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这道题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能力的 训练。 我们熟悉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钢琴协奏曲《黄河》,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茅以升的 《中国石拱桥》中描述卢沟桥石柱的狮子:“每个柱头都雕刻 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展开联想和 想象的翼翅,把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联系起来。乐曲中主题与 变奏(或伴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石柱的千篇 一律与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 化,音乐与石刻,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给人感觉多么相 通,多么和谐 ●教学建议 课文中有些建筑学和美学知识不易理解,给学生自读带来 定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分步阅读,提出每步完成的阅读任务。 初读,只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 思;二读,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会提 要钩玄;三读,要求学会细琢细磨,咀嚼赏鉴,对课文的构思、 情趣、语言、写法等有一定的评价。 、增强对重要词语的认知意识 对词语的认知是一种阅读能力。散落在文中的一些重要词 语,一是要敏锐地感觉它,二是准确地理解它。比如本文第1 段中,“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 合的持续”中的“同时”;第11段中,“在时间持续的同时, 空间也连续着‘流动’”中的“流动”等等,这都需要认真揣 摩、体会。在长时间的阅读中提高对词语的认知意识。 三、难于理解的内容,求同存异
g6 三、这道题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能力的 训练。 我们熟悉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钢琴协奏曲《黄河》,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茅以升的 《中国石拱桥》中描述卢沟桥石柱的狮子:“每个柱头都雕刻 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 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展开联想和 想象的翼翅,把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联系起来。乐曲中主题与 变奏(或伴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石柱的千篇 一律与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 化,音乐与石刻,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给人感觉多么相 通,多么和谐。 ●教学建议 课文中有些建筑学和美学知识不易理解,给学生自读带来 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一、分步阅读,提出每步完成的阅读任务。 初读,只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 思;二读,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会提 要钩玄;三读,要求学会细琢细磨,咀嚼赏鉴,对课文的构思、 情趣、语言、写法等有一定的评价。 二、增强对重要词语的认知意识。 对词语的认知是一种阅读能力。散落在文中的一些重要词 语,一是要敏锐地感觉它,二是准确地理解它。比如本文第 1 段中,“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 合的持续”中的“同时”;第 11 段中,“在时间持续的同时, 空间也连续着‘流动’”中的“流动”等等,这都需要认真揣 摩、体会。在长时间的阅读中提高对词语的认知意识。 三、难于理解的内容,求同存异
对课文中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不必深究,如遇争议,可 以求同存异。比如对第1段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 和“空间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和“时间、空间的 综合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空间持续”和“时间、 空间的综合持续”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 京,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 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 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 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 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 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 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 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 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 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 学会副理事长,又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 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 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 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 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 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 《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 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 根据实物调査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 造则例》等著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
g6 对课文中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不必深究,如遇争议,可 以求同存异。比如对第 1 段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 和“空间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和“时间、空间的 综合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空间持续”和“时间、 空间的综合持续”。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 年 4 月 20 日生于日本东 京,1972 年 1 月 9 日卒于北京。1923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 1927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1928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 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 1931 年, 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1~1946 年任中国营造学 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3~1946 年任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 年当选为中央 研究院院士。1946 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 世。1940 年 10 月至 1947 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 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 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从 1949 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 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 年起任中国建筑 学会副理事长,又于 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 部委员。195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 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 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 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 三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 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 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 年写成《清式营 造则例》等著作。1931~1945 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
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 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 述 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 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 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 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 。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 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 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 1986)。他的专著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宇宙的未来88 ●课文说明 、背景知识 中国是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国家之一,在殷商甲骨文里, 就有许多天文观测记录。汉语“宇宙”一词出现较早。战国时 期的尸佼在他的著作《尸子》中就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
g6 的同事对 15 个省 2000 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 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 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 述。 梁思成从 50 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 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 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 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 一。1963 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1200 周年,他作了 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著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著。 梁思成的著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 1986)。他的专著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史图释》)于 1984 年在美国出版。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4* 宇宙的未来 88 ●课文说明 一、背景知识 中国是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国家之一,在殷商甲骨文里, 就有许多天文观测记录。汉语“宇宙”一词出现较早。战国时 期的尸佼在他的著作《尸子》中就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
来今曰宙。”东汉的高诱在《淮南子·原道训》注中也说:“四 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浑 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 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浑仪注》)盖天说认 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晋书·天文志》),天地都 是穹形的,如同一个同心的球穹,相距八万里。宣夜说认为,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不是一个固体的“天穹” 不过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都在这气体中浮动。 在西方,古希腊人也有多种宇宙学说。公元前600年左右, 住在米利都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漂浮 在一片汪洋中。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包围地球的 个球层,恒星在内层,太阳和月亮在外层。毕达哥拉斯认为, 地球、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在一个同心球上围绕中央火 旋转。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著《天文学大成》, 认为地为球形,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 球运行,创立了“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 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发表《天体运行论》,创 立日心说。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亲手制 造天文望远镜,开拓了人们的天文视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力学的引力 原理解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 现代宇宙学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宇宙 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 大。在那里,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 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爆炸”,温度逐渐冷却,形成各种各 样的恒星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学说是逐渐形成的。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 对论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方法。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 勒梅特第一个提出了动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从一种“原始
g6 来今曰宙。”东汉的高诱在《淮南子·原道训》注中也说:“四 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浑 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 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张衡浑仪注》)盖天说认 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晋书·天文志》),天地都 是穹形的,如同一个同心的球穹,相距八万里。宣夜说认为, “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不是一个固体的“天穹”, 不过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都在这气体中浮动。 在西方,古希腊人也有多种宇宙学说。公元前 600 年左右, 住在米利都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漂浮 在一片汪洋中。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包围地球的 一个球层,恒星在内层,太阳和月亮在外层。毕达哥拉斯认为, 地球、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在一个同心球上围绕中央火 旋转。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著《天文学大成》, 认为地为球形,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 球运行,创立了“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 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 16 世纪发表《天体运行论》,创 立日心说。17 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亲手制 造天文望远镜,开拓了人们的天文视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力学的引力 原理解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 现代宇宙学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大爆炸宇宙 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在 100 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 大。在那里,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 大约 200 亿年前,发生“爆炸”,温度逐渐冷却,形成各种各 样的恒星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学说是逐渐形成的。20 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 对论改变了科学家研究宇宙的方法。1927 年,比利时天文学家 勒梅特第一个提出了动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从一种“原始
原子”不断分裂、膨胀形成的。他推测:如果宇宙中物质的质 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成为“开放的宇 宙”;反之,就会坍缩,成为“闭合的宇宙”。1948年,出生 在俄国的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大爆 炸”学说。 大爆炸学说得到了以下天文观测的支持。(1)河外星系 有系统地谱线红移(课文中涉及到)。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 斯里弗发现河外星系谱线有系统地向红端移动,表明这些遥远 的天体正在离我们远去。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几 乎所有的星系都有红移现象。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这种 红移与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称为哈勃定律。(2)在各种不 同的天体上,氦的丰度相近,大都是30%。根据大爆炸理论, 早期宇宙温度很高,所以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3)测定各 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200亿年。(4)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发现(课文中涉及到)。 二、内容理解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 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但科学家仍然有信心 提到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把自 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点神秘色彩,“而真正 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 来掩饰预言的失败。也许,科学预言并不比巫师或宗教预言家 的预言更可靠,但预言宇宙的未来,还是可能的。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一些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定律,但 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宇宙未来演化的预测,因为这些定律的物理 方程是不稳定的,不会有确切的解——就像我们用手旋转赌 盘,你感觉不到用力的微小变化,但指针却停留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道理,对五天以外的天气情况作预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 复杂得难以计算;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大脑的所有方程,也不 能对人类的行为作出预测,因为小小的改变会导致截然不同的 结果
g6 原子”不断分裂、膨胀形成的。他推测:如果宇宙中物质的质 量小于某个临界值,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成为“开放的宇 宙”;反之,就会坍缩,成为“闭合的宇宙”。1948 年,出生 在俄国的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大爆 炸”学说。 大爆炸学说得到了以下天文观测的支持。(1)河外星系 有系统地谱线红移(课文中涉及到)。1917 年,美国天文学家 斯里弗发现河外星系谱线有系统地向红端移动,表明这些遥远 的天体正在离我们远去。1929 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几 乎所有的星系都有红移现象。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这种 红移与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称为哈勃定律。(2)在各种不 同的天体上,氦的丰度相近,大都是 30%。根据大爆炸理论, 早期宇宙温度很高,所以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3)测定各 种天体的年龄,均小于 200 亿年。(4)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发现(课文中涉及到)。 二、内容理解 在讲演的开头,作者就指出,预言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预 言宇宙的将来尤其困难。但科学家仍然有信心。 提到预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古代的巫术。女巫把自 己“弄得精神恍惚”,不过是为了增加点神秘色彩,“而真正 的技巧在于解释”。近代宗教预言也是这样,不断用新的解释 来掩饰预言的失败。也许,科学预言并不比巫师或宗教预言家 的预言更可靠,但预言宇宙的未来,还是可能的。 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一些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定律,但 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宇宙未来演化的预测,因为这些定律的物理 方程是不稳定的,不会有确切的解──就像我们用手旋转赌 盘,你感觉不到用力的微小变化,但指针却停留在不同的地方。 同样道理,对五天以外的天气情况作预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 复杂得难以计算;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大脑的所有方程,也不 能对人类的行为作出预测,因为小小的改变会导致截然不同的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