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 备课人:徐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 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一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 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 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 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
《拿来主义》学案 备课人:徐英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 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 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 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 《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 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等。 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 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 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 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 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 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 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 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 义 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 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
《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最初发表在 6 月 7 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 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 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 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 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 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 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 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 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 8、9 两段只字未提“文 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 9 段,把这一段内
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 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 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 )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 子。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 )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 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 )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 )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 ) (四)、理解第 9 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 8 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 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 ( )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 度”、“不算坏事情”?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六)重读第 3、4 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 3 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2、提问:第 3 段开头意思紧承第 1 段,联系第 1 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 度”、“不算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