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政治体系中政治家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在传统政治体系中,政治家 一般是依据世袭继承制度产生的,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减轻对于政治权力的 争夺程度。此外,暴力或军事政变也是传统政治体系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政治家属于政治参与的客体范畴。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治家是由公民选举 产生的,公民的选票对于政治家的政治决策、政治领导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公民与政治家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表现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过程 中,成为政治参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官僚和政客都是政治参与的客体因素,他们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着 重要影响。但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政治家和官僚之间的界限和区别日 益为人们所感受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政治家一般是政治决策者,而官僚则是决策的具体实施执行者,政治 家属于政治的范畴,而官僚则属于行政的范畴。其次,政治家和官僚虽然都是热 心于政治,但政治家热情而富于理想、具有崇高政治目标,而官僚则比较冷静, 注重自己的实际工作成就:政治家一般在外为党派利益奔走呼吁,提出改革问题, 而官僚则比较注重一些实际的调节工作。再次,政治家与官僚的产生方式不同。 政治家一般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其执政时间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其政治合法性 的基础主要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而官僚一般都是通过考试和委任产生,其任期 一般没有限制。 21
21 不同的政治体系中政治家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在传统政治体系中,政治家 一般是依据世袭继承制度产生的,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减轻对于政治权力的 争夺程度。此外,暴力或军事政变也是传统政治体系政治家的产生方式。 政治家属于政治参与的客体范畴。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政治家是由公民选举 产生的,公民的选票对于政治家的政治决策、政治领导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公民与政治家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表现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过程 中,成为政治参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官僚和政客都是政治参与的客体因素,他们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着 重要影响。但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政治家和官僚之间的界限和区别日 益为人们所感受和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政治家一般是政治决策者,而官僚则是决策的具体实施执行者,政治 家属于政治的范畴,而官僚则属于行政的范畴。其次,政治家和官僚虽然都是热 心于政治,但政治家热情而富于理想、具有崇高政治目标,而官僚则比较冷静, 注重自己的实际工作成就;政治家一般在外为党派利益奔走呼吁,提出改革问题, 而官僚则比较注重一些实际的调节工作。再次,政治家与官僚的产生方式不同。 政治家一般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其执政时间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其政治合法性 的基础主要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而官僚一般都是通过考试和委任产生,其任期 一般没有限制
第二节政治人培育的海外实践 一、美国公民教育 (一)建国时期的公民教育(1776-1826) 建国初期,美国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自由、民主、公众认同、共同利益的维护 上。为普通公民设置的自由公立学校在当时被看作是“树立公民核心价值观、普 及知识和树立民主责任感等方面对公民进行教育的最佳场所”。 1779年,《美国宪法》颁布实施,这部宪法奠定了两百年来美国民主政治 的基础,也成为公民教育的宝典。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第一本关于美国历 史、政府和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在1790年左右出版发行。早期的教科书以道德和 宗教为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崇爱国主义信仰和具有强烈献身意识的“美国精 神”。 在建国后半个世纪里,学校公民教育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拼字课本和读本的 应用,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对公民道德观念的教诲,培养儿童忠于祖国的 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被尊崇为最崇高的社会美德。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强调 阅读、书写能力的培养、爱国主义和美德的教学,辅之以历史和共和国政府一般 原理的学习。 此时期教育已经形成由教会管理逐渐转变到国家管理的过渡阶段,社会对教 育的需求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推动之下,国家开始接替教 会来办理教育,为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统一时期的公民教育(1826-1876年) 1829年,杰克逊任美国总统,他倡导女权、教育、废除奴役制等,有利地 促进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学校的公民教育计划中加强了对政治价值观的教学,但这并 没有从实质上改变那些名人轶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爱国精 神和仁爱的基督教美德现已成为中产阶级勤奋、诚实、正直、自律、守法的美德。 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公立教育之父”的贺拉斯·曼在19世纪中期呼吁向全美儿 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使得当时关于公民教育的争论变得更加尖锐。贺拉斯 主张所有学生,包括大量从前被剥夺公民权利的穷人或移民儿童,都有权利接受 22
22 第二节 政治人培育的海外实践 一、美国公民教育 (一)建国时期的公民教育(1776-1826) 建国初期,美国的教育主要集中在自由、民主、公众认同、共同利益的维护 上。为普通公民设置的自由公立学校在当时被看作是“树立公民核心价值观、普 及知识和树立民主责任感等方面对公民进行教育的最佳场所”。 1779 年,《美国宪法》颁布实施,这部宪法奠定了两百年来美国民主政治 的基础,也成为公民教育的宝典。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第一本关于美国历 史、政府和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在 1790 年左右出版发行。早期的教科书以道德和 宗教为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崇爱国主义信仰和具有强烈献身意识的“美国精 神”。 在建国后半个世纪里,学校公民教育中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拼字课本和读本的 应用,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对公民道德观念的教诲,培养儿童忠于祖国的 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被尊崇为最崇高的社会美德。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强调 阅读、书写能力的培养、爱国主义和美德的教学,辅之以历史和共和国政府一般 原理的学习。 此时期教育已经形成由教会管理逐渐转变到国家管理的过渡阶段,社会对教 育的需求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因素推动之下,国家开始接替教 会来办理教育,为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统一时期的公民教育(1826-1876 年) 1829 年,杰克逊任美国总统,他倡导女权、教育、废除奴役制等,有利地 促进了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 19 世纪中叶,学校的公民教育计划中加强了对政治价值观的教学,但这并 没有从实质上改变那些名人轶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爱国精 神和仁爱的基督教美德现已成为中产阶级勤奋、诚实、正直、自律、守法的美德。 被美国人民尊称为“公立教育之父”的贺拉斯·曼在 19 世纪中期呼吁向全美儿 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使得当时关于公民教育的争论变得更加尖锐。贺拉斯 主张所有学生,包括大量从前被剥夺公民权利的穷人或移民儿童,都有权利接受
公民教育和学习关于美国政府的一些常识。他反对把“政治性”的争论带进学校, 因为这样将会把公立学校的崇高理想带入歧途。另外他鼓励教师通过英语、说教 式的道德灌输、读爱国读物、了解历史知识和对宪法部分章节的背诵等途径引导 儿童进入社会群体,对其进行公民教育。 直到1876年美国建国百年庆典时,下层阶级的子女仍然未能进入公立学校 接受教育。南方各州教育重新改组时曾指出要拓宽公立学校系统,但这些想法仍 迟迟未得到实现。北方各州允许黑人进入公立学校的说法也如“纸上谈兵”,仍 为白人和黑人单独设立学校进行教育,这明显是教育体系自身的失败。数以百万 的移民者通过接受公民教育被认为享有了公民的职责和权力,但对于那些在美国 出生的少数民族黑人群体,尽管他们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却无法接受同白人同等 的教育,可见在美国的公民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差异问题。 (三)扩张时期的公民教育(1876-1926年)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国家,为了使多个民族能够在民主原则下共同生 活,因此特别注意对学生,尤其是新移民中的学龄儿童进行公民教育,旨在使他 们了解美国的生活方式,贯彻民主原则。 因为移民的到来必定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威胁,美国人担心先前的说教式、 训诫式的方法和当前的公民教育不相适宜。因此1880年-1890年间,一些教育 家提出了加强“美国历史的学习”的主张,并得到了美国十大教育团体委员会的 赞同。 19世纪末,许多教育家感到完全以政治为内容的公民教育失之偏狭,不符 合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于是1916年全美教育协会就公民教育的内容、方 式、课程设置等向全国学校提出了建立“社会科”的建议报告,该报告成为美国 现代公民教育形成的标志。1918年,美国正式建立了“社会科”。社会科的设 立丰富了公民教育的内容,社会科不但包括历史、公民学和政府等课程,而且还 包括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校相应地在第三、四年级设立了“社区教育”,在第九和十二年级开 设公民学课,美国历史在第五、八、十一年级开设,地理、州历史、欧洲或世界 历史一般在第七和十年级开设。 23
23 公民教育和学习关于美国政府的一些常识。他反对把“政治性”的争论带进学校, 因为这样将会把公立学校的崇高理想带入歧途。另外他鼓励教师通过英语、说教 式的道德灌输、读爱国读物、了解历史知识和对宪法部分章节的背诵等途径引导 儿童进入社会群体,对其进行公民教育。 直到 1876 年美国建国百年庆典时,下层阶级的子女仍然未能进入公立学校 接受教育。南方各州教育重新改组时曾指出要拓宽公立学校系统,但这些想法仍 迟迟未得到实现。北方各州允许黑人进入公立学校的说法也如“纸上谈兵”,仍 为白人和黑人单独设立学校进行教育,这明显是教育体系自身的失败。数以百万 的移民者通过接受公民教育被认为享有了公民的职责和权力,但对于那些在美国 出生的少数民族黑人群体,尽管他们拥有美国公民的身份却无法接受同白人同等 的教育,可见在美国的公民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种族差异问题。 (三)扩张时期的公民教育(1876-1926 年)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国家,为了使多个民族能够在民主原则下共同生 活,因此特别注意对学生,尤其是新移民中的学龄儿童进行公民教育,旨在使他 们了解美国的生活方式,贯彻民主原则。 因为移民的到来必定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威胁,美国人担心先前的说教式、 训诫式的方法和当前的公民教育不相适宜。因此 1880 年-1890 年间,一些教育 家提出了加强“美国历史的学习”的主张,并得到了美国十大教育团体委员会的 赞同。 19 世纪末,许多教育家感到完全以政治为内容的公民教育失之偏狭,不符 合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于是 1916 年全美教育协会就公民教育的内容、方 式、课程设置等向全国学校提出了建立“社会科”的建议报告,该报告成为美国 现代公民教育形成的标志。1918 年,美国正式建立了“社会科”。社会科的设 立丰富了公民教育的内容,社会科不但包括历史、公民学和政府等课程,而且还 包括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学校相应地在第三、四年级设立了“社区教育”,在第九和十二年级开 设公民学课,美国历史在第五、八、十一年级开设,地理、州历史、欧洲或世界 历史一般在第七和十年级开设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公民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社会科在公民教育教学中产 生了重大影响,培养合格公民是美国社会科的最高教学目的,公民教育不仅是社 会研究课程的任务,它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四)起伏时期的公民教育(1926-1976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涌现出了社会改革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动 荡起伏的年代里人们害怕美国年轻一代产生道德衰退现象,特别是在禁酒令期间 对品格教育尤其关注。各州的大多数校区在初、中年级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规划 以加强品格教育的实施。在20世纪30年代,公民学和政府等课程按类别被添加 到学校课程中,特别是设置在初中高年级或高中的十一或十二年级的水平上。 在二战前,美国公民教育主要侧重点在以下方面:品格教育的推崇、爱国主 义的教学和象征性仪式、社区活动的保证、民主规则的理解等,特别强调对美国 英雄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爱国集会的参与。 在二战期间社会科全国委员会共发布了三个文件以协调教师实现战时在学 校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同时也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社区服务计划。另 外,作为一种爱国和公民责任,还教学生一些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以 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忠于民主的原则。由于受二战的影响,儿童被鼓励参与各 种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和社区行动计划用以保持一种高昂的道德士气。 二战后,面向和平时期的公民教育主要强调忍让和做世界性公民。美国的社 会政治气氛和教育地位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广泛受到公众的批判, 对建立新学校投入不足、1945年后高出生率引起的人口剧增等各种问题被提到 日程上来。另外因为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教育界一片恐慌, 致使国防教育和自然教育冲淡了公民教育,但时过不久,60年代后期,许多青 年目无社会规则,甚至蔑视社会公德,美国出现道德危机现象,使公民教育与社 会学科重新受到重视,大多数州立法规定学生在9-12年级必须学习公民教育的 课程。 20世纪60年代新社会科运动强调培养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公 民,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1)准备将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好公民;2)教儿童怎 样思考:3)向儿童传递文化遗产
24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公民教育主要特点表现为:社会科在公民教育教学中产 生了重大影响,培养合格公民是美国社会科的最高教学目的,公民教育不仅是社 会研究课程的任务,它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 (四)起伏时期的公民教育(1926-1976 年)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涌现出了社会改革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动 荡起伏的年代里人们害怕美国年轻一代产生道德衰退现象,特别是在禁酒令期间 对品格教育尤其关注。各州的大多数校区在初、中年级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规划 以加强品格教育的实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公民学和政府等课程按类别被添加 到学校课程中,特别是设置在初中高年级或高中的十一或十二年级的水平上。 在二战前,美国公民教育主要侧重点在以下方面:品格教育的推崇、爱国主 义的教学和象征性仪式、社区活动的保证、民主规则的理解等,特别强调对美国 英雄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和爱国集会的参与。 在二战期间社会科全国委员会共发布了三个文件以协调教师实现战时在学 校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职责,同时也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社区服务计划。另 外,作为一种爱国和公民责任,还教学生一些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以 不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忠于民主的原则。由于受二战的影响,儿童被鼓励参与各 种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和社区行动计划用以保持一种高昂的道德士气。 二战后,面向和平时期的公民教育主要强调忍让和做世界性公民。美国的社 会政治气氛和教育地位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初广泛受到公众的批判, 对建立新学校投入不足、1945 年后高出生率引起的人口剧增等各种问题被提到 日程上来。另外因为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教育界一片恐慌, 致使国防教育和自然教育冲淡了公民教育,但时过不久,60 年代后期,许多青 年目无社会规则,甚至蔑视社会公德,美国出现道德危机现象,使公民教育与社 会学科重新受到重视,大多数州立法规定学生在 9-12 年级必须学习公民教育的 课程。 20 世纪 60 年代新社会科运动强调培养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公 民,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1)准备将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好公民;2)教儿童怎 样思考;3)向儿童传递文化遗产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许多教改方案都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 精神和成为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美国教育协会等组织也开展 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以提出有效的策略改进和加强美国的公民教育。 (五)公民教育的现在(1976年-现在) 80年代,联邦国会通过《联邦初、中等教育法》,明确了公民教育的重要 意义和地位,并规定各州政府资助中学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资助担任公民教育 课程的教师定期进修[8]。根据1991年颁布的公民教育大纲和1994年颁布的 《公民学与政府》全国课程标准,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政府及其职能, 政治体制的基础,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公民在政治体制中 的地位等。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所以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课程、 评价标准、测验或评价方法。 美国公立学校体系包括大约15200个校区,每个校区在公民教育方面都有权 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规则。大体上,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大多 是培养对国家标志物如国旗、国歌的认识,熏陶爱国主义情感。在初中阶段,公 民教育的内容有了一定深度,重点放在陈述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 在高中阶段,公民教育内容则较为复杂,如美国的政府制度、经济制度、国 际地位等,带有分析的性质。同时,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 要,也及时对自身的依托作出调整。各大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德育内容和课程, 但各校都根据自己培养目标而设立了名目不同的德育目标。这些课程一般都围绕 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两个内容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们确立: “我是一个美国公民”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 教育来完成。 二、英国公民教育 (一)宗教影响下的“忠民思想” 宗教在英国影响力深远,无论是早期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还是随后加强 专制王权的英国国教运动,直到顺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清教徒”革命, 都不过是以一种宗教形式替代另一种宗教形式,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始终未能摆 脱宗教的束缚。宗教的影响力体现在最初始的公民教育上,表现为教会向学生们 25
25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许多教改方案都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 精神和成为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美国教育协会等组织也开展 了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以提出有效的策略改进和加强美国的公民教育。 (五)公民教育的现在(1976 年-现在) 80 年代,联邦国会通过《联邦初、中等教育法》,明确了公民教育的重要 意义和地位,并规定各州政府资助中学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资助担任公民教育 课程的教师定期进修[8]。根据 1991 年颁布的公民教育大纲和 1994 年颁布的 《公民学与政府》全国课程标准,美国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政府及其职能, 政治体制的基础,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美国与世界的关系,公民在政治体制中 的地位等。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的国家,所以全国没有统一的教育目标、课程、 评价标准、测验或评价方法。 美国公立学校体系包括大约 15200 个校区,每个校区在公民教育方面都有权 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规则。大体上,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大多 是培养对国家标志物如国旗、国歌的认识,熏陶爱国主义情感。在初中阶段,公 民教育的内容有了一定深度,重点放在陈述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 在高中阶段,公民教育内容则较为复杂,如美国的政府制度、经济制度、国 际地位等,带有分析的性质。同时,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 要,也及时对自身的依托作出调整。各大学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德育内容和课程, 但各校都根据自己培养目标而设立了名目不同的德育目标。这些课程一般都围绕 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两个内容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们确立: “我是一个美国公民”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 教育来完成。 二、英国公民教育 (一)宗教影响下的“忠民思想” 宗教在英国影响力深远, 无论是早期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还是随后加强 专制王权的英国国教运动, 直到顺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清教徒”革命, 都不过是以一种宗教形式替代另一种宗教形式, 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始终未能摆 脱宗教的束缚。宗教的影响力体现在最初始的公民教育上, 表现为教会向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