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2.内容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1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2.内容 (1)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细微点拨 [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导致农民缺 地方自主权 乏生产积极赫 荒和引导 米种植 例失调,人民 物质利益原 生活水平低 [思维点拨]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 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 [思维点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 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 [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 [思维点拨]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 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4.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 体。 [思维点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 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探究点1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 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一张建华《俄国史》 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 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 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探究点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Q史论总结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戈尔巴乔 赫鲁晓夫改革 夫改革 鼻/圆重点 农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3 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探究点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 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张建华《俄国史》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 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 进步的因素: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 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反动的因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探究点 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史料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 据史料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异 侧重点 农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原因行修修补补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深化提升卜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 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解析依据材料“头脑简单”“错误的农业政策”“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 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B项
4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2)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 1.(2018·江苏南京学业水平模拟)“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 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头脑简单”“错误的农业政策”“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 休”等信息可以推出是赫鲁晓夫,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2.(②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谷物产量从 8560万吨增加到1347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年 的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954~1958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踮%”“1958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年增长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 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项。 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1.7倍,年 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了一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 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 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 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1953~1963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 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 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4.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 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516个。这一措施()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 5
5 2.(2018·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谷物产量从 8 560 万吨增加到 13 470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 12%……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958 年 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增长 82%。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D.制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1954~1958 年苏联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1958 年的平均劳动报酬比 1953 年增长 82%”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赫鲁晓夫前期的农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冲击了斯 大林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 3.(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953~1963 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增加了 1.7 倍,年 增长率为 10.5%,比美国快了一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 ) A.鼓励发展副业经济 B.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 C.增设工业管理机构 D.恢复原来的部门管理体制 答案 B 解析 1953~1963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得到提高,年增长率比美国快了一倍,其主要原因 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其在工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 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4.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 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