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本征:完全没有扩散影响的,单纯的反应物及产 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脱附反应过程。其动力学表 达为本征动力学。 第26页
第26页 1 3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本征:完全没有扩散影响的,单纯的反应物及产 物在催化剂表面吸附脱附反应过程。其动力学表 达为本征动力学。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吸附剂 所有的固体物质 某些固体物质 吸附的选 择性 临界温度以下的所有气体 只吸附某些起化学变化的气体 温度范围 温度较低,接近沸点 温度较高,远高于沸点 吸附速率 很快,活化能低<4 kJ/mol 非活化的,低活化能;活化的, 和活化能 高活化能。>40kJ/mol 吸附热 <8kJ/mol >40 kJ/mol 覆盖情况 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可逆性 高度可逆 常不可逆 重要性 于测定表面积、微孔尺 用于测定活化中心的面积及阐 寸 明反应动力学规律 第27页
第27页 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吸附剂 所有的固体物质 某些固体物质 吸附的选 择性 临界温度以下的所有气体 只吸附某些起化学变化的气体 温度范围 温度较低,接近沸点 温度较高,远高于沸点 吸附速率 和活化能 很快,活化能低 < 4kJ/mol 非活化的,低活化能;活化的, 高活化能。> 40kJ/mol 吸附热 <8kJ/mol >40 kJ/mol 覆盖情况 多分子层 单分子层 可逆性 高度可逆 常不可逆 重要性 用于测定表面积、微孔尺 寸 用于测定活化中心的面积及阐 明反应动力学规律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1吸附等温方程 设有气-固相催化反应: CO(g)+H,(g)->CO,(g)+H2(g) A B C D 反应步骤如下: 1)外扩散:A和B从气相主体到达颗粒外表面; 2)内扩散:A和B从颗粒外表面进入颗粒内部; 第28页
第28页 1 3 1 吸附等温方程 设有气-固相催化反应: ( ) ( ) ( ) ( ) A B C D C O g H O g C O g H g 2 2 2 + → + 反应步骤如下: 1)外扩散:A和B从气相主体到达颗粒外表面; 2)内扩散:A和B从颗粒外表面进入颗粒内部;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3)化学反应: (1)化学吸附:A和B被活性位吸附,成为吸附态A和B; (2)表面反应:吸附态A和B起反应,生成吸附态C和D; (3)脱附:吸附态C和D脱附成自由的C和D。 4)内扩散:C和D从颗粒内部到达颗粒外表面; 5)外扩散:C和D从颗粒颗粒外表面到达气相主体; 化学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三步是串联的,构成了催 化反应过程。按照上述三步获得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称之 为催化反应化学动力学,或者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第29页
第29页 1 3 3)化学反应: (1)化学吸附:A和B被活性位吸附,成为吸附态A和B; (2)表面反应:吸附态A和B起反应,生成吸附态C和D; (3)脱附:吸附态C和D脱附成自由的C和D。 4)内扩散: C和D从颗粒内部到达颗粒外表面; 5)外扩散:C和D从颗粒颗粒外表面到达气相主体; 化学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三步是串联的,构成了催 化反应过程。按照上述三步获得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称之 为催化反应化学动力学,或者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2.2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外表面 内表面 A,B 2.内折散 3.化学反应: 1.外扩散 1)(2)(3) 吸附反应 脱附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吸附理论。 第30页
第30页 1 3 A B, 外表面 内表面 1.外扩散 2.内扩散 3.化学反应: (1)(2)(3) 反应 脱附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吸附理论。 2.2 化学吸附与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模型 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