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儒斯特角的存在,可以用振荡电偶极子的 电磁辐射强度分布的特点来解释 光入射到介质就激励介质分子中的电子作受 迫振动。这可视之为振动的电偶极子,它们向 周围辐射电磁波(子波) 这些子波的叠加就形成了反 (6) 射光和折射光。而沿偶极子电偶极子辐射 振动方向的辐射强度为零 强度角分布 故当折射线和反射线相垂直时 线偏振光 (此时入射角为),在反射方n6p 向就看不到P分量振动的辐射光了 16
16 p I( ) 电偶极子辐射 强度角分布 布儒斯特角的存在,可以用振荡电偶极子的 电磁辐射强度分布的特点来解释。 光入射到介质就激励介质分子中的电子作受 迫振动。这可视之为振动的电偶极子, 周围辐射电磁波(子波)。 向就看不到P分量振动的辐射光了。 它们向 这些子波的叠加就形成了反 射光和折射光。而沿偶极子 振动方向的辐射强度为零。 故当折射线和反射线相垂直时 (此时入射角为i0),在反射方 · n ·· ·· 1 n2 i0 i0 r0 线偏振光 ··S · · P
玻璃片堆起偏和检偏 1.起偏 由光的电磁理论,当i=i时 反入 SIn 2 自然光从空气→玻璃:反≈7%(太弱 入 线偏振光 用玻璃片和 堆能增强 玻璃 反射偏振 片堆 光的强度 接近线偏振光 演示玻璃片堆起偏 17
17 二. 玻璃片堆起偏和检偏 1. 起偏 当i =i0时: sin ( ) 2 1 0 0 2 i r I I = − 入 反 自然光从空气→玻璃: 7% 入 反 I I 由光的电磁理论, 演示 玻璃片堆起偏 (太弱) 用玻璃片 堆能增强 反射偏振 光的强度 · · · · · · · · · · · ·· · · · i0 接近线偏振光 ·· · ·· · · · · · · · · · 玻璃 片堆 线偏振光
2.检偏(不包括圆和椭圆偏振光) 让待检验的光以布儒斯特角i入射到界面上, 保持i=i不变,以入射线为轴旋转界面: ▲若反射光光强不变 →入射光是自然光 ▲若反射光光强变且有消光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 ▲若反射光光强变且无消光 →入射光是部分偏振光。 18
18 ▲ 若反射光光强不变 入射光是自然光; ▲ 若反射光光强变且有消光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 ▲ 若反射光光强变且无消光 入射光是部分偏振光。 让待检验的光以布儒斯特角i0入射到界面上, 保持i = i0不变,以入射线为轴旋转界面: 2. 检偏(不包括圆和椭圆偏振光)
*三。散射光的偏振 1散射光的产生 在入射光的激励下, 媒质分子中的电子作受迫 I(6) 振动。这可视之为振动的 振荡电偶极子电磁电偶极子,它向周围辐射 辐射强度的角分布 电磁波(子波)。 由于媒质不均匀等原因,破坏了子波波源之间 的确定相位关系,它们发的子波的非相干叠加, 就形成了各方向都有的散射光
19 *三. 散射光的偏振 1.散射光的产生 p 振荡电偶极子电磁 辐射强度的角分布 I( ) 就形成了各方向都有的散射光。 在入射光的激励下, 媒质分子中的电子作受迫 振动。这可视之为振动的 电偶极子,它向周围辐射 电磁波(子波)。 由于媒质不均匀等原因,破坏了子波波源之间 的确定相位关系,它们发的子波的非相干叠加
2散射光的偏振 P处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偶极辐射有不同的偏 振情况。例如 散射光为 <>线偏振光沿B→P方向观 入射自然光 察到的只是部分 偏振光,其偏振 度随6角而变 散然光为天空大气散射 散射光为部的日光就是部 B\分偏振光 分偏振光。 20
20 2.散射光的偏振 z x • p y 入射自然光 B 散射光为部 分偏振光 散射光为 线偏振光 散 射光为 自然光 天空大气散射 的日光就是部 分偏振光。 P处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偶极辐射有不同的偏 振情况。 例如 沿 B→P 方向观 察到的只是部分 偏振光,其偏振 度随 角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