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B的正交幅度调制解释 CP 4A 正交幅度调制的出发点 在cosO』t支路调制后信号的频谱 ■sioI支路的基带信号是coso支路基带信 号的希尔伯特,这种巧妙设计使得两个调制 AA 支路输出合并后的信号恰好为SSB信号. 若两路基带信号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呢 ■在siot支路调制后信号的频谱 相干解调过程实际上完成了对 cost支路 基带信号的单独分离 并没有受到来自与 sinos支路的干扰,? 如果想要解调出smo支路的基带信号, 通信原理 通信原理 後照k季D 正交幅度调制与解调 P 4A 正交幅度调制的特点 CP 4A x()=x(cos 2rft 两个带宽为B的基带信号可以同时传输在以f为 中心的带宽为2B的频带上 xo()sin 2Tft () ■两路信号正交,在接收端可以完全分离 -sin 2/f2 H1)上→x(O) ■正交幅度调制的信号包含两路正交的 DSB-SC分 HV) 量,一路称为同相分量(n- phase component),另 路称为正交分量( quadrature component) ) ■正交幅度调制后输出的频谱在厂两侧通常不具备 -2sin 2/r 共轭对称性 通信原理 後照大季 通信原理 4後s人手隐
通信原理 41 −c 0 c SSB的正交幅度调制解释 ◼ 在 cos c t 支路调制后信号的频谱 CP 4.A −c 0 c ◼ 在 sinc t 支路调制后信号的频谱 通信原理 42 正交幅度调制的出发点 ◼ sinc t支路的基带信号是 cosc t支路基带信 号的希尔伯特, 这种巧妙设计使得两个调制 支路输出合并后的信号恰好为 SSB 信号. 若两路基带信号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呢? ◼ 相干解调过程实际上完成了对 cos c t支路 基带信号的单独分离 并没有受到来自与 sinc t 支路的干扰, ? 如果想要解调出 sinc t 支路的基带信号, ? CP 4.A 正交幅度调制与解调 I c x (t ) = x (t )cos 2 f t − xQ (t )sin 2 fc t xQ (t) xI (t) cos 2fc t −sin 2fc t x (t) x (t) c 2 cos 2 ft −2sin 2 fc t xI (t) HL ( xQ (t) f f ) W 2 2 − W 1 HL (f ) 0 HL (f ) CP 4.A 正交幅度调制的特点 ◼ 两个带宽为 B 的基带信号可以同时传输在以 fc 为 中心的带宽为 2B 的频带上. ◼ 两路信号正交, 在接收端可以完全分离 ◼ 正交幅度调制的信号包含两路正交的DSB-SC分 量, 一路称为同相分量(in-phase component), 另 一路称为正交分量(quadrature component). ◼ 正交幅度调制后输出的频谱在 fc 两侧通常不具备 共轭对称性. CP 4.A 通信原理 43 通信原理 44
正交调制的特点 CP 4A 采用正交幅度调制来实现vsB CP 4A ■需要精准同步,相位与频率误差不仅会带来 信号的畸变,还会产生两路信道间的干扰 xLR(=2x(cos(ot+) (x, ()cos o, 1-xg()sin@ )cos(o I+p) ho(o +x,(cos(20t+o)+rg(sin (20.1+o Sisa(0=m(coso/F-m(@r 通信原理 後照k季的 通信原理 正交幅度调制实现vSB中的正交分量信号cP4A 4.B带通信号的等效基带表示 v m() Ho(o)=LH(o-o)-H,o+oU ok2rB 极限情况:∫=0 希尔伯特变换 通信原理 後照大季 通信原理 後照k季D
通信原理 45 正交调制的特点 ◼ 需要精准同步,相位与频率误差不仅会带来 信号的畸变,还会产生两路信道间的干扰. xI,Rx (t)=2 x (t)cos(c t +) = (xI (t)cosc t − xQ (t)sinc t)cos(c t +) = xI (t )cos − xQ (t)sin + xI (t)cos(2c t +)+ xQ (t)sin(2c t +) CP 4.A 通信原理 46 采用正交幅度调制来实现VSB 1 2 m(t) xI (t) cosc t Q x (t) hQ (t) Ac 2 2 VSB c c s (t) = 1 m(t)cos t 1 m(t)sin t − 2 sinc t CP 4.A 正交幅度调制实现VSB中的正交分量信号 1 2 m(t) sinc t Q m(t) h (t) HQ () = j Hi (− c )− Hi (+ c ) 2B f 1 H (f) j fv 1 Q −fv 0 2B −1 极限情况: 希尔伯特变换 f v = 0 CP 4.A 4.B 带通信号的等效基带表示 f − c fc W 0 1 0 f 2 X A (f) f XP ( f ) Xb, A (f ) X b,P (f) 通信原理 47 通信原理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