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 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 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 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 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 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 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査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1 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 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 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 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 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 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 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 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导入新课: 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展示幻灯片 二、展示探究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5分钟)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 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一—“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 27.249%)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 声占8739%) 匚形体使用器物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商代后期 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 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 刻在石鼓 西周晚期 小篆 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 物上 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 形声超过90%)
2 一、导入新课: 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展示幻灯片)。 二、展示探究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 5 分钟)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 13-前 11 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 4500 个,其 中认识的约占 1/3) 考古人员在距今 4500 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 字” 在距今 6000 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 27.24%)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 声占 87.39%) 形体 使用器物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 商代后期 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 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 刻在石鼓 西周晚期 小篆 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 物上 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 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 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 形声超过 90%)
形体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草书|形成于汉代 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 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權书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 (三)汉字的构成 (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 (2)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 应用:根据意符推究文字的意思,减少错别字。 (四)汉字文化 1造字时的文化信息 东、西、南、北 2书法、篆刻艺术 独特的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 三、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1标示出下列成语书写错误汉字,根据汉字构成的有关知识说说错误的原 因。 浮想联篇(翩)损身不恤(殒λ阴谋密计(秘)以逸代劳(待) (附《说文解字》的有关字条解释:翩,鸟疾飞也,从羽,扁声。篇,书也, 一曰关西谓榜曰篇,从竹,扁声。秘,神也,从示,必声。密,山如堂者,丛山 宓声。代,更也,从人弋声。待,竣也,从彳,寺声。) 2我们今天的姓名就包含着很多意义,姓、氏、名、字包含着很重要的信息 联系今天所学知识,初步解读自己名字的意义。试着为自己起一个“字
3 形体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隶书 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 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草书 形成于汉代 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行书 出现在东汉晚期 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楷书 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 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 (三)汉字的构成: (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 (2)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 应用:根据意符推究文字的意思,减少错别字。 (四)汉字文化: 1.造字时的文化信息: 东、西、南、北 2.书法、篆刻艺术。 独特的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 三、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1.标示出下列成语书写错误汉字,根据汉字构成的有关知识说说错误的原 因。 浮想联篇(翩)、损身不恤(殒)、阴谋密计(秘)、以逸代劳(待) (附《说文解字》的有关字条解释:翩,鸟疾飞也,从羽,扁声。篇,书也, 一曰关西谓榜曰篇,从竹,扁声。秘,神也,从示,必声。密,山如堂者,从山, 宓声。代,更也,从人弋声。待,竢也,从彳,寺声。) 2.我们今天的姓名就包含着很多意义,姓、氏、名、字包含着很重要的信息, 联系今天所学知识,初步解读自己名字的意义。试着为自己起一个“字
四、课下探究: 探究自己姓氏的来历,写一篇500多字的文章。 附材料: 汉字的来历
4 四、课下探究: 探究自己姓氏的来历,写一篇 500 多字的文章。 附材料: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 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 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 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 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 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 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 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 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 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 材料做—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 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 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 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 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5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 100 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 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 “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 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 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 8000 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 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 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 19 种考古学文化的 100 多个遗址里出 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 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 8000 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 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 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 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 先后发现 10 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 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 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