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讲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干知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缽旾哓犬是斯大林的蠱人, 1.背景 也是斯大林的守差人。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措施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 农业方面(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 (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 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主的经济地位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 济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 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茱裹实力增强③。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此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而中苏关系恶化,为改善外交 环境的需要,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第 38 讲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内容 领域 措施 结果 农业方面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 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 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工业方面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 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 主的经济地位 3.评价 (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 索性和开创性 。 ↓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 济。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 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评价 (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此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而中苏关系恶化,为改善外交 环境的需要,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 重唯返,无力回天!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并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爬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 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稳 表现在经济政策、社会分廓、经济 结判、增长模式及经曾才式等方面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 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遺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 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 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寂人爱惠不,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卿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 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 2.措施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改革并未迅速取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 ↓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 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 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滞胀” 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 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 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3.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多 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
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 了质的变化。 4美国出现“新经济” (1)背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2)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 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背景 ①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 ①1944年7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12月):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在货 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③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年12月):成立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 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双捷钧一定叠”的世界货币制度 (4)影响 ①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对美国:加强了羡在因金领域的特杈积支地●,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命脉 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1)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的必要性 (2)标志: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 了质的变化。 4.美国出现“新经济” (1)背景: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2)含义: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4)影响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 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1)背景 ①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③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建立 ①1944 年 7 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 44 个国家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 年 12 月):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在货 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提供短期贷款。 ③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1945 年 12 月):成立初期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 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双挂钩一固定 ”的世界货币制度。 (4)影响 ①对世界: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 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对美国: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使其逐步掌握了资本主义 世界的经济命脉。 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1)原因:1929~1933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 的必要性。 (2)标志:1947 年,美国、中国等 23 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化
(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三大支柱: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注]“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 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 时出现和存在 [辩]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 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 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拓](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 (3)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4)促进了就业人口的转化。 [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是一 救急”性的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 “救贫”性的发展机构。 [注]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这就是“美金”的由来 [联]二战后美国维护霸主地位的措施 (1)组建北约,与苏联争霸。 2)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控制联合国。 (4)主导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注]“关贸总协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 协定和组织,其规定对成员并无严格的法律约束,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也 是后来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原因 核心问题——把握主流·辐射多元 重难点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读图明史一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4)影响: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三大支柱: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 (2)积极影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注] “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 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 时出现和存在。 [辩]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 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 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拓] (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 (3)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4)促进了就业人口的转化。 [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是一 “救急”性的调节机构,而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 一“救贫”性的发展机构。 [注]美元获得了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这就是“美金”的由来。 [联]二战后美国维护霸主地位的措施 (1)组建北约,与苏联争霸。 (2)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3)控制联合国。 (4)主导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注] “关贸总协定”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 协定和组织,其规定对成员并无严格的法律约束,也没有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目标,这也 是后来被世贸组织取代的原因。 重难点一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一)读图明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e您 沉重脚步 [解读]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 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领导人,生动反映了 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系统认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 农业 点 是政治领域 异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 原因补补 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日的: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同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史料探史一一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史料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 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 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 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执政生涯的评价 [探究]根据史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 [解读]史料第二、三两句话分别从改革的个人因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强调了勃 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而第一句话指出了苏共二十大的意义,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改革趋于停滞,高度集中的斯大林 体制仍未突破。 [系统认知] 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解读] 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 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罗斯的重要领导人,生动反映了 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系统认知]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异 侧重 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 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 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 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①目的: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二 史料探史——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史料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 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 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 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 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 执政生涯的评价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 [解读] 史料第二、三两句话分别从改革的个人因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强调了勃 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而第一句话指出了苏共二十大的意义,对设问而言属于无效信息。 [提示]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改革趋于停滞,高度集中的斯大林 体制仍未突破。 [系统认知]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