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歼灭()锐不可当 )要塞()神采奕奕()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 (2)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 (3)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家兴奋得彻 夜未眠。 精神抖擞: 3、新闻的语言讲究准确地表达内容,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1)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主着陆场地势平坦,就像大地母亲张开胸怀,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句子中“百万” 交代了 1000余华里”交代了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描述了人民解放军 的情景,“均是”突出了 (2)“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升起,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5、新闻的结构包 括_、 其主要特 点是 6、(2006年黄冈试题)语文探究活动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 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
第一部分: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歼.灭( ) 锐不可当.( ) 要塞.( ) 神采奕奕.(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锐不可当: ⑵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业已: ⑶早已在此待命多时的搜救队员和新闻记者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家兴奋得彻 夜未眠。 精神抖擞: 3、新闻的语言讲究准确地表达内容,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 ⑴20 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⑵主着陆场地势平坦,就像大地母亲张开胸怀 .........,准备拥抱天外归来的游子。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句子中“百万” 交代了 ;“1000 余华里”交代了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描述了人民解放军 的情景,“均是”突出了 。 ⑵“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再次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5、新闻的结构包 括 、 、 、 、 ,其主要特 点是 。 6、(2006 年黄冈试题)语文探究活动: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 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
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 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魁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 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 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我的概括 (2)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 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我的理由 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4)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 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 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 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 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 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 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⑩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⑩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①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Q6此处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 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魁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目盛会交融在 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 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⑴用简要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我的概括: ⑵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 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我的理由: 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 余华里 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 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 小时内即已渡过 30 万人。 ⑷21 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 该路 35 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 2/3,余部 23 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 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 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 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 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 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 21 日到芜湖 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⑾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⒀我东路 35 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⒁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⒂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 日可以渡完。⒃此处敌军 抵抗较为顽强,然在 21 日下午至 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①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断铁路线。 7、这段文字共17句话,请用“|”分开导语、主体两部分,再用“‖”为 主体部分分层。 (1)(2)(3)(4)5)(6)(7)8)(9)00D2304050①7 8、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国所遇敌情一样 9、对作者在赢余在插入第(8)9)两句议论的用意应怎样理解? 10、消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请写出写我军时用的褒义词两个: 写出写敌军时用的贬义词两个 11、本文第(2)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具体回答。 12、文中Q0两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一一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 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 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 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 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 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 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 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
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⒄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断铁路线。 7、这段文字共 17 句话,请用“|”分开导语、主体两部分,再用“‖”为 主体部分分层。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 8、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国所遇敌情一样 9、对作者在赢余在插入第⑻⑼两句议论的用意应怎样理解? 10、消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请写出写我军时用的褒义词两个: ;写出写敌军时用的贬义词两个 。 11、本文第⑵句中“西起九江”后为什么要加上“(不含)”?请具体回答。 12、文中⑾⑿两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 (一)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埃·姆·罗森塔尔 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 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 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 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 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 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 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 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
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1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 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 分,被纳粹称为奧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 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 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 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 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 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奧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 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 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 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 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 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 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 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 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 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 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公里。奥斯威辛大约有 12000 居民,距华沙约 17l 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 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 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 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 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集中营总监鲁道 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 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 400 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 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 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令人痛心的行为。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如今已是十分宁静的地方,再也听不到刺耳的尖叫声。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牢房、 毒气室、地牢和刑房时,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导游也不必多 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 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 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 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 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 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 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 在女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 6 英尺,高 3 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 5 至 10 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导游很快地穿过牢房。那里没有别的东西。 有一座用砖砌成的建筑物,在这里,德国人曾在女囚身上作绝育试验。导游 推了推门,门上锁了。记者实在感激,不必入内了,但马上臊红了脸
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 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 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 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 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 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 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 童在打闹、嬉戏 13.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 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 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14、“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 么会这样呢? 15.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6.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17.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18.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19.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二) 为北京喝采 打开美酒瓶塞,就像打开我们的情怀的闸门:让香槟的芳香喷涌而出,如同 礼花绽放在北京的夜空 谁在吟唱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晩上》,我们此时觉得北京与莫斯科毗邻;记 住梦想成真的时刻,我们今夜划下2008年奥林匹克大厦的第一道彩虹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 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记者回顾良久,思绪万千。 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 22 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 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她的 形象在奥斯威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墙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着什么呢? 记者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 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划十字。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 以祈祷。 参观者恳求似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报道。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 童在打闹、嬉戏。 13.为什么文章开头“本报讯”中把“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 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些常人看来很 愉快的事说成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 14、“导游也不必多费唇舌,因为只要他用手一指,就一清二楚了。”为什 么会这样呢? 15.为什么“废墟”上长满雏菊给一些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16.文章的最后一节是何含义? 17.为什么作者说“布热津卡”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18.你如何理解“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19.中国也曾遭受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你知道在历史上它被称为什么吗? (二) 为北京喝采 打开美酒瓶塞,就像打开我们的情怀的闸门;让香槟的芳香喷涌而出,如同 礼花绽放在北京的夜空。 谁在吟唱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此时觉得北京与莫斯科毗邻;记 住梦想成真的时刻,我们今夜划下 2008 年奥林匹克大厦的第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