,劳动报酬降低,部分工人会因此而陷入贫困。而贫困 又会使劳动者的供养能力降低,从而抑止人口的增长,减轻劳动力的过剩,使经济 复苏,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增加,劳动的市场价格上升(亚当·斯密,1972:73-74)。 显然,斯密认为,贫困是市场情境中劳动力供需关系波动的结果。他提醒我们注意 的一个社会事实是:由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而产生的贫困是不可抗拒的。 经济力不可抗拒的社会事实还可以用另一个社会事实──反贫困政策失败─ ─来加以说明。奥科克在考察 20 世纪 30 年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三次世界经济 不景气时期出现的,由大量失业遭致大幅度贫困现象的案例后指出:“失业、低工 资、早退休、高税收等引起了贫困,因此,国内外各种各样经济力量的变化都可能 而且正在引起贫困,这类经济力量的影响不得不被归属到宿命论者的悲哀之中,因 为几乎任何政府、任何政策都无法真正抵御或改变它。”我们永远不敢肯定,在这 样一个世界上,将来这些经济力不会被修正,但至少现在“政策意愿和经济力的互 动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因为经济力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原因。”(Alcock,1993:32) 很多反贫困战略的失败往往都因为它们不敌一些或然的也可能是必然的经济力。在 这层意义上说,任何解救贫困的政策措施都好似建立在漂浮不定的沙滩上。对此, 有人干脆模仿功能主义的说法,赋予它合法之地位,这就是“市场需要贫困”。换 言之,市场为了有效地运作,需要相当一部分穷人徘徊于市场的边缘。贫困者的等 待与徘徊,会以一种无形的压力,作用于在职的工人,鼓励他们勤勉工作、克服懒 惰(参见 Novak, 1988, 转引 Alcock,1993:33)。 按是否拥有职业,穷人可以分为两类:失业的穷人和工作的穷人。针对工作的 穷人,美国学界有所谓“利益均沾论”(trickle down theory)。该理论假设:经济 增长能有效地抑制贫困。安德森(Anderson)在 1964 年发表的《利益均沾:经济 增长和美国家庭贫困的程度》一文中提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减低贫困的发生。在后 续的研究中,人们根据安德森的理论,归纳了经济影响贫困率高低的主要理由为: 经济繁荣,劳动力市场紧俏,此时雇主少有余地去选择他们雇用的人,穷人尤其是 有工作能力的穷人就容易找到工作,而工作的穷人也会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进而
摆脱贫困。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利益均沾经济”,并且视这些穷人为成功的政府财 政政策的得益者。遗憾的是,这一论点并没有在经验层面上被认证。事实是,在美 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利益均沾”的经济现象并没有发生,贫困率 并没有就此降低。为什么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威廉姆( William,1994)指出,这 种事实说明,并非每个人皆能在利益均沾的过程中获益。具体而言,当经济领域发 生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信息业的结构变迁后,威廉姆认为,美国的经济呈 现出三个阶段:大众生产阶段、超大众生产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每一阶段经济发 展的本性都赋予穷人一个完全不同的雇用关系。总起来讲,这些阶段性变化成全了 自动化、钢铁、消费电子产品工业中的高收入工作的欠缺”,穷人不是缺乏工作, 而是缺乏技能去承担这些高收入的工作(参见 Kelso,194:226-246)。大量“微卑 工作”( busy jobs)涌出,壮大了穷人的队伍;又有相对“高精尖的工作”创造了“高 收入”工作的富裕阶层。愈来愈明显的两极分化,愈来愈壮大的穷人队伍,突显在 经济发展之后,这不能不让人再度触觉到经济力的谜幻。经验报告对这种谜幻的答 复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贫困,经济成长与贫困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 分析与结论 社会力和经济力对贫困的结构解释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是悲观地看待结构:结 构是具有无法满足全人类需求的架构。明确而说,几乎结构的方方面面,都会引起 和制造贫困,而且结构的调整不能真正解救贫困 结构的“悲观”反映在两个方面:(1)实际操纵结构的智者,像每一个结构解释 那样,往往仅注意结构条件对发展的某一方面的限制,注意到引起贫困的某方面原 因,而忽视结构整体,忽视结构具有联系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个理论、每一个 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具体脱贫的举措,都经常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譬如,利 益均沾论的局限在于,它仅着重市场中报酬的多寡问题,没有考虑家庭收入的其他 来源。于是,劳动力市场的报酬就成为政策注视的目标。(2)社会转型时确实存 在着太多的不确定空间。在上述结构解释中我们看到,社会力和经济力都在不同程 度上塑造着贫困,但两相比较,前者似乎更多人为的因素:后者则多少归诸于或然 的、具有人所无法预计的种种可能性。人可以凭借社会力发展经济,创造自己的富 裕;人也可以运用社会力剥夺他者的权利,有意制造贫困。但是,人却不能真正主 宰经济力。这种无能,表现在诸多的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的发展结果中,譬如,原 本抑制贫困的种种政策却无意间引发出贫困加剧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社会力在改 造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受经济力之约束。 谈或然性的时候,其实也包涵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事物的发生、滋长和消亡都 不会沿着绝对笔直的路线的进行。福利政策就是这样。当它出台的时候,也许遵循 简单的直线思路——“缺啥给啥”,十分奏效。可是,久而久之,救济就成为一种 穷人习惯了的获取,失业者不再积极渴望拥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城市“底下层”的
摆脱贫困。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利益均沾经济”,并且视这些穷人为成功的政府财 政政策的得益者。遗憾的是,这一论点并没有在经验层面上被认证。事实是,在美 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利益均沾”的经济现象并没有发生,贫困率 并没有就此降低。为什么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威廉姆(William,1994)指出,这 种事实说明,并非每个人皆能在利益均沾的过程中获益。具体而言,当经济领域发 生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信息业的结构变迁后,威廉姆认为,美国的经济呈 现出三个阶段:大众生产阶段、超大众生产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每一阶段经济发 展的本性都赋予穷人一个完全不同的雇用关系。总起来讲,这些阶段性变化成全了 “自动化、钢铁、消费电子产品工业中的高收入工作的欠缺”,穷人不是缺乏工作, 而是缺乏技能去承担这些高收入的工作(参见 Kelso,1994:226-246)。大量“微卑 工作”(lousy jobs)涌出,壮大了穷人的队伍;又有相对“高精尖的工作”创造了“高 收入”工作的富裕阶层。愈来愈明显的两极分化,愈来愈壮大的穷人队伍,突显在 经济发展之后,这不能不让人再度触觉到经济力的谜幻。经验报告对这种谜幻的答 复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贫困,经济成长与贫困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 分析与结论 社会力和经济力对贫困的结构解释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是悲观地看待结构:结 构是具有无法满足全人类需求的架构。明确而说,几乎结构的方方面面,都会引起 和制造贫困,而且结构的调整不能真正解救贫困。 结构的“悲观”反映在两个方面:(1)实际操纵结构的智者,像每一个结构解释 那样,往往仅注意结构条件对发展的某一方面的限制,注意到引起贫困的某方面原 因,而忽视结构整体,忽视结构具有联系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个理论、每一个 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具体脱贫的举措,都经常是一种短期的权宜之计。譬如,利 益均沾论的局限在于,它仅着重市场中报酬的多寡问题,没有考虑家庭收入的其他 来源。于是,劳动力市场的报酬就成为政策注视的目标。(2)社会转型时确实存 在着太多的不确定空间。在上述结构解释中我们看到,社会力和经济力都在不同程 度上塑造着贫困,但两相比较,前者似乎更多人为的因素;后者则多少归诸于或然 的、具有人所无法预计的种种可能性。人可以凭借社会力发展经济,创造自己的富 裕;人也可以运用社会力剥夺他者的权利,有意制造贫困。但是,人却不能真正主 宰经济力。这种无能,表现在诸多的欲速不达、事与愿违的发展结果中,譬如,原 本抑制贫困的种种政策却无意间引发出贫困加剧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社会力在改 造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受经济力之约束。 谈或然性的时候,其实也包涵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事物的发生、滋长和消亡都 不会沿着绝对笔直的路线的进行。福利政策就是这样。当它出台的时候,也许遵循 简单的直线思路──“缺啥给啥”,十分奏效。可是,久而久之,救济就成为一种 穷人习惯了的获取,失业者不再积极渴望拥有一份谋生的职业,城市“底下层”的
涌现成了发展的讽喻,福利国家制度或福利思想失败。失败并不能单靠撤销政策就 宣告结束。我以为,这种非预期结果的发生揭示了一个问题:单一的经济发展、经 济援助已经无济于事,如果说任何政策都是某种理论研讨的实际结果的话,那么毫 无疑问,结构解释面对种种失败的反贫困策略已经感到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开始 反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现象,莫非本身并不单单是经济现象,而是一个重要 的文化现象。这种反思的依据在理论上或许出自这样的逻辑推理或假设:一方面 当结构变迁时,往往文化的变迁滞后于结构。换句话说,观念的转变落后于物质和 技术的变化。这种文化上的滞后,形成一种阻力,阻碍着结构的变迁。另一方面我 们也说过,贫困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克服的现象,或作为发展的产物,同样属 于发展的阻力。那么,两方面的结合,是否可以认为:作为阻力的贫困问题,恐怕 其中更多反映的就是固有文化对结构变化的阻碍呢?如果答案能够成立,我们就可 以说,当结构造就出既定的贫困时,我们用文化因素去解读贫困应该颇具说服力。 不管上述推理是否能够成立,从20世纪60年代起,已有许多的学者开始尝试 着用文化解释来理解贫困 文化取向的解释 贫困文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一批经典的论及贫困文化的书籍相继问世。其中,刘易斯 ( 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实录》、班费尔德( Edward c. Banfield) 的《一个落后社会的伦理基础》、哈瑞顿( Michael Harrington)的《另类美国》 通过来自墨西哥、意大利和美国等不同社会的经验资料,共同构筑起贫困文化的概 念架构。他们的出现和后来者的许多著书及争论,都确确实实使当时的贫困研究, 尤其对当时激烈展开的有关“城市底层阶级”的讨论,实现了一次解释框架的转向, 这就是,从结构解释转向了文化解释 人类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在题为“贫困文化”的 文中指出,“贫困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模型的标签,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 理性的社会亚文化。它表达着“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 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表达着“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 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Lews,1968:215)。贫困亚文化的存在,一方面是 穷人在社会强加的价值规范下无法获得成功,而采取的种种应对挫折和失望的不得 已选择。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穷人,他们完全心甘情愿生活于自己的文化 圈。无论是那一种存在,刘易斯以为:“一旦穷人具有了阶级意识,或者积极于组 织起来,或者能够以国际化的观点看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有贫困文化了,尽管 他们可能还是穷人( Lewis,1%66:215)。从这层意义上看,贫困亚文化可能是主流
涌现成了发展的讽喻,福利国家制度或福利思想失败。失败并不能单靠撤销政策就 宣告结束。我以为,这种非预期结果的发生揭示了一个问题:单一的经济发展、经 济援助已经无济于事,如果说任何政策都是某种理论研讨的实际结果的话,那么毫 无疑问,结构解释面对种种失败的反贫困策略已经感到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开始 反思,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现象,莫非本身并不单单是经济现象,而是一个重要 的文化现象。这种反思的依据在理论上或许出自这样的逻辑推理或假设:一方面, 当结构变迁时,往往文化的变迁滞后于结构。换句话说,观念的转变落后于物质和 技术的变化。这种文化上的滞后,形成一种阻力,阻碍着结构的变迁。另一方面我 们也说过,贫困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克服的现象,或作为发展的产物,同样属 于发展的阻力。那么,两方面的结合,是否可以认为:作为阻力的贫困问题,恐怕 其中更多反映的就是固有文化对结构变化的阻碍呢?如果答案能够成立,我们就可 以说,当结构造就出既定的贫困时,我们用文化因素去解读贫困应该颇具说服力。 不管上述推理是否能够成立,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已有许多的学者开始尝试 着用文化解释来理解贫困。 文化取向的解释 贫困文化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一批经典的论及贫困文化的书籍相继问世。其中,刘易斯 (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墨西哥五个家庭实录》、班费尔德(Edward C. Banfield) 的《一个落后社会的伦理基础》、哈瑞顿(Michael Harrington)的《另类美国》, 通过来自墨西哥、意大利和美国等不同社会的经验资料,共同构筑起贫困文化的概 念架构。他们的出现和后来者的许多著书及争论,都确确实实使当时的贫困研究, 尤其对当时激烈展开的有关“城市底层阶级”的讨论,实现了一次解释框架的转向, 这就是,从结构解释转向了文化解释。 人类学家刘易斯首先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在题为“贫困文化”的一 文中指出,“贫困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模型的标签,是一个拥有自己的结构与 理性的社会亚文化。它表达着“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 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表达着“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 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Lewis,1968:215)。贫困亚文化的存在,一方面是 穷人在社会强加的价值规范下无法获得成功,而采取的种种应对挫折和失望的不得 已选择。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穷人,他们完全心甘情愿生活于自己的文化 圈。无论是那一种存在,刘易斯以为:“一旦穷人具有了阶级意识,或者积极于组 织起来,或者能够以国际化的观点看世界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有贫困文化了,尽管 他们可能还是穷人(Lewis,1966:215)。从这层意义上看,贫困亚文化可能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