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500强外企的工作 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 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 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 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 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 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 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 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 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 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 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 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 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 议是有本事的月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明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 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 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 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逼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 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
售总监的时候有比较深的体会。当时销售总监有在 500 强外企的工作 经历,业绩也还不错,整体素质也很好,但到了民营企业就不知道怎 么干了。他在外企的时候,有大把的钱花,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去干, 相对比较规范,下属人员的素质也都比较高;但我们上海工厂刚开业 的时候比较节省,要用一分钱办两分钱的事,下属人员的素质和知名 外企比也要差一些,有的流程也不是很清晰,总之需要他自己去完善 的东西比较多。我就发现他很长时间不适应。外企的财务总监到了民 营企业也会面临很多新的课题,要想着怎么去避税甚至要逃税,要想 着如何运用非常的手段去融资,这些课题以前他们可能都没有接触 过。所以单纯的说外企的能力强我是不认同的,大家的强项在不同的 地方,要互相去学习。 我在这三种的企业都呆过,总的体会是外企讲能力,国企讲本事, 民营企业既要讲能力,还要有本事。本事是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也只 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内涵。我们说政府部门或者国企某某人 升迁了,我们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很有本事,所以我们遇到的国企领 导大多都是比较有本事的人,但是能力怎样就不好说了。因此我的建 议是有本事的朋友要去国企,有能力的朋友要去外企,两方面能兼顾 的朋友要去民企呵呵。当然,这个事情不是绝对的,现在国企也讲能 力,应该是国企本事的比例要大一些,外企对能力的要求要大一些, 至于具体的比例,不同的企业不同。你要选择适合你自己的企业。 就具体的福利待遇而言,也要看最终的结果。外企总体的福利很 好,但也很难让你有意外的收入;民企总体福利不好,但一不小心公
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 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 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 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 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 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500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 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 公司,待通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 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 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 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 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如果大家看后说这个帖子没有耽误 我的时间,而且还会有一点启发和帮助,那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了。 也非常欢迎大家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由于工作本身比较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写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 回复的不一定很及时,但我会争取尽量回复,不周之处,请大家体谅。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 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例提升的幅度很有限, 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 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
司蓬勃发展,你就成了小富翁。外企压力大一些,培训比较系统,进 步比较快;国营企业压力小,可以兼顾很多家庭的事情。我觉得本身 无所谓好坏,就像我前面谈到的价值观,关键看你想选择什么。 但是扒开企业一个个看,却是各有各的特点。很难就简单得说外 企就比国企或者民企好。要针对每个企业来做决定。同样是国企/民 企/外企,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外企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其管理 和福利等甚至还不如一般的民企,即使是 500 强的下属公司,有时候 待遇和发展空间也会有很大差异。我的一个同学就去了西门子的一家 公司,待遇在外企里面也属于一般。刚毕业的同学最容易被这个光环 迷惑,也有不少的企业用这个幌子来骗人。一旗在前面的帖子提到“好, 继续期待,不过,在做选择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就是信息不 对称,特别是对于某个企业的了解。”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可以 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识别出来。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如果大家看后说这个帖子没有耽误 我的时间,而且还会有一点启发和帮助,那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了。 也非常欢迎大家提出建议和批评意见。 由于工作本身比较忙,还要抽出时间来写文章,有些朋友的留言 回复的不一定很及时,但我会争取尽量回复,不周之处,请大家体谅。 大工的那个例子是这样的,企划部部长很难成为将来的总经理, 而且及时刚开始的薪酬是不错的,但是后来薪酬提升的幅度很有限, 就像我文章所言,我们企业的企划没有在主战场,如果将来换工作, 这份工作很难为他加分。所以那个小伙后来回到了通讯行业去做销售
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 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 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 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 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 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 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 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 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 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 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 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 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 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 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 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 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 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 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 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
去了,目前做的很不错,早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所给的薪酬,更 重要的是他的职业具有非常强的可持续性。) 就规模而言,企业还可以分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大公司,你 可以直接学习其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视野、经验和人脉积 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拟的;而在小企业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长,你甚 至会成为左右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元庆和联想一起成长就是最典 型的例子,很多成长起来的创业型公司的员工都获得了很好的汇报, 这甚至是大企业很难获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学到很多管理规则和 方法,但是很多背后的东西要想领悟则很难,比如沃尔玛的物流系统 很先进,大家都知道很厉害,知道为什么并能够将其复制到另一个企 业的人很少;大企业给的培训体系比较完善,会给你最基本的职业训 练,把你塑造成更职业化的人士;大企业的职责分工清晰,在团队合 作过程中能够学到沟通与协调等组织运作能力。缺点是工作相对狭 隘,螺丝钉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业你往往是身兼数职,实战经验强, 而且中小企业是绝对的业务导向,创业机会多,缺点是培训机会少, 经营风险大,说不定哪天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一般来说,大企业培养的人才大都是标准件,至少在大企业彼此 之间是适配的,这是因为大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战略导向的,按照公 司的战略稳步推进,各种制度比较规范,流程比较清晰,工作的内容 比较标准。在这家干人力资源到了另一家同样规模的也马上就能上 手,所以基本上没有失业的顾虑,只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小的企业 培养的人才以非标件居多,这是因为每家企业都有每家企业的特点
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 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 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 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 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 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 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 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 才发现已经处于竟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 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 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 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己经 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 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 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 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 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 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险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 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
比如同样是做人力资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异,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 具体内容可能差别非常大,而且这家的人事还兼着行政,那家的人事 还兼着法律。非标件再到其他企业契合的时候就稍微有一点麻烦,有 时候不一定合适,有时候要多磨合一段时间。 我个人的意见是刚开始不要进一些比较小的企业,尤其是刚刚毕 业的同学,除非遇到特别好的老板,当然这种机率非常小。因为你那 时的社会经验非常少,很难处理得好很多的关系,非常容易对社会和 职业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错误乃至极端的看法。你从小企业获得的东西 太少了,看似学到了一些东西,实际上得不偿失,再去找工作的时候 才发现已经处于竞争的劣势。我就遇到过几个在小企业作副总经理的 人,个人能力还不错,但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不愿再给他们机会, 因为他们已经长成了一颗歪脖子树,公司宁愿招一些完全没有经验的 人来。当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职业训练并且具有了某种专长,已经 是学有所成,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长性很好、迫切 需要规范的中小企业去。既可以让自己的所学有一个发挥的平台,从 实践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所带来的收益。 谈到这里,又要说题外话。不少人误把经验当作能力,误把学历、 知识当作能力,都是不对的。有的人所谓的十年行业经验也只是对行 业有点粗浅了解,有的人干了三年已经有了很深的见识。或者有的人 让你感觉,虽然他的经验很不够,但他的那种思维方式很好,按照这 个趋势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不错的发展。小时候老家有句骂人的话“你
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若年龄的增加 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 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 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 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帝的土地上耕耘, 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 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 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 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 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侯,我 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 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米发现这种状态太危 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越, 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己经在公司有 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 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 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 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 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 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
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责某些人的见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 而增长,话糙理不糙。所以我们人在企业,但不能局限于企业,要有 更高的视角。董事会关注产业,总裁关注行业,总经理关注企业,员 工关注职业,你要想成长为总裁或董事长,就要去关注他们应该关注 的事情。 职业发展中最悲哀的两个状况一是拼命的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 二是总是在寻找机会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业里工 作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让你 100%满意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我遇到 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业,福利不好,上司或老板太苛刻等等,这都不 是一种职业的素质。如果你觉得企业不满意,我的建议是要么离开他, 要么去适应或者改进,抱怨不解决任何问题。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 们一帮一块进公司的大学生聚会的必修课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 天晚上的卧谈会就是对公司的声讨大会。我后来发现这种状态太危 险,很容易把自己给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来的公司去了一趟, 发现抱怨的那些人还在抱怨,而没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经在公司有 了不错的发展,要么已经重新开辟了自己的职业领域。我并不是说一 点都不能抱怨,现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还不让我们说几句发泄一下 嘛,但我只主张有限度的抱怨。根据我的观察,其实抱怨很容易形成 习惯,结果最后抱怨成了主旋律。尤其是几个喜欢抱怨的人走到了一 起,你一言我一语,开完声讨大会,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容易消磨 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词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借口。这不是一个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