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月操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 ‘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 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 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 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 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 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 赏析。 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髙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 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 景。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 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 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 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 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 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 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 赏析。 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 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 景。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 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
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 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 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 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 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 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 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 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 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 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 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幅色 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 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课外联读二 鹧鸪天 夏竦(宋)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注】此词作者,《词林万选》作夏竦,《花草粹编》作无名氏,《古今别肠词选》作王曾。 赏析 此为送别词,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 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夫君将行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时的痛苦
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 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 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 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 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 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 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 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 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 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 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 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 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课外联读二 鹧鸪天 夏竦(宋)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注】此词作者,《词林万选》作夏竦,《花草粹编》作无名氏,《古今别肠词选》作王曾。 赏析 此为送别词,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 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夫君将行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时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交代女主人公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这是何原因呢?原来是她 的丈夫要出征了。因此,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她就无精打采,愁上心头了。上片结 尾两句,写女主人公唯恐丈夫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别宴上,虽 然难受得肝肠寸断,却强忍悲声,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流出来,以宽慰夫君之心。 过片三句,紧承上文的饯别。临别之时,征人停下宝马,女子捧出玉杯。句 中的“忍”则为“不忍”,极言“相斟相劝″表面的平静下隐伏着痛苦的煎熬 结尾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内心独白:正因为 分别这般痛苦,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 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波澜起伏。 【小梁州】中的“阁泪汪汪不敢垂”化用的是词中“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 汪汪不敢垂”之语,取其女子在离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思之意。离别在即,莺莺“恐 怕人知″强忍着泪水“不敢垂”,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饯行时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 何的情态和心理。 课外联读三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 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 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 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此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上片由 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情理交融,抒写了词人在受到重大挫折后既愤 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上片起首一句,交代女主人公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这是何原因呢?原来是她 的丈夫要出征了。因此,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她就无精打采,愁上心头了。上片结 尾两句,写女主人公唯恐丈夫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别宴上,虽 然难受得肝肠寸断,却强忍悲声,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流出来,以宽慰夫君之心。 过片三句,紧承上文的饯别。临别之时,征人停下宝马,女子捧出玉杯。句 中的“忍”则为“不忍”,极言“相斟相劝”表面的平静下隐伏着痛苦的煎熬。 结尾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哀婉的内心独白:正因为 分别这般痛苦,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人 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波澜起伏。 【小梁州】中的“阁泪汪汪不敢垂”化用的是词中“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 汪汪不敢垂”之语,取其女子在离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思之意。离别在即,莺莺“恐 怕人知”强忍着泪水“不敢垂”,表现了莺莺为张生饯行时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 何的情态和心理。 课外联读三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 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 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 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此词以议论为主,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同时也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上片由 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情理交融,抒写了词人在受到重大挫折后既愤 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词人以议论发端,直抒胸臆,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进 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此联想到党争中自身的处境, 于是慨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以上几句,既是对蝇营狗苟世俗观 念的否定和奚落,也是对政治斗争中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当他感悟到人世间名利 场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幻象之后,便“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干场”,试图在昏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 远祸,此为遁世之词,更是愤世之语。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而来,意谓人 生能有几何。“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是说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的是人生乐 事,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身 遭“风雨”后的彻悟之语,在自嘲自慰之中包含着满腹的不平之气。接下来笔锋 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超脱之情即景抒怀。要远离污泥浊水的世俗,摆脱世 俗功名的苦海,与无尽的清风皓月、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合而为一,求得内 心的宁静。结尾“冮南好,干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变得豁达开 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直接引用苏词,取其对功名利禄蔑 视、嘲讽的态度。此语由莺莺之口说岀,表明了莺莺与其母对张生赴试截然不同 的态度,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课外联读四 东飞伯劳歌 无名氏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华发色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词人以议论发端,直抒胸臆,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进 而以“算来着甚干忙”揭示了功名利禄的虚幻,并由此联想到党争中自身的处境, 于是慨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以上几句,既是对蝇营狗苟世俗观 念的否定和奚落,也是对政治斗争中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当他感悟到人世间名利 场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幻象之后,便“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试图在昏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 远祸,此为遁世之词,更是愤世之语。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而来,意谓人 生能有几何。“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是说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的是人生乐 事,隐含着身受惨祸、壮志难酬的沉痛哀叹。“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身 遭“风雨”后的彻悟之语,在自嘲自慰之中包含着满腹的不平之气。接下来笔锋 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超脱之情即景抒怀。要远离污泥浊水的世俗,摆脱世 俗功名的苦海,与无尽的清风皓月、无际的绿茵、高张的云幕合而为一,求得内 心的宁静。结尾“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一句,情绪变得豁达开 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直接引用苏词,取其对功名利禄蔑 视、嘲讽的态度。此语由莺莺之口说出,表明了莺莺与其母对张生赴试截然不同 的态度,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课外联读四 东飞伯劳歌 无名氏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华发色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赏析 这首诗可看作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邻人“女儿”内心的伤感。当诗人看 到“女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时,心中自然滋生岀淡淡的怅惘和怜惜 之情。 开头两句借物发端,托物起兴,以各自分飞的伯劳与燕子和神话传说中一年 一度相会的牛郎(即“黄姑”)与织女,暗示这个“女儿”的孤独寂寞,给全诗 笼罩一种伤离怨别的气氛。中间六句是全诗的主体,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她如花似 玉的美貌。三、四两句以乡邻的反应为着眼点,说她光彩照人,容光焕发,似乎 整个乡里都为她的美丽所照亮。五、六两句,转而描写她的居室,从侧面加以衬 托。闺房的窗户透出的灯光,飘散出馥郁的幽香。这美好的居室,与美好的人儿 相得益彰。七、八两句才作正面描写。“年几”即“年纪”。古代十五六岁的女 子,已到了结婚生儿育女的年龄,而她却独处闺中。“窈窕无双颜如玉”,是对 其美貌的夸张描写与铺陈,意在与开头与结尾的离别、独处形成对比,加强艺术 感染力。结尾两句中的“三春已暮花从风”隐喻岁月流逝,青春的光阴犹如瓣瓣 落花在风雨中凋零;“空留可怜(即可爱′)与谁同?″这位美丽可爱的少女 的情郎,不知何事离她去到远处,她与谁起度过这大好的青春呢? 【耍孩儿】中的“伯劳东去燕西飞"化用的是诗中“东飞伯劳西飞燕”一句, 取其伤离别的怨恨之意。劳燕分飞,归期难卜,怎不叫人“淋漓襟袖啼红洎″ 离情难舍,典故的运用充分渲染了莺莺的离愁別绪。 课外联读五 诉衷情近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赏析 这首诗可看作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邻人“女儿”内心的伤感。当诗人看 到 “女儿”“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时,心中自然滋生出淡淡的怅惘和怜惜 之情。 开头两句借物发端,托物起兴,以各自分飞的伯劳与燕子和神话传说中一年 一度相会的牛郎(即“黄姑”)与织女,暗示这个“女儿”的孤独寂寞,给全诗 笼罩一种伤离怨别的气氛。中间六句是全诗的主体,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她如花似 玉的美貌。三、四两句以乡邻的反应为着眼点,说她光彩照人,容光焕发,似乎 整个乡里都为她的美丽所照亮。五、六两句,转而描写她的居室,从侧面加以衬 托。闺房的窗户透出的灯光,飘散出馥郁的幽香。这美好的居室,与美好的人儿 相得益彰。七、八两句才作正面描写。“年几”即“年纪”。古代十五六岁的女 子,已到了结婚生儿育女的年龄,而她却独处闺中。“窈窕无双颜如玉”,是对 其美貌的夸张描写与铺陈,意在与开头与结尾的离别、独处形成对比,加强艺术 感染力。结尾两句中的“三春已暮花从风”隐喻岁月流逝,青春的光阴犹如瓣瓣 落花在风雨中凋零;“空留可怜(即‘可爱’)与谁同?”这位美丽可爱的少女 的情郎,不知何事离她去到远处,她与谁一起度过这大好的青春呢? 【耍孩儿】中的“伯劳东去燕西飞”化用的是诗中“东飞伯劳西飞燕”一句, 取其伤离别的怨恨之意。劳燕分飞,归期难卜,怎不叫人“淋漓襟袖啼红泪”, 离情难舍,典故的运用充分渲染了莺莺的离愁别绪。 课外联读五 诉衷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