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讲义 导学稿另附 统一编号: 本讲义共9页 主备课人 李斌全 使用人 形成时间 使用时间2012年月日至 2012年8月27日 课题 新闻两则 共(4)课时 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 的读音和词义 知识与技能P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教学 目标 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匣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议论的作用。 栲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导语。 学生 错、混、匣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误点 教具 学具/课果件、录音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讲义 导学稿另附 统一编号: 本讲义共 9 页 主备课人 李斌全 使用人 形成时间 2012 年 8 月 27 日 使用时间 2012 年 月 日至 课题 新闻两则 共( 4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 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议论的作用。 考点 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导语。 学生易 错、混、 误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具 学具 课件、录音
课堂过程活动(学科灵活处理、形式由各学科自定) 第一课时 课型:预习课 复习(10分钟)-温故 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P1)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 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 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简介毛泽东及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2、3) 展示学习目标。(P4、5) 3、背景资料(P6、7)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 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 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 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 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 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 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 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 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 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 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士主权的独 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 伥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 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
课堂过程活动(学科灵活处理、形式由各学科自定) 第一课时 课型:预习课 一、复习(10 分钟)-温故 1、了解单元提示内容。 2、导入新课(P1)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 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 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 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简介毛泽东及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2、3) 展示学习目标。(P4、5) 3、背景资料(P6、7)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 年 7 月到 9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 年秋天,人 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 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 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为新 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 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 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 命进行到底。1949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 8 条 2l 款,限蒋介石 20 日前 表态。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布 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 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 完整”。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一触即溃。23 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 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 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
厍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 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 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 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 旨,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 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 伡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 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 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4、新闻知识:(P8、9)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剌 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 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 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 邮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 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科 时间
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 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 112 万人,1947 年 6 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 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lo 月 10 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 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 152 万人, 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 年到 1949 年 1 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 1948 年 11 月 5 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 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 是 1948 年 11 月 6 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4、新闻知识:(P8、9)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 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3)、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 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 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 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 1 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 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 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 时间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新课内容:(知新) (一)预习交流(自主、合作) 、听录音,然后默读课文1至2遍,生字注音、生词释义,然后查、写、记生字 在预习笔记本上。(P10) 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11)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岀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 嘲讽的语气。 3、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P12、13)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 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 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14)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 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电头内容:(P15)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P16)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 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
(5)、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二、新课内容:(知新) (一)预习交流(自主、合作) 1、 听录音,然后默读课文 1 至 2 遍,生字注音、生词释义,然后查、写、记生字 词在预习笔记本上。(P10) 2、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1)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 嘲讽的语气。 3、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P12、13)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1000 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 30 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 35 万 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35 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 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14)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 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 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电头内容:(P15)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 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4)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P16)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 量;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 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
象,又领起了下文。 (5)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P17、18)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 (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队 诸县广大地区,并 (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 (控制、占领、封锁) 伥江。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型:展示课 、检査课堂反馈内容。(5分钟)(分组检査,教师打分) 、展示:学习小组要展示的内容(教师打分) 1、字词展示。 2、朗读展示。 3、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4、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6、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7、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课 预习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象,又领起了下文。 (5)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P17、18)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已渡过 30 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 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 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课型:展示课 一、检查课堂反馈内容。(5 分钟)(分组检查,教师打分) 二、展示:学习小组要展示的内容(教师打分) 1、字词展示。 2、朗读展示。 3、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4、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5、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6、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7、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课时 课型:预习、展示课 一、预习: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