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 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 项是 B C 【答案】D 【解析】“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我们今天的 生活也密切相关。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是“竹、梅”。 故选:D。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春去春回几番景,花开花落总关情。春水初生,白居易信马踏春钱塘湖畔, ① 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紫嫣红的春天款款而至:夏花绚烂,周敦颐流 连荷池。“予独爱②,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之风盈盈其间:秋风萧瑟,秋 瑾小住京华,“③,秋容如拭”,知音难觅的孤独涌上心头;北风卷地,冬 雪骤降,岑参戌守边塞,“④ 以想象化冬为春,奇情逸发。而 当落花时节,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即便潇洒如李白,也不免在“⑥”时生 出几分伤感;然而,也总有人能跳出落英伤怀的窠臼,龚自珍就以“⑦ ⑧ 赋予了落花别样的情意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为篱下黄花开遍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杨花落尽子规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答案: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注意“渐”的写法)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注意“淤”的写法); ③为篱下黄花开遍;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 ⑤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杨花落尽子规啼(注意“啼”的写法)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题考査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 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 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 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 在泸县 第1页,共14页
第 1 页,共 14 页 2019 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0 分)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 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 一项是( ) A. 梅、鹤 B. 竹、兰 C. 兰、鹿 D. 竹、梅 【答案】D 【解析】“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我们今天的 生活也密切相关。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是“竹、梅”。 故选:D。 二、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春去春回几番景,花开花落总关情。春水初生,白居易信马踏春钱塘湖畔, “①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紫嫣红的春天款款而至;夏花绚烂,周敦颐流 连荷池。“予独爱②______,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之风盈盈其间;秋风萧瑟,秋 瑾小住京华,“③______,秋容如拭”,知音难觅的孤独涌上心头;北风卷地,冬 雪骤降,岑参戌守边塞,“④______,______”,以想象化冬为春,奇情逸发。而 当落花时节,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即便潇洒如李白,也不免在“⑥______”时生 出几分伤感;然而,也总有人能跳出落英伤怀的窠臼,龚自珍就以“⑦______, ⑧______”赋予了落花别样的情意。 【答案】乱花渐欲迷人眼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为篱下黄花开遍 忽如一夜春风 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花落尽子规啼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答案: ①乱花渐欲迷人眼(注意“渐”的写法);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注意“淤”的写法); ③为篱下黄花开遍;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 ⑤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杨花落尽子规啼(注意“啼”的写法);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 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 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 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28.0 分)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在泸县
巴金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 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 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 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 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 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 市走去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 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 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 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 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 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 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 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 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 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 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紫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 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 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 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 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 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 的酷刑。 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 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 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 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 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 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 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 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 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 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 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 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 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 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 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 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 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 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 第2页,共14页
第 2 页,共 14 页 巴金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 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 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 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 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 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 市走去。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 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 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 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 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 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 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 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 !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 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 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 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紫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 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 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 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 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 !那座钟楼已经成 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 的酷刑。 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 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 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 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 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 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 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 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 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 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 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 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 !你看着, 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 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 !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 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 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 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 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
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九四O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在泸县”,作者且行且看且思。请根据要求,完 成下列各题。 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作者的行踪与见闻 走上土坡,回望江景 走到公园,倾听讲话 ① ② ③ 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 表述 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 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于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 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 ①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②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 你的阅读感受。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巴先生》(《黄永玉全集·文学编·人物》) 【答案】 【小题1】站在摊前,听【小题2】站在街上,凝【小题3】走过街道,看【小题 闻乡音 望废墟 到新屋 【解析】(1)本题考査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第2段写作者走上土坡,回望江景:第 3段写站在糖人摊前,回想过去:第4-6段写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第7-9段写走到公 园,倾听年轻人的谈话:第10-11段写走过街道,看到新屋,回到船上。 (2)本题考査语句赏析能力。第1句作者在糖人摊前,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充满着对 小孩时代的怀念之情,“望着”和“糖人”以动作和事物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第2句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钟楼比作“干尸”,把“眼睛”比作“洞穴”,写出了战争带来的创 伤,包含着作者的痛苦与愤怒。 3)本题考査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句不离篇,理解句子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进行,这 两句与前文破败的景象形成对比,作者在对战争造成的废墟痛恨的同时也看到新生的希 望,句中的景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第①句“新的巨厦的骨架”表示新的城市正在从 废墟中复活,意味着新生。第②句“晨光微曦”、“上游”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4)本题考査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围绕作者对战争 的痛恨和对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对未来的希望来写,语言要通顺,结合文章内容写 答案 (1)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 墟,凝望钟楼/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2)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 第3页,共14页
第 3 页,共 14 页 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在泸县”,作者且行且看且思。请根据要求,完 成下列各题。 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 表述。 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 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 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 ①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②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 你的阅读感受。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巴先生》(《黄永玉全集•文学编•人物》) 【答案】 【小题 1】站在摊前,听 闻乡音 【小题 2】站在街上,凝 望废墟 【小题 3】走过街道,看 到新屋 【小题 4】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第 2 段写作者走上土坡,回望江景;第 3 段写站在糖人摊前,回想过去;第 4-6 段写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第 7-9 段写走到公 园,倾听年轻人的谈话;第 10-11 段写走过街道,看到新屋,回到船上。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第 1 句作者在糖人摊前,回想起过去的时光,充满着对 小孩时代的怀念之情,“望着”和“糖人”以动作和事物表现了作者的心情。第 2 句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钟楼比作“干尸”,把“眼睛”比作“洞穴”,写出了战争带来的创 伤,包含着作者的痛苦与愤怒。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句不离篇,理解句子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进行,这 两句与前文破败的景象形成对比,作者在对战争造成的废墟痛恨的同时也看到新生的希 望,句中的景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第①句“新的巨厦的骨架”表示新的城市正在从 废墟中复活,意味着新生。第②句“晨光微曦”、“上游”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可围绕作者对战争 的痛恨和对重建家园的信心、决心、对未来的希望来写,语言要通顺,结合文章内容写。 答案: (1)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 墟,凝望钟楼 /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2)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
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 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 愤怒。 (3)①“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 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 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②“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 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 明的未来 (4)示例:①我也读出了巴金的累与美,他走了很长的路,房子都被炸了,他很愤怒 ②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 坚强决心。③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 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 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 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家园。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 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 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 这篇文章写作者经过阔别十七年的泸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忆孩童时光的快乐,凝望废 墟、钟楼、标语,对战争创伤表示了痛恨之情,在公园听到年轻人鼓舞人心的谈话,看 到城市在废墟上重建的情景,表达了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 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 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 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 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 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 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 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1650年,跨趋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 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 宴 公元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 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 化圣地开启了长达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 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 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 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 第4页,共14页
第 4 页,共 14 页 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 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 愤怒。 (3)①“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 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 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②“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 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 明的未来。 (4)示例:①我也读出了巴金的累与美,他走了很长的路,房子都被炸了,他很愤怒。 ②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 坚强决心。③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 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 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 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家园。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 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 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 这篇文章写作者经过阔别十七年的泸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忆孩童时光的快乐,凝望废 墟、钟楼、标语,对战争创伤表示了痛恨之情,在公园听到年轻人鼓舞人心的谈话,看 到城市在废墟上重建的情景,表达了中国人坚强的意志、对光明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 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 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 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 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 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 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 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 1650 年,跨趋 3100 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 敦煌 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 宴。 公元 366 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 奇景令乐傅顿悟,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 化圣地开启了长达 1650 多年的兴起、废弃、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 200 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 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 现场构建了 3000 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 张骞的勇气,班超的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 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
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 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 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 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 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 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塱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 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3米,长达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 来。徜徉于1:1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 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 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 荣光 (选自2019年5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 在谈论什么? 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 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甲:张骞出使西域图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 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 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 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 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答案】 【小题1】(1)本题考査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 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小【小 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题2】题3】 第5页,共14页
第 5 页,共 14 页 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 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 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 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 26 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 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敦煌 --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 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 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 --《五台山图》,高达 3 米,长达 13 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 来。徜徉于 1:1 高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 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 也就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 荣光。 (选自 2019 年 5 月 12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请作解释。 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 在谈论什么? 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 两幅图呢?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如是世相人心 链接材料: 甲: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 佛教徒为了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 绘制。 乙:《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 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 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女。 【答案】 【小题 1】(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 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 【小 题 2】 【小 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