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季课外阅读专题四(说明性文章)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 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 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 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干里眼 ③今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 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硏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 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 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硏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 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湑坡物大小、滑坡的±方量等等,发现澘在的山体姱塌、堰塞湖等次生灾 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 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 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硏 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 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PM2.5数值。而灰霾 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 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
2013 年秋季课外阅读专题四(说明性文章) 一、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①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位遥感专 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 50 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 同行的广泛认可。 ②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 60 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 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③今年 4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李克强身后挂 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 4 月 20 日 11 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 去 3 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④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 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 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 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 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⑤今年 1 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 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陈良富研 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 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⑥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 PM2.5 数值。而灰霾 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 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
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 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 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干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 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 He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 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 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 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 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13日有删减)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分)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 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 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 用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 保护。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 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 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 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 能删除 【标准答案】10.(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 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 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 更全面容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⑦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 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 373 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 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 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 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 的修复。 ⑧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 等方面广泛应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5 月 13 日 有删减) 9.请联系全文内容,将第⑧段空白部分补充完整。(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 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必须梳理主题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填写。如第③④两个自然段是从“地震(自 然灾害)监测和评估”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⑤⑥自然段是从“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方 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用的;第⑦自然段是从“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方面说明遥感技术的应 用的。 【标准答案】地震(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雾霾(大气污染)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 保护。 10.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为 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第(1)句中的“千里眼”,其中“千里”指距离 很远,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其中的“眼”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意思是像人眼那样能 探测和识别目标。第(2)句中的“至关重要的”强调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所起的作用之大,因此不 能删除。 【标准答案】10.(1)因为“千里”符合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感知的特点,而“眼”能突出遥感技术探测 和识别目标的特点。(2)“至关重要的”突出了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了利用遥感 技术检测判断和评估灾情的重要性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 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至今 已有1500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 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 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 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 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2)科学家还能依 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二、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3500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 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干 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干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 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 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 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 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 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 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
11.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有何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材料作用的分析。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分析第⑦段所举事例与中心句的关系。第⑦段中列举美国、希腊、中国等国专 家应用遥感技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本段的中心句(首句)的。 【标准答案】生动而具体地说明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作用也不容小觑。 1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 分) 材料: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 12 公里处,历经东西魏至宋,雕凿断断续续达 400 年之久,至今 已有 1500 余年历史。它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 1 公里,现存窟龛 2345 个,题记和碑刻 2680 余品,佛塔 70 余座,造像 10 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 17.14 米。最小的仅有 2 厘米。这些都 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其风化侵蚀严重,如何加以保护一直是个难题。 问题:请谈谈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解决这个难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运用选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题思路】解答本题,需细读第⑦段“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 其进行复原。……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等内容,然后运用这 段话中的相关知识解决材料中提出的难题。 【标准答案】(1)对龙门石窟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2)科学家还能依 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二、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 ①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 3500 年以土的历史了。古埃及 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 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 具有旺盛 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 国“第五大发明”。 ②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著名学者安子介先生说,“中国由黑龙江到云南,汉字 全通。”“中华文化连绵五千年,是用汉字记载的。”“西方字母的形式,根据历史说也是由象形而来,后来 变成拼音,各国文字不同,相互联结的纽带断了,结果欧洲分成大小十数个国家。如果中国早年也走这条 路,早已出现江苏国、广东国了。我国方言这样多,汉字的语音无法在‘语音学’上统一,但在文字使用 上自古及今都是一脉相承的。汉字对汉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凝聚作用。”可见,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 语言差别的功能,这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
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 “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 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 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硏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 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 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 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 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5.根据第①段文字,解释加点词“奇迹”的具体含义。(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根据内容提问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所提问题必须以第①段文字内容为载体,不能甩开原文随意 提问:二、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为什么汉字堪称 中国‘第五大发明’?”不能人云亦云 【标准答案】示例一: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示例二:“汉字已有3500 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 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増强说明效果。等等。 【标准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 用。(意思对即可)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 国人?请说明理由。(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査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读原文,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从原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说明了 “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生理机能的不同反应,由此可得出答案。 【标准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 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分) 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测字解说能力的考査。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这题,先要将汉字拆开,然后指出其形旁和声旁,最后联合起来
想产生。并非仅仅由象形字直接演化过来的字如此,如“日”“月”等。会意字也是如此,如“休息”的 “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我们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便可想 象出这字的意义。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 意,“盲”就是“亡”了“目”。因此,汉字引发想象和联想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④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从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看,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 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 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学习汉字可以开发大脑 左、右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因此,从音、形、义三者结合上去学习汉字是科学的方法。 ⑤与中华文明共存共荣的古老汉字,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我们要重新认识汉字的价 值,充分发掘汉字的奥秘,以迎接汉字“发挥威力”的新时代。 15.根据第①段文字,解释加点词“奇迹”的具体含义。(2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根据内容提问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所提问题必须以第①段文字内容为载体,不能甩开原文随意 提问;二、所提问题必须有思考价值,即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有一定的独特性,如“为什么汉字堪称 中国‘第五大 发明’?”不能人云亦云。 【标准答案】示例一:世界上古文字相继成为历史陈迹,为什么唯独汉字独存?示例二:“汉字已有 3500 年以上的历史”与“它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否矛盾? 16.选文第②段引用安子介先生的话意在说明什么?(3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了解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 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字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 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等等。 【标准答案】说明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功能,对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 用。(意思对即可) 17.根据选文第④段,你认为西方学者针对拼音文字提出的“开发右脑”的主张,是否适合使用汉字的中 国人?请说明理由。(3 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内容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读原文,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从原文内容来看,作者重点说明了 “拼音文字”和“汉字”对生理机能的不同反应,由此可得出答案。 【标准答案】不适合;西方学者的主张是针对“单脑文字”提出来的,而汉字是“复脑文字”,已经具有 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作用,所以不适合使用汉字的中国人。 18.依照下面示例,从“尘、吠、诽”中任选一个,说出这个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和联想。(3 分) 示例:“悟”左面是“心”,右面是“吾”,合在一起就是“我经过思考而有所领会”。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测字解说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这题,先要将汉字拆开,然后指出其形旁和声旁,最后联合起来
进行解说。解说时,不能脱离汉字的字义,要言之成理 【标准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 右面是“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 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士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 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 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 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一—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 ——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岀: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毎年的生长 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 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灜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 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 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 南极的磷虾,毎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毎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 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 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
进行解说。解说时,不能脱离汉字的字义,要言之成理。 【标准答案】示例:“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就是“细小的土”。“吠”左面是“口”, 右面是 “犬”,合在一起就是“狗叫”。“诽”左面是 “言”,右面是“非”,合在一起就是“言非其实”。 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 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 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 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 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 ——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 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 15 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 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 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 300 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 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 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 50 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 1 亿~1.5 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 一年的捕鱼量多出 1 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 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选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