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相在土地上种枯白己认为最有利的作物的白由也被剥东了。名村实行“五 大多 家表能解腔来的黎食,往数电租、军页后,所聚无儿,无法维持全家 家拖欠地租或“犯罪 ,其余四家都要负连带责任 温饱。领主们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秘诀。 ”在农村中, 除了租种领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本百姓)外,还有无地的贫农,如“水吞 “小前”等,他们连参加村内公共事务的权利也没有」 “工”指 手工业者, 指阁人 他们都被称为“町人” 是封建等 级中的下层。幕府为了防止封建经济瓦解,对町人的活动加以严厉的限制。 17、18世纪以来,经过幕府或各藩的批准,在各地成立所谓“株仲间”的封 建行会组织,只有加入这个组织的人方能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这实 际上就是使“株仲间”垄断了工、商业。“株仲间”对于加入这个组织的手 工业者和商人进行密切的监督,监督手工业者的产品质量,调整商人出售的 商品的价格,控制贸易等等。手工业者及商人还负担沉重的赋税。在政治上, 他们也处于无权地位,甚至人身也得不到保障。武士如果认为他们“失礼”, 就可以根据“格杀勿论”的法律用创杀死他们 在“士、农、 商”之外,不右一万“民” ,“贱民”分为“秽 多”和“非人 种。 秽多 ”被视为先天的“贱民”,永世不得改变身份 他们只能从事制皮革、制草履、屠宰等“卑贱”职业。 非人”除世袭者外 也有平民因犯罪而被贬为“非人”的,他们靠卖艺、乞讨度日,有时也被幕 府拉去充当牢房看守或刽子手。他们的身份比“秽多”还要低。 “践民”在 社会上蒙受种种歧视和迫害 这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等级之间不能通婚】 而且士之子恒为士,农工商之子也恒为农工商。 (二)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到18世纪初为止,日本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经济,不但粮食,而且举凡日 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大部分是农民自己生产的。各藩的经济也都是以自给 自足为原则。由于实行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只限于以中国、荷兰及朝鲜为对 象,并且在严格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整个日本也过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 活。日本社会恰像一潭死水。 然而从18世纪初以后 自然经济步讨渡到离品经济」 随着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的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上缴外还有剩余,并且作为商品出卖 也开始生产经济作物一一桑、棉、菜籽、靛蓝植物、蜡树、漆、甘蔗、茶及 烟草等。同时,以这些产品为原料的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商品 经济及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农村的阶级分化也日益显著,在“本百姓”中 有少数人上升为富农 他们雇用 农成为商 句 主,他们事先把原料(棉花)贷给农民,叫他们以自己的工具织成布匹,然 后付以现金作为报酬。也有的人先把织机供应给农民,责其在家中为他织布 这两种情况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形式。再进一步发 一些商人包买主自己设立棉纺织工场,招“机织下女”从事纺织。于 是集中的手工工场形式开始在棉纺织业中出现 到19世纪初,丝织、造纸 酿酒等生产部门都出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场主不仅来自富农,而且也来自 各藩的城市商人。 进入19世纪以后,在一些先进地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己逐渐占了统
民想在土地上种植自己认为最有利的作物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各村实行“五 家连坐”制度,一家拖欠地租或“犯罪”,其余四家都要负连带责任。大多 数农民每年生产出来的粮食,在缴地租、年贡后,所余无几,无法维持全家 温饱。领主们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秘诀。”在农村中, 除了租种领主土地的农民(称为本百姓)外,还有无地的贫农,如“水吞”、 “小前”等,他们连参加村内公共事务的权利也没有。 “工”指手工业者,“商”指商人,他们都被称为“町人”,是封建等 级中的下层。幕府为了防止封建经济瓦解,对町人的活动加以严厉的限制。 17、18 世纪以来,经过幕府或各藩的批准,在各地成立所谓“株仲间”的封 建行会组织,只有加入这个组织的人方能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这实 际上就是使“株仲间”垄断了工、商业。“株仲间”对于加入这个组织的手 工业者和商人进行密切的监督,监督手工业者的产品质量,调整商人出售的 商品的价格,控制贸易等等。手工业者及商人还负担沉重的赋税。在政治上, 他们也处于无权地位,甚至人身也得不到保障。武士如果认为他们“失礼”, 就可以根据“格杀勿论”的法律用剑杀死他们。 在“士、农、工、商”之外,还有三四十万“贱民”,“贱民”分为“秽 多”和“非人”二种。“秽多”被视为先天的“贱民”,永世不得改变身份, 他们只能从事制皮革、制草履、屠宰等“卑贱”职业。“非人”除世袭者外, 也有平民因犯罪而被贬为“非人”的,他们靠卖艺、乞讨度日,有时也被幕 府拉去充当牢房看守或刽子手。他们的身份比“秽多”还要低。“贱民”在 社会上蒙受种种歧视和迫害。这是一种等级森严的制度,等级之间不能通婚, 而且士之子恒为士,农工商之子也恒为农工商。 (二)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 到 18 世纪初为止,日本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经济,不但粮食,而且举凡日 常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大部分是农民自己生产的。各藩的经济也都是以自给 自足为原则。由于实行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只限于以中国、荷兰及朝鲜为对 象,并且在严格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整个日本也过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 活。日本社会恰像一潭死水。 然而从 18 世纪初以后,自然经济逐步过渡到商品经济。随着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的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除上缴外还有剩余,并且作为商品出卖。 也开始生产经济作物——桑、棉、菜籽、靛蓝植物、蜡树、漆、甘蔗、茶及 烟草等。同时,以这些产品为原料的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商品 经济及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农村的阶级分化也日益显著,在“本百姓”中 有少数人上升为富农,他们雇用短工耕种大片土地。有的富农成为商人包买 主,他们事先把原料(棉花)贷给农民,叫他们以自己的工具织成布匹,然 后付以现金作为报酬。也有的人先把织机供应给农民,责其在家中为他织布。 这两种情况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形式。再进一步发 展,一些商人包买主自己设立棉纺织工场,招雇“机织下女”从事纺织。于 是集中的手工工场形式开始在棉纺织业中出现。到 19 世纪初,丝织、造纸、 酿酒等生产部门都出现手工工场。手工工场场主不仅来自富农,而且也来自 各藩的城市商人。 进入 19 世纪以后,在一些先进地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已逐渐占了统
治地位。大阪地区就是如此。1842年字多大津村有18家织布行使用工人137 人,其中雇佣工人就有87人 。19世纪中叶, 关东地区的丝织业中约有260 家手工工场, 每家有织机6架至10架。1854年日本全国座用工人1 人以 的手工工场有300个,到1867年己超过400个。不过,在整个工业生产中, 手工工场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 在农村,也有许多富农和商人从封建领主那里承包开垦新田,把新田出 租给农民,成为新地主 还有的富农、 商人和高利贷者向贫苦农民放贷,在 债务人过期无力偿还时,便将他们抵押的士地据为己有 于是他们也成为新 地主。新地主士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封建领主,因此他们必须按年向颜主 缴纳年页:而另一方面他们则向租佃土地的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每年 生产所得有70%到80%被领主和新地主夺去。新地主除出租土地者外,还有 人雇用长工或短工亲自经营农业 变成经营地主 这些新地主固然靠剥削农 民、雇农而存在,但是他们本身也受封建领主的榨取、压抑。 这样,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关系在域乡生长起来了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在工农业中的生长,新兴资产阶级 手工工场主 商人包买主及富农一一出现了。就是新地主,也是作为瓦解封建领主所有制 的因素而出现的新生力量。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受到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制度 的重重阻碍,也受到特权大商人的限制和压抑,因而他们对幕藩体制深为不 满。 新地主 对目已的 土地享有充分的所有权 要求独占农民的剩余劳动 反对领主加给他们的年贡负担,因而也反对幕藩制,反对封建领主制度。但 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所以他们尚未形成为独立的、强 大的政治力量 与新兴资产阶级不同,依附于幕藩的特权大商人(又称“政商”)却是 个经济力量雄厚的集团。他们勾 通过包揽税 享有各种专 卖权,压制和排挤中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大金融高利贷者和大矿场主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井、鸿池、小里野和住友等。早在18世纪末这些特权商人前 集中了巨额财富,雄视全国。据本多利明估计,1790年,“日本财富的15/16 在商人手中,1/16在武家手中”。 雄厚的经济力量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 强大势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幕藩的财政日益拮据 将军和大名不得不 向大商人借债, ·个时候债务总数达黄金6000万两,每年利息析合大米300 万石。有些大名因对豪商负债过多而为他们所挟制,不得不允许他们参与藩 玫,让其购买武土份,给予带刀的特权。这些富商大贾尽管与封律统治阶 级有千丝万的联系 并且寄生在封建制度上面 和 大人民处在对立地位 但是他们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利害冲突 将军、 大名随时可以 宜布债权无效,甚至捏造罪名对他们滥施刑罚,强夺他们的财产,使其失去 生命财产的保障。因之,这个集团对幕湍封建统治也怀一定程度的不满。不 过,由于它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密切关系, 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反对幕藩封 建统治的力量 经济变动大大影响了武士的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领主的生活更 加豪奢糜烂,以致弄得财政支绌,入不敷出。同时,国家承平日久,豢养武
治地位。大阪地区就是如此。1842 年宇多大津村有 18 家织布行使用工人 137 人,其中雇佣工人就有 87 人。19 世纪中叶,关东地区的丝织业中约有 260 家手工工场,每家有织机 6 架至 10 架。1854 年日本全国雇用工人 10 人以上 的手工工场有 300 个,到 1867 年已超过 400 个。不过,在整个工业生产中, 手工工场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 在农村,也有许多富农和商人从封建领主那里承包开垦新田,把新田出 租给农民,成为新地主。还有的富农、商人和高利贷者向贫苦农民放贷,在 债务人过期无力偿还时,便将他们抵押的土地据为己有,于是他们也成为新 地主。新地主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封建领主,因此他们必须按年向领主 缴纳年贡;而另一方面他们则向租佃土地的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农民每年 生产所得有 70%到 80%被领主和新地主夺去。新地主除出租土地者外,还有 人雇用长工或短工亲自经营农业,变成经营地主。这些新地主固然靠剥削农 民、雇农而存在,但是他们本身也受封建领主的榨取、压抑。 这样,到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关系在城乡生长起来了。 (三)经济变动下的阶级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在工农业中的生长,新兴资产阶级——手工工场主、 商人包买主及富农——出现了。就是新地主,也是作为瓦解封建领主所有制 的因素而出现的新生力量。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受到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制度 的重重阻碍,也受到特权大商人的限制和压抑,因而他们对幕藩体制深为不 满。新地主要求对自己的土地享有充分的所有权,要求独占农民的剩余劳动, 反对领主加给他们的年贡负担,因而也反对幕藩制,反对封建领主制度。但 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所以他们尚未形成为独立的、强 大的政治力量。 与新兴资产阶级不同,依附于幕藩的特权大商人(又称“政商”)却是 一个经济力量雄厚的集团。他们勾结封建领主,通过包揽税收,享有各种专 卖权,压制和排挤中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大金融高利贷者和大矿场主。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井、鸿池、小野和住友等。早在 18 世纪末这些特权商人就 集中了巨额财富,雄视全国。据本多利明估计,1790 年,“日本财富的 15/16 在商人手中,1/16 在武家手中”。雄厚的经济力量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 强大势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幕藩的财政日益拮据,将军和大名不得不 向大商人借债,一个时候债务总数达黄金 6000 万两,每年利息折合大米 300 万石。有些大名因对豪商负债过多而为他们所挟制,不得不允许他们参与藩 政,让其购买武士身份,给予带刀的特权。这些富商大贾尽管与封建统治阶 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寄生在封建制度上面,和广大人民处在对立地位, 但是他们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利害冲突。将军、大名随时可以 宣布债权无效,甚至捏造罪名对他们滥施刑罚,强夺他们的财产,使其失去 生命财产的保障。因之,这个集团对幕藩封建统治也怀一定程度的不满。不 过,由于它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反对幕藩封 建统治的力量。 经济变动大大影响了武士的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领主的生活更 加豪奢糜烂,以致弄得财政支绌,入不敷出。同时,国家承平日久,豢养武
成为一种无用的负担,因出许名大名不得不栽减武十的最米①,有的减至 半」 有些下级武士的生活困苦到“冬穿单衣夏穿棉 无处安身, 借居陋室” (武阳隐士语) 以致被迫另谋生路。许多武士从事副业生产 在仙台審 几乎全部下级武士都兼营手工业。他们中间还有不少人经营商业,有的当批 发行资本家。还有一些下级武士为谋生计,宁愿放弃武士籍,成为“浪人” 设塾教书,或开业当医生,或当作家等等。武士的这种转化,也是日本武士 在封建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日本下级武士和欧洲的骑士不同,后者 有封地,他们和封建领主制是共命运的:而日本下级武士没有封建领地,只 有禄米把他们和封建领主制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下级武士和领主制的关系 比较脆弱。因此,一且成少或失去禄米,他们威很容易转而从事其他职业 下级武士的这种转化,意味着他们脱离统治阶级,并且与被统治阶级共命运 了 在农村,在从农民中分化出少数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同时,有一部分 农民没落了,他们丧失了土地,沦为“水吞”、雇农、佃农,或者变成受包 买主剥削的家庭手工业者、雇工等等。不过, “本百姓”在农村中仍占压倒 多数,他们和“水吞”、半无产者都受到领主、新地主的剥削, 很苦名 困的生活。农民贫困,土地也随之贫猪了, 连年歉收,时常发生大饥馑,饿 死于沟壑者动辄以万计,甚至达到数十万。 处境悲惨的广大农民,很自然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他们的渴望和要求,最明显地反映在安藤昌益(1707~?年)的思想中。安 同情人民的偶, 一个美好的自由平 等的社会。他的思想表达在他所写的《自然真营道》 《统道真传》等书中 他写道:“无富无贫,无上无下:男女无上下之分;真仁存在于从事耕织之 众人,不耕织而图衣食者若能得禁,则无穷民矣。”他主张彻底消灭一切剥 削、压迫,消灭现在的“法的世界”,回到“自然世界”去。在他心目中, 在“自然世界”里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大家 一律平等,自耕而食 自织而 衣。他这个思想虽属空想,但是在当时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农民的悲惨地位,也推动他们起来反抗。到18世纪初期,农民起义屡次 发生,平均每年要有5次。到18世纪后半期增到每年平均15次。到19世纪 上期,从1801年到1843年.爆发了320次农民起义。这个时期发牛的起义 规模大,时间长, 参加者达几万至几十万人 过去的农民起义者仅仅要求 轻租税,现在则提出分配土地、赶走贪官污吏等要求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幕府对于城市人民的制削也加强了,加以灾荒连 年,商人囤积居奇,粮价腾贵,因而平民生活每况愈下,在群众中间酝酿着 深深的不满。结果,在1837年在大阪爆发了大盐平八郎(1794一1837年) 所领导的 19世纪30年代,大富豪勾结幕府官吏任意抬高米价及物价,城市居民 无法生活下去。大阪町奉行所“与力”(办理民政警务的下级警官)大盐平 八郎(也是一位学者)目睹平民的惨苦遭遇,不胜悲愤,感到只有领导他们 起来斗年,木是出路。1837年2日19日. 大阪的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下级 武士在他的带领下起 义。 捣毁米店 放火焚烧豪商邸 势浩大的 起义震动了大阪全城。起义虽然很快地就被镇压下去,但是它的意义和影响 ”武士所领的禄米原来就不多,平均收入在35石以下,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
士成为一种无用的负担,因此许多大名不得不裁减武士的禄米①,有的减至一 半。有些下级武士的生活困苦到“冬穿单衣夏穿棉,无处安身,借居陋室” (武阳隐士语),以致被迫另谋生路。许多武士从事副业生产,在仙台藩, 几乎全部下级武士都兼营手工业。他们中间还有不少人经营商业,有的当批 发行资本家。还有一些下级武士为谋生计,宁愿放弃武士籍,成为“浪人”, 设塾教书,或开业当医生,或当作家等等。武士的这种转化,也是日本武士 在封建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日本下级武士和欧洲的骑士不同,后者 有封地,他们和封建领主制是共命运的;而日本下级武士没有封建领地,只 有禄米把他们和封建领主制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下级武士和领主制的关系 比较脆弱。因此,一旦减少或失去禄米,他们就很容易转而从事其他职业。 下级武士的这种转化,意味着他们脱离统治阶级,并且与被统治阶级共命运 了。 在农村,在从农民中分化出少数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同时,有一部分 农民没落了,他们丧失了土地,沦为“水吞”、雇农、佃农,或者变成受包 买主剥削的家庭手工业者、雇工等等。不过,“本百姓”在农村中仍占压倒 多数,他们和“水吞”、半无产者都受到领主、新地主的剥削,过着艰苦贫 困的生活。农民贫困,土地也随之贫瘠了,连年歉收,时常发生大饥馑,饿 死于沟壑者动辄以万计,甚至达到数十万。 处境悲惨的广大农民,很自然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 他们的渴望和要求,最明显地反映在安藤昌益(1707~?年)的思想中。安 藤当过医生,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同情人民的遭遇,憧憬一个美好的自由平 等的社会。他的思想表达在他所写的《自然真营道》《统道真传》等书中。 他写道:“无富无贫,无上无下;男女无上下之分;真仁存在于从事耕织之 众人,不耕织而图衣食者若能得禁,则无穷民矣。”他主张彻底消灭一切剥 削、压迫,消灭现在的“法的世界”,回到“自然世界”去。在他心目中, 在“自然世界”里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大家一律平等,自耕而食,自织而 衣。他这个思想虽属空想,但是在当时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农民的悲惨地位,也推动他们起来反抗。到 18 世纪初期,农民起义屡次 发生,平均每年要有 5 次。到 18 世纪后半期增到每年平均 15 次。到 19 世纪 上期,从 1801 年到 1843 年,爆发了 320 次农民起义。这个时期发生的起义 规模大,时间长,参加者达几万至几十万人。过去的农民起义者仅仅要求减 轻租税,现在则提出分配土地、赶走贪官污吏等要求。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幕府对于城市人民的剥削也加强了,加以灾荒连 年,商人囤积居奇,粮价腾贵,因而平民生活每况愈下,在群众中间酝酿着 深深的不满。结果,在 1837 年在大阪爆发了大盐平八郎(1794~1837 年) 所领导的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大富豪勾结幕府官吏任意抬高米价及物价,城市居民 无法生活下去。大阪町奉行所“与力”(办理民政警务的下级警官)大盐平 八郎(也是一位学者)目睹平民的惨苦遭遇,不胜悲愤,感到只有领导他们 起来斗争,才是出路。1837 年 2 月 19 日,大阪的手工业者、小商人和下级 武士在他的带领下起义。起义者捣毁米店、放火焚烧豪商邸宅。声势浩大的 起义震动了大阪全城。起义虽然很快地就被镇压下去,但是它的意义和影响 ① 武士所领的禄米原来就不多,平均收入在 35 石以下,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
是很大的。它是进步的知识分子领导城市平民推翻幕府统治的一个尝试。在 它的推动下,摄津、越后、周防等地相继爆发了同样的起义。 (四)天保改革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及城乡人民反抗运动的发 使得德川幕府和各潘的封建统治面临崩溃的前景。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 制度,在加紧镇压人民运动的同时,幕府一再进行所谓“改革 以图增强 幕府的政力量,限制商品流通,阻止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防止人民运 动。 1842年到1843年(天保13~一14年)的“改革”是在幕府的“老中”水 野邦忠的主持下进行的。这次“改革” 涉及政治 经济 社会与文化 各个方 面,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人民习练武艺和持有武器,严禁农民结党活 动,目的是防范农民暴动。第二,发布“遣返令”,强迫外出做工的农民雨 返农村,禁止农民流入城市当工人,限制雇工的工资。其目的在于妄图阻止 新的生立关系的发展。第三,“魅止奢,正风俗 “禁止奢愧”的目 的在于断绝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源 矫正 的目的在于取缔新的生 式、生活方式和新的思想 学 第四,取消城市手工业的同业公会 向商人征收沉重的捐税,抑制物价,借以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恢复封 建自然经济铁序。第五,减免大名、旗本所欠幕府的债务,或者重新贷钱绘 他们,以便教济日趋贫困没落的封建领主。奖励领主家臣习武,以强化封建 统治者的, “征收土地令”,将江户 、大阪周围十里内的大 名与旗本的土地划为幕府领地。 这个“改革”并不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对于封建制度进行的调整, 而是妄图开历史的倒车,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垂死挣扎。这次幕政“改革”因 遭到幕府内部、大名和城市商人的反对,不到两年便告失败。 在幕府进行 各藩也进行 蕃政改革”。 在各藩的改 革中,许多藩仿效幕府的做法,同样遭到失败。但是西南诸藩 长州、萨 摩、佐贺和肥前所实行的改革却成功了。这是因为它们的改革基本上顺应了 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原来西南诸蕃的商品经济和工业农业更为发达,阶级分化也更为剧烈 农民起 起 义也更为频繁。 同时,这里与新兴地主 商人有联系的 级武士由于接受西方思想,极力主张实行藩政改革,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在 下级武士的推动及农民起义的压力下,四个藩从1838年起先后着手藩政改 革。首先讲行改革的是长州,它的改革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把藩的财政 状况(藩主的私人用度也包括在内)都向全体藩士与人民公开, 并征求改进 意见。藩政的 “般方针也让藩内武士自由讨论。第二, 破格用 ,广求 人材。这是下级武士参加藩政的开端。第三,减轻地租,豁免荒田的地租。 这促进了耕地的扩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然这主要对富农有利。第四, 打击富豪,救济下级武士,禁止高利贷。第五,改革教育与军事。增设学校, 奖励西学,擢用人材。采用西洋枪炮练兵 ①锁国以后,西方国家只有荷兰与日本有贸易关系。日本人只能通过来日的荷兰商人了解西方世界的形势 及西方科学文化.所以称西方的科学文化为“兰学
是很大的。它是进步的知识分子领导城市平民推翻幕府统治的一个尝试。在 它的推动下,摄津、越后、周防等地相继爆发了同样的起义。 (四)天保改革 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及城乡人民反抗运动的发 展,使得德川幕府和各藩的封建统治面临崩溃的前景。为了挽救垂危的封建 制度,在加紧镇压人民运动的同时,幕府一再进行所谓“改革”,以图增强 幕府的财政力量,限制商品流通,阻止新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防止人民运 动。 1842 年到 1843 年(天保 13~14 年)的“改革”是在幕府的“老中”水 野邦忠的主持下进行的。这次“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各个方 面,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人民习练武艺和持有武器,严禁农民结党活 动,目的是防范农民暴动。第二,发布“遣返令”,强迫外出做工的农民重 返农村,禁止农民流入城市当工人,限制雇工的工资。其目的在于妄图阻止 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第三,“禁止奢侈,矫正风俗”。“禁止奢侈”的目 的在于断绝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源;“矫正风俗”的目的在于取缔新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新的思想——“兰学”①。第四,取消城市手工业的同业公会, 向商人征收沉重的捐税,抑制物价,借以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恢复封 建自然经济秩序。第五,减免大名、旗本所欠幕府的债务,或者重新贷钱给 他们,以便救济日趋贫困没落的封建领主。奖励领主家臣习武,以强化封建 统治者的爪牙。第六,颁布“征收土地令”,将江户、大阪周围十里内的大 名与旗本的土地划为幕府领地。 这个“改革”并不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对于封建制度进行的调整, 而是妄图开历史的倒车,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垂死挣扎。这次幕政“改革”因 遭到幕府内部、大名和城市商人的反对,不到两年便告失败。 在幕府进行“改革”的前后,各藩也进行了“藩政改革”。在各藩的改 革中,许多藩仿效幕府的做法,同样遭到失败。但是西南诸藩——长州、萨 摩、佐贺和肥前所实行的改革却成功了。这是因为它们的改革基本上顺应了 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原来西南诸藩的商品经济和工业农业更为发达,阶级分化也更为剧烈, 农民起义、平民起义也更为频繁。同时,这里与新兴地主、商人有联系的下 级武士由于接受西方思想,极力主张实行藩政改革,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在 下级武士的推动及农民起义的压力下,四个藩从 1838 年起先后着手藩政改 革。首先进行改革的是长州,它的改革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把藩的财政 状况(藩主的私人用度也包括在内)都向全体藩士与人民公开,并征求改进 意见。藩政的一般方针也让藩内武士自由讨论。第二,“破格用人”,广求 人材。这是下级武士参加藩政的开端。第三,减轻地租,豁免荒田的地租。 这促进了耕地的扩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然这主要对富农有利。第四, 打击富豪,救济下级武士,禁止高利贷。第五,改革教育与军事。增设学校, 奖励西学,擢用人材。采用西洋枪炮练兵。 ① 锁国以后,西方国家只有荷兰与日本有贸易关系。日本人只能通过来日的荷兰商人了解西方世界的形势 及西方科学文化。所以称西方的科学文化为“兰学
其他西南老藩改茧内容与长州大同小异。萨摩藩在经讨改革后,加品了 对琉球的贸易,扩大了南部各岛的蔗糖生 该藩在军事方面,特别在海军 方面学习了西方技术。因而萨摩成为日本后来建设近代海军的基础。 在西南四藩改革中还提出“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的口号。 西南四藩的改革卓有成效:第一,为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打开了新局面, 维护了地主、富农和商人的利益。第二,藩的财政力量增强。第三,下级武 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扩大了。第四,在军事方面采用了西方技术,因而加强 了落的实力
其他西南诸藩改革内容与长州大同小异。萨摩藩在经过改革后,加强了 对琉球的贸易,扩大了南部各岛的蔗糖生产。该藩在军事方面,特别在海军 方面学习了西方技术。因而萨摩成为日本后来建设近代海军的基础。 在西南四藩改革中还提出“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的口号。 西南四藩的改革卓有成效:第一,为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打开了新局面, 维护了地主、富农和商人的利益。第二,藩的财政力量增强。第三,下级武 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扩大了。第四,在军事方面采用了西方技术,因而加强 了藩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