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 文化讲堂 优美的汉字 和县第二中学李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每一种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汉字 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 、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 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往往 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 到意境。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 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 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 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 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 天,秦皇岛外打鱼船”,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二)汉字表意美。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 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 pluie(法语)也好所 能满足?” (三)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大家都学过 《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凭借二十一个“之”的不同写法而使其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也知道他的书法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之称;还有“颜筋柳骨“之 称的颜氏柳氏书法,清秀俏丽的欧氏楷体等都很具艺术魅力。 (四)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 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通过汉字,我们的子子孙孙 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
中国传统 文化讲堂 优美的汉字 和县第二中学 李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每一种民族的文字都有其自己的特点。汉字 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 一、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 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往往 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一)汉字的意境美。中国方块字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 到意境。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文章《听听那冷雨》中提到“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那一个个看似固执 呆板的方块字竟然能组合成如此美丽的意境,“春雨,杏花,江南”,六个字描 画出一幅图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江南旖旎的春景,让海外游子生出思乡之情; 马致远的“老树、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独造了一幅让我们感叹不尽 的“离人秋思图”;徐志摩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牵动少男少女们纯真的爱;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 天,秦皇岛外打鱼船”,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意境享受,也传达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二)汉字表意美。尽管如今学外语成风,但是我们能得承认汉字在表意上 具有其他表音文字所不能及的魅力。余光中先生对中文汉字的推崇很是精彩: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 rain 也好 pluie(法语)也好所 能满足?” (三)汉字的形体美。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大家都学过 《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凭借二十一个“之”的不同写法而使其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也知道他的书法有“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之称;还有“颜筋柳骨“之 称的颜氏柳氏书法,清秀俏丽的欧氏楷体等都很具艺术魅力。 (四)汉字有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信息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 有了方块字的诞生,才有了《左传》《史记》,才有了四大名著,才有了新文化 运动,才有了屈原、司马迁,才有了曹雪芹、鲁迅。通过汉字,我们的子子孙孙 知道了中华大地的千年风云,明白了东方巨龙的深刻内涵。在秦始皇的烽烟滚滚
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摧残蹂躏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 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 世界,越学越有意思。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 生曾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 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汉字起源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 出来的。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 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历史旧说,有 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这些旧说并不都是无稽之谈。 有关文字起源的六种传说,我们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前文字时期的 传说,另一类是关于创造文字本身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汉 字发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汉字向成熟的文字体系过渡时的一些历史状况。 (一)结绳造字说 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 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 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 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两个说法,上古有很长 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 施行,《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 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人们结绳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尽管结绳的记录功 能很弱,但结绳说既有后代民俗作为确证,又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分析出它存 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信度较大 (二)契刻传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 事,即是契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尚书》:“古者伏羲氏之王 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 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中“书”又当别论,“契”是指刻划和经 刻划物。(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及 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 (三)八卦造字说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在其《通志·六书略 论便从(纵)》中认为,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 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 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 方面的某些联系
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侵略者的摧残蹂躏中,汉字没有被毁掉,在西方列强的 奴化政策下,汉字没有被毁掉,汉字以它的方正之气傲立于华夏大地。 总之,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学习汉字,等于进入一个奇妙多彩的 世界,越学越有意思。精通多门外文并对汉字颇有研究的香港知名人士安子介先 生曾说:“有这样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对人 类的一大贡献,当之无愧。” 二、汉字起源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 出来的。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 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历史旧说,有 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这些旧说并不都是无稽之谈。 有关文字起源的六种传说,我们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前文字时期的 传说,另一类是关于创造文字本身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汉 字发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汉字向成熟的文字体系过渡时的一些历史状况。 (一)结绳造字说 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 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 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 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两个说法,上古有很长一 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 施行,《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 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人们结绳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尽管结绳的记录功 能很弱,但结绳说既有后代民俗作为确证,又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分析出它存 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信度较大。 (二)契刻传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 事,即是契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尚书》:“古者伏羲氏之王 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 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中“书”又当别论,“契”是指刻划和经 刻划物。(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及 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 (三)八卦造字说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在其《通志•六书略 •论便从(纵)》中认为,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 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 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 方面的某些联系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整线 (代表阳)和中断线“-” (代表阴)组成。每两卦相互对立,其中,阴阳的对立是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结 合交感产生万物。正反,变化,发展,矛盾,辩证法因素。科学和迷信,本来是 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时候,二者会奇妙地纠缠在一起,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四)仓颉造字说 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汉 字。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 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 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汉代,仓颉被神话。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 “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其实,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独创。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 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数比前 朝代的字数逐渐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氢、氧、氟、氮、钨、 硅”等字,就是近代才产生的。 (五)“河图洛书”传说 文字是上帝的恩赐,这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说法。汉字的传说中 也保留着一点神赐的影子。河出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 或先于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后世宣 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关于汉字的“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 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 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 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 构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难到简易。据 郭沫若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 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①甲骨文:象形程度高,字体方向不稳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 文字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遗物。(甲骨文发现者是王懿荣) ②钟鼎文(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象形程度仍比较高,但已有 了线条化的趋势。这种文字主要是西周时代的遗物。(西周毛公鼎上的文字) ③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后,整理文字,每字规定一种写 法,这种字体就是篆书,也叫篆字。秦统一中国后经过简化的篆书叫做小篆。秦 创制小篆以后,把原来笔画较繁复的篆书叫做大篆。 大篆:也叫籀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整线“—”(代表阳)和中断线“--” (代表阴)组成。每两卦相互对立,其中,阴阳的对立是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结 合交感产生万物。正反,变化,发展,矛盾,辩证法因素。科学和迷信,本来是 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时候,二者会奇妙地纠缠在一起,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四)仓颉造字说 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汉 字。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 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 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汉代,仓颉被神话。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论衡•骨相》: “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其实,文字并不是一人所独创。正如《荀子•解弊》所说:“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 劳动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各朝代都有新字,后一朝代的字数比前一 朝代的字数逐渐有所增多,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氢、氧、氟、氮、钨、 硅”等字,就是近代才产生的。 (五)“河图洛书”传说 文字是上帝的恩赐,这可能是独立发展的文字所共有的说法。汉字的传说中 也保留着一点神赐的影子。河出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 或先于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后世宣 扬的文字神赐说,则是为了增加文字的神秘性。 (六)关于汉字的“起一成文”说 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 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 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 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 构。 三、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难到简易。据 郭沫若考证,汉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发展历史。汉字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 体不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行书到现在使用的简化字这样一个过程。 ①甲骨文:象形程度高,字体方向不稳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种 文字主要是殷商时代的遗物。(甲骨文发现者是王懿荣) ②钟鼎文(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象形程度仍比较高,但已有 了线条化的趋势。这种文字主要是西周时代的遗物。(西周毛公鼎上的文字) ③篆书: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秦朝统一中国后,整理文字,每字规定一种写 法,这种字体就是篆书,也叫篆字。秦统一中国后经过简化的篆书叫做小篆。秦 创制小篆以后,把原来笔画较繁复的篆书叫做大篆。 大篆:也叫籀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 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④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秦末开始通行,汉魏普遍使用。 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汉 代程邈竹简隶书) ⑤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是从东汉末年一直沿用至今的通行字 体。笔画清楚、平直、结构匀称、紧凑,书写方便 ⑥草书:为书写便捷而连笔写的潦草的一种字体。广义地说,自有汉字 以来 各种字体都有潦草的写法。东汉以后才有“草书”这一字体的名称。草书虽难以 辨认,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⑦行书:楷书通行以后,又出现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王羲之 《兰亭集序》书法) 四、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 字,一类是合体字。 独体字就是只有一个组成部分的字,像“人、手、口、目、日、月、山、水” 等。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像“江、打、花、晨、闻 圆、梦、辫”等。大部分合体字都属于形声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叫“六书”,古人把 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并不是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早出现 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 “会意 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可 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下面一起来看 几种构字法。 (一)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 来的汉字符号。比如“树”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门”和 “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 另如:日、月、山、水、云、人、手、牛、羊、爪、衣、卉、行、泉等 (二)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象形字 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 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于是“指事”这 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像,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 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 刀刃:“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凵” 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另如:寸、小、未、甘、亦、巾、元、示、王、中、屯等
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 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④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秦末开始通行,汉魏普遍使用。 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汉 代程邈竹简隶书) ⑤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是从东汉末年一直沿用至今的通行字 体。笔画清楚、平直、结构匀称、紧凑,书写方便。 ⑥草书:为书写便捷而连笔写的潦草的一种字体。广义地说,自有汉字以来, 各种字体都有潦草的写法。东汉以后才有“草书”这一字体的名称。草书虽难以 辨认,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⑦行书:楷书通行以后,又出现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王羲之 《兰亭集序》书法) 四、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 字,一类是合体字。 独体字就是只有一个组成部分的字,像“人、手、口、目、日、月、山、水” 等。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像“江、打、花、晨、闻、 圆、梦、辫”等。大部分合体字都属于形声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汉字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叫“六书”,古人把 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并不是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早出现 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 “会意”、“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可 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下面一起来看 几种构字法。 (一)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 来的汉字符号。比如“树”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门”和 “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 另如:日、月、山、水、云、人、手、牛、羊、爪、衣、卉、行、泉等。 (二)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象形字 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 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于是“指事”这一 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像,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 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 刀刃;“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 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另如:寸、小、未、甘、亦、巾、元、示、王、中、屯等
(三)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伪”。即把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独体字(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一种方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 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 方法。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 成新的意义。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 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半框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步 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 树上休息。“从”字两个“人”,表示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 天空为什么如此明亮?“日”和“月”合起来为“明”。“臭(嗅)”从自从 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义是气味的总称。气味无形,可闻于鼻而不可见于 目。可见古人凭狩猎生活的经验知道,狗鼻子的嗅觉对于气味最为敏感,故以犬 自会意,引起人们从有形到无形的联想。“罗”从网从隹(鸟),且住在网之下, 表示以网罗鸟 另如:兵、北、采、牧、息、信、苗、开、伐、明、林、炎、磊、望、企、 初、闪、尖等。 再举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 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隶变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 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 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作为本义 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 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 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 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隶变以后,已 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3)“射”字。金文字形,像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 成“身”字。“射”的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会意字类型 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 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 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三)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伪”。即把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独体字(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一种方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会意字。 会意字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来示意的造字 方法。会意字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合体的,二是必须由合体的几个字组 成新的意义。否则,不能看作会意字。 如,“出”,由一个“止”一个半框组成,表示脚从土坎中走出来。“步” 两个“止”表示两脚交替走路。“休”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木字组成,表示人靠在 树上休息。 “从”字两个“人”,表示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人在后面跟从。 天空为什么如此明亮?“日”和“月”合起来为“明”。 “臭(嗅)”从自从 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义是气味的总称。气味无形,可闻于鼻而不可见于 目。可见古人凭狩猎生活的经验知道,狗鼻子的嗅觉对于气味最为敏感,故以犬 自会意,引起人们从有形到无形的联想。“罗”从网从隹(鸟),且隹在网之下, 表示以网罗鸟。 另如:兵、北、采、牧、息、信、苗、开、伐、明、林、炎、磊、望、企、 初、闪、尖等。 再举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 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隶变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 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 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作为本义 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 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 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 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隶变以后,已 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3)“射”字。金文字形,像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 成“身”字。“射”的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会意字类型: 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 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 表示两人接近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