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誉恋着自己的祖国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 正是本文的主人公一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 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二、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庚(geng)遨(o)游眷( juan)恋拘(j)留触(chu)怒募(mu)捐 rhe恐吓 吓Lxi吓唬 2.把握下列词语的含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营救:设法援救。营,谋求 3.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 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 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4.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 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 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书》1956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 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一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 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课文理解 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的海军次长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 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 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 3.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二、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 1.注意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庚(gēng) 遨(ào)游 眷(juàn)恋 拘(jū)留 触(chù)怒 募(mù)捐 ┏ hè 恐吓 吓 ┗ xià 吓唬 2.把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文中是拜师求学的意思。 营救:设法援救。营,谋求。 3.写作背景 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 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 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4.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 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9 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学习研 究期间,钱学森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 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5 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四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书》1956 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 会,钱学森被任命为委员。1956 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 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课文理解 1.分析本文的结构内容 课文共 18 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第1-5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他 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6-14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中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 的坚如磐石之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1层(第6-14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 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2层(第15-18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 胜利返回祖国 2.理清思路、明确主题 本文是按照“拜师求学一一创业辉煌一一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一一饱受折磨一一胜利回来 的思路组织课文的。 主题可概括为: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 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3.文中是怎样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 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4.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正面说明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 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担任各种重要职务、“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与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 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 创始人” 侧面表现的有: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还有后来美国海军次长说的话。 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5.文中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 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 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 系,突出他对桑梓(注:故乡)的眷恋之情。 6.文中第7段美国海军次长的话和态度,表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 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7.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是怎样反映的 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
第一部分(第 1-5 段),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了他 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第 6-14 段),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中国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 的坚如磐石之志。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 1 层(第 6—14 段),写钱学森夫妇决定返回并报效祖国,为此遭到美国当局的种种迫害,但这更 加坚定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 第 2 层(第 15—18 段),写钱学森向祖国发出求救信, 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此事,促成钱学森一家 胜利返回祖国。 2.理清思路、明确主题 本文是按照“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饱受折磨――胜利回来” 的思路组织课文的。 主题可概括为: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 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3.文中是怎样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拜 读于”名师、“获博士学位”等,都说明了钱学森求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优异。 4.在美国时,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钱学森的成就,文中既有正面叙述,也有侧面表现。正面说明有:“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 员之一”、“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 “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担任各种重要职务、“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与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 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 创始人” 侧面表现的有:美国空军的赞扬和专栏作家的评价,还有后来美国海军次长说的话。 这些都表明钱学森不仅是火箭技术的开创人,而且在更广泛的学术、科技研究领域所取得了辉煌成就,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攀登科学高峰方面的勤奋、刻苦和卓尔不群。 作者写这些内容正是为了和后面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5.文中第 5 自然段中的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 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 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 系,突出他对桑梓(注:故乡)的眷恋之情。 6.文中第 7 段美国海军次长的话和态度,表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 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7.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是怎样反映的? 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
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可见受折磨之大。 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矾,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 电话等等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 时淮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 人,以此表现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定意志 8.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这说明了什么? 钱学森在与世隔绝、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 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 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6月写信,9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著名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深入探究 简要分析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着重 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 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第5段中“然 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 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 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 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 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 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 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 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课外拓展 钱学森的八十寿 光明日报1991年12月14日 本报记者 刘敬智
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 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 30 磅”,可见受折磨之大。 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矾,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 电话等等。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 时淮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 人,以此表现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定意志。 8.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这说明了什么? 钱学森在与世隔绝、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 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 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6 月写信,9 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著名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深入探究 简要分析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出生的 1911 年写起,着重 记叙了从 1935 年留学美国到 1955 年回归祖国这 20 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 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第 5 段中“然 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 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 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 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 1911 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 非闲笔,它既和第 5 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 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 14 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 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 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课外拓展] 钱学森的八十寿 光明日报 1991 年 12 月 14 日 本报记者 刘敬智
我接到了一张听课证,时间是12月11日下午两点,内容是于景元等一批知名的系统工程学专家 绍钱学森和他创立的系统工程学说。那天,我骑上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下午2点整赶到了中关村五 所的学术报告厅。 令我惊喜的是,钱老也来了。他穿着件颜色己褪得发黄的棉军大衣,戴着顶60年代流行的蓝色制服帽, 坐在第一排,静静地、认真地听着中青年专家们的讲解。 6位专家讲完之后,钱老也上了讲台 钱老有些兴奋,他说,系统工程学的创立和发展是集体工作的成果。我不是讲客套话,搞科技工作的 都清楚,没有单独一个人可以干出开天辟地的事,都是大家互相启发,才有新的概念和新的进步。当然, 这里面的功劳也有我钱学森一份,要说系统工程学的成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 在将近20分钟的发言中,钱老谈到了科学民主,谈到了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尤其是系 统工程学的研究,也谈到了科学家应当爱国。钱老说,我这个人就是有那么点犟脾气,什么洋人不洋人 对的我接受,不对的照样批评。 此时的钱老格外容光焕发,嗓音洪亮 在钱老发言后,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镇宁走上了讲台。他说:“今天是钱老的八十寿辰……” 人们愕然,脸上现出惊奇和喜悦。 高镇宁又说,钱老从不准我们为他祝寿,送蛋糕、水果也一律退回,还要批评……今天,是他的八十 大寿,我们只为他准备了半听茶叶,可是,还是被他退了回来 会场活跃起来,啧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接着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向上返回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 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摘要) (1999年9月18日) 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50年代 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 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 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 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
我接到了一张听课证,时间是 12 月 11 日下午两点,内容是于景元等一批知名的系统工程学专家,介 绍钱学森和他创立的系统工程学说。那天,我骑上自行车,顶着凛冽的寒风,下午 2 点整赶到了中关村五 所的学术报告厅。 令我惊喜的是,钱老也来了。他穿着件颜色已褪得发黄的棉军大衣,戴着顶 60 年代流行的蓝色制服帽, 坐在第一排,静静地、认真地听着中青年专家们的讲解。 6 位专家讲完之后,钱老也上了讲台。 钱老有些兴奋,他说,系统工程学的创立和发展是集体工作的成果。我不是讲客套话,搞科技工作的 都清楚,没有单独一个人可以干出开天辟地的事,都是大家互相启发,才有新的概念和新的进步。当然, 这里面的功劳也有我钱学森一份,要说系统工程学的成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的。 在将近 20 分钟的发言中,钱老谈到了科学民主,谈到了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研究,尤其是系 统工程学的研究,也谈到了科学家应当爱国。钱老说,我这个人就是有那么点犟脾气,什么洋人不洋人, 对的我接受,不对的照样批评。 此时的钱老格外容光焕发,嗓音洪亮。 在钱老发言后,中国科协副主席高镇宁走上了讲台。他说:“今天是钱老的八十寿辰……” 人们愕然,脸上现出惊奇和喜悦。 高镇宁又说,钱老从不准我们为他祝寿,送蛋糕、水果也一律退回,还要批评……今天,是他的八十 大寿,我们只为他准备了半听茶叶,可是,还是被他退了回来。 会场活跃起来,啧啧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接着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111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 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摘要) (1999 年 9 月 18 日) 在新中国 50 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50 年代 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 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 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 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
15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 献,勇于攀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 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促进了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 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队伍,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 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各个领域: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40多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从研制“两弹一星”开始创立起来的我 国高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天下仍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依然仼重道远。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方兴未艾。这既给我们提供 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带来了空前的严峻挑战。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 巨。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党、 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 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 陈能宽、周光召、钱学森、黄纬禄、屠守锷、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 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这23 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向上返回 冯·卡门(1881-1963)简介 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原籍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毕业,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1930 年赴美,1936年入美国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所长。创建了美国航空科学院、 北大西洋条约国家航空研究和发展咨询部、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学院。以研究“卡门涡街”而著名, 对附面层、薄壳结构、跨音速和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及火箭喷气推进技术均有较大建树。著有《空气动力学 的发展》等论著。 请历史记住他们一 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张劲夫 新华社编者按: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1956年至196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 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张劲夫同志组织中国科学 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参与“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
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大力协同,无私奉 献,勇于攀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 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促进了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 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培 养和造就了—大批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奉献的科技骨干队伍,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管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 经济和科技发展等各个领域;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40 多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从研制“两弹一星”开始创立起来的我 国高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当前,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世界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天下仍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方兴未艾。这既给我们提供 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带来了空前的严峻挑战。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 巨。为了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党、 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50 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 23 位科 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任新民、孙家栋、吴自良、杨嘉墀、陈芳允、 陈能宽、周光召、钱学森、黄纬禄、屠守锷、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 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这 23 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1111 冯·卡门(1881—1963)简介 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原籍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理工综合大学毕业,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1930 年赴美,1936 年入美国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古根海姆航空研究所所长。创建了美国航空科学院、 北大西洋条约国家航空研究和发展咨询部、冯·卡门流体动力学研究学院。以研究“卡门涡街”而著名, 对附面层、薄壳结构、跨音速和超音速空气动力学及火箭喷气推进技术均有较大建树。著有《空气动力学 的发展》等论著。 请历史记住他们——— 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张劲夫 新华社编者按: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同志,1956 年至 1967 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 副院长,主持中国科学院的日常工作。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领导下,张劲夫同志组织中国科学院 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参与“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