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课在中学文言文中内容最深奥,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带着课后“思考和练习”(一)的问题, 圈、点、批、划,逐段口译全文,试答课后练习,填写答疑卡片 2.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答疑。 3.训练朗读,指导学生用五个字〔见课文说明〕概括屈原的一生,标出议 论的部分,划分课文的意义段。〔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棗疏棗 黜棗迁棗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最后抓住“传 与“评”结合,或“传”中寓“评”的写法特点 〔四〕本文语言规范流畅,感情深沉真挚。学习中要多多诵读体会,特别是 第3段和第9段,要熟读成诵。 【指点迷津】 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传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讲清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 实,突出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重点讲清第三、九、十等三个自然段的语 言特点和思想内容。 突破方法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 骚》,本文第三自然段写《离骚》创作的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既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本课在中学文言文中内容最深奥,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1. 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带着课后“思考和练习” ( 一 ) 的问题, 圈、点、批、 划,逐段口译全文,试答课后练习,填写答疑卡片。 2. 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答疑。 3. 训练朗读,指导学生用五个字 ( 见课文说明 ) 概括屈原的一生,标出议 论的部分,划分课文的意义段。 ( 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 棗 疏 棗 黜 棗 迁 棗 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 最后抓住“传” 与“评”结合,或“传”中寓“评”的写法特点。 ( 四 ) 本文语言规范流畅,感情深沉真挚。学习中要多多诵读体会,特别是 第 3 段和第 9 段,要熟读成诵。 【 指点迷津 】 ( 一 ) 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传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讲清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 实,突出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重点讲清第三、九、十等三个自然段的语 言特点和思想内容。 突破方法: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 骚》,本文第三自然段写《离骚》创作的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既
赞《离骚》,也赞屈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和尊敬。这是本文的重点 之一,要讲解清楚,并要求学生背诵。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 原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传重点记述了 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 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 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处理体裁的方法,也应该给 学生讲清楚。第九、十两个自然段,正面提出议论,痛斥怀王的“终不悟”和“不 知人”的过错,实际上就是为屈原鸣不平。这两段也是讲解的重点。 本文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这些在讲解时也要适当 地分析。叙事部分容易懂,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和翻译。 〔二〕《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 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 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 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 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髙,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像 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 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 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 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 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赞《离骚》,也赞屈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和尊敬。这是本文的重点 之一,要讲解清楚,并要求学生背诵。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 原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传重点记述了 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 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 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处理体裁的方法,也应该给 学生讲清楚。第九、十两个自然段,正面提出议论,痛斥怀王的“终不悟”和“不 知人”的过错,实际上就是为屈原鸣不平。这两段也是讲解的重点。 本文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这些在讲解时也要适当 地分析。叙事部分容易懂,可以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和翻译。 ( 二 )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 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 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 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 神。《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像, 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 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 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 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 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一〕重难点解析 1·作者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降罪下狱,受腐刑。司马迁把自己 受刑而写《史记》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并提的。前人在评论《屈原列 传》时也曾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联系作者的遭遇,仔细体会这篇课 文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试指出三个部分在叙议结合上各有什么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要点: 本文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这 也是《史记》的一大特色,而本文尤其突出。《屈原贾生列传》末尾“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足见司马迁对屈原思想的理解和对其品格的 仰慕,因此有人认为《屈原贾生列传》可作屈、贾、司马三人的合传来读 文章以记叙为主,但各部分都有抒情、议论的部分。第一部分记叙屈原生平 后,重在述评《离骚》:创作缘由、内容、特色及作者的评价:第二部分在记叙 楚国遭秦国多次蒙骗而受重大损失后,表达了对楚怀王“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 以自佐”,却“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 严正批评,抒发了作者抑郁难遏的愤懑之情。第三部分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的经 过。在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既评屈原之志,也抒作者之情,对人生哲理的 议论十分精辟。最后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寓评于事的议论。这种熔记叙、 抒情和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当然也在一定程序上 表现了作者本人因遭屈辱而抒发的愤懑的感情。 2.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 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
( 一 ) 重难点解析 1 . 作者司马迁由于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降罪下狱,受腐刑。司马迁把自己 受刑而写《史记》同“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并提的。前人在评论《屈原列 传》时也曾指出:“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联系作者的遭遇,仔细体会这篇课 文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结合的,试指出三个部分在叙议结合上各有什么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要点: 本文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这 也是《史记》的一大特色,而本文尤其突出。《屈原贾生列传》末尾“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足见司马迁对屈原思想的理解和对其品格的 仰慕,因此有人认为《屈原贾生列传》可作屈、贾、司马三人的合传来读。 文章以记叙为主,但各部分都有抒情、议论的部分。第一部分记叙屈原生平 后,重在述评《离骚》:创作缘由、内容、特色及作者的评价;第二部分在记叙 楚国遭秦国多次蒙骗而受重大损失后,表达了对楚怀王“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 以自佐”,却“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 严正批评,抒发了作者抑郁难遏的愤懑之情。第三部分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的经 过。在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既评屈原之志,也抒作者之情,对人生哲理的 议论十分精辟。最后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寓评于事的议论。这种熔记叙、 抒情和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当然也在一定程序上 表现了作者本人因遭屈辱而抒发的愤懑的感情。 2 . 本文在写法上与选入中学教材的其它《史记》中的几篇传记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 其一,在选材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 刻画人物,而《屈》传则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一生
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 富有戏剧性。《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 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 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 〔二)语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反一一返离一一罹见一一现指一一旨濯 浊 黜内一一纳从一一纵质一一贽反一一返 被一一披常 长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追,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二,在写法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性格鲜明, 富有戏剧性。《屈原列传》则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 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的人物刻画之笔。如果说前者近乎小说笔法,那么,《屈》 传则类于饱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了。 ( 二 ) 语言知识整理 1 . 通假字 反 -- 返 离 --罹 见 --现 指-- 旨 濯 -- 浊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 常 -- 长 2 .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 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 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 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u。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i。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 “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其后秦欲伐齐 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 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 疏 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动词,陈述,旧读 shù。 论积贮疏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 十三经注疏 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 shù。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 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 “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 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 动词,分离,离别。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 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 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 形容词,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