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汇总 常州卷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日:“居天下 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夫。“(《孟子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 大夫谋日: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 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日:“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 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2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亦远乎 (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 料加以综合分析。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2019 年江苏中考文言文阅读题汇总 一、常州卷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孟子》) 乙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 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今楚, 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慍见曰:“君子亦有穷⑥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拜见并接受聘礼。②中诸侯之疾:切中诸侯的弊病。③所设行:措施和作为。④用事:当政, 掌权。⑤徒役:服劳役的人。⑥穷;走投无路、困厄。⑦滥: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 料加以综合分析。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解答】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 (2)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 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4)D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 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 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 作为的男子。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賻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 上的浮云。 【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岀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 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 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 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 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 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 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 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7-11题.(20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 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 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
【解答】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毅,强毅;⑤批评、指责。 (2)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 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 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4)D。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 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 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 作为的男子。”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 上的浮云。” 【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 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 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 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 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 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 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 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二、淮安卷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 7-11 题.(20 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 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 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 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
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 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岀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 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⑨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鵝 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申父母之戒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毕至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4分 11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4分) 7申/父母之戒。 8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乐;④全,都 9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狼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亢 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11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 鲜明突岀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咣叱作"枯枝落叶。生动 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 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 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参考译文: 【甲】
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 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 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 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 分) 申 父 母 之 戒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毕至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4 分) 11.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4 分) 答: 【解答】 7 申/父母之戒。 8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为乐;④全,都。 9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宂 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11 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 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 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 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 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 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 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 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我宁可死 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 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 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 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数郡都来。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 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 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 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三、徐州卷 5.(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 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 蠡对日:“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囯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囯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 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 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昨⑤,命为伯。勾践已去 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 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 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 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 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我宁可死, 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 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 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 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数郡都来。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 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 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 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三、徐州卷 5.(16 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 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 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 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 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勾践已去, 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 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 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 终的失败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 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四、泰州卷 8.(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 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 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日:“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 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訕):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②或以语话样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 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 终的失败。 【解答】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 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四、泰州卷 8.(1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 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 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 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