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例 110 格里沙漠 鸟兰币和沙漠 库市弄沙没 大 格里抄地 呼伦貝尔抄地 乌鲁木齐 塔党拉玛千沙漠 疼塔格的漠丹林沙 呼和浩特 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则 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 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 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 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图2.2)。贺兰山以东的 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 地带;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到新疆的塔里木 盆地,降水量更是不足50毫米,分别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在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除了少数旱生灌木,水分之少已不 能满足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从而自然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 壁。只有在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图2.3),山 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 要水源。 千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 性。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 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由于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 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 化的潜在威胁。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19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放牧骆驼,山羊 放牧马,牛、羊 年降水量50mm以下 200mm以下 400m以下东 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思考 高程/m 降水量/mm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 450 300 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150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 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年降水量 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 要自然因素。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 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 动;相反,如果多年持续干旱,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就会加剧 荒漠化进程。 活动 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 下渗减弱,径流 加强、蒸发加强 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荒漠化 业(植被覆盖减少) 地面变干燥 植被蒸腾减弱, 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一气一生相互作用 空气湿度减小 一降水减少,蒸发加强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 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 20」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 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 工矿交建中不注意环保 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 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源利用不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 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 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图2.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樵采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 缺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 主要手段。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土 地上的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每100户居图2.5西北地区土挖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民一年需要的薪柴相当于要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的灌木林。此 外,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等。采挖时铲掉草皮,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 场。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 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枃被破坏,土地 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 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目前,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场超载率 多在50%~150%,少数地区高达300 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在干早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据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 精破坏早地 a牲畜饮水井周围的草地破坏最为严重 b集中连片的据水工程导致大片草地被破坏 图2.6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21
这的确解决了干早地带的人畜饮水问題,但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囚为人畜活动必 然会以水井为中心,于是水井周围就会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当井的数 目不很多,而且间隔很远的时候,在以井为中心的裸地之间还有大片正常的牧场以维持」 牲畜的生存(图26a)。但是当人口和牲畜的数量增加时,不得不打更多的井以满足人 畜用水需要,而这样做的结果最终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图26b)。.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 边缘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的威胁。在缺少 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土壤肥力逐年 下降,作物产量逐年降低,终因经济效益差而弃耕 (图2.7)。弃耕地因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 进而变成流沙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 五年变沙梁”是西北地区草地开垦的真实写照。 在荒漠地区作物生长必须依靠水源灌溉。水源 的多少决定了绿洲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是迫于人 口的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导致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此外,由于耕作 图2.7风蚀弃耕地 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于旱气候条件下蒸 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出现另一种荒漠化现象—一次 生盐渍化。 闯读 灌溉与次生盐渍化 人类在荒漢中之所以能居住下来,关键在于从非荒漠源地得到大量的水分供应。以 人类最早的两个文眀中心——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来说,两者均地处荒漠,水分的来源 是外来河流。这些外来河流流过荒漠区域,是由与气候无关的地质、地形等因素决定的。 大自然的启发使人美也产生了引水灌溉荒漠的设想,并且确实也发展了许多这样的 灌溉工程,还有很多的灌溉计划在制定中。但是灌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示出来, 这就是土埌的次生盐渍化。外来引水很容易引起灌溉区地下水位的上升,而荒漠地区强 烈的蒸发作用使得水分大量损失,水中所含的盐分因此在土壤中聚集,浓度越来越大, 最终达到植物忍受极限时,灌区就会被放弃。事实上,全世界每年因灌溉不当而损失的 土地跟新开辟的水浇地一样多。 22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活动 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 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社会的贫困化问题 虽然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横亘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之相 邻的萨赫勒地区。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仲的干早与半千早、 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遺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 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冇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 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气温/℃ 降水量/mm 300 250 撒哈拉沙漠 □萨赫勒地区 10 50 图2.8萨赫勒地区示意 10月 津德尔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給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 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 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 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诒|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