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三)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 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 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 需求。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 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 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 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 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 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 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 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 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 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 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 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 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 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 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但道德的强心 剂,并不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 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 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 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
2019 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中三教学质量监测(三)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 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 的失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 需求。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 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程度。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 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 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 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一 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 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 建构中,萃取出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 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 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 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 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 及其实践,当人心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 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 专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但道德的强心 剂,并不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20 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 事实上成了专制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 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 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
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当然,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 己特有的韵律 (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 人生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 B.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 意义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 C.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20世纪初 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 D.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 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 精神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条理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 C.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 基础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 D.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 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 待,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 B.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当然,儒家这个 复合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C.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 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D.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 文化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 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外卖不 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 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 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 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 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 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当然,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 己特有的韵律。 (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 人生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 B.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 意义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 C.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 20 世纪初 中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 D.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 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 精神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 条理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 C.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 基础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 D.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 程度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 待,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 B.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当然,儒家这个 复合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C.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 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D.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 文化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 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 8000 万。外卖不 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 12306”APP 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 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 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 V”里面,“吃货”一点 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 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 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 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 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 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 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 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 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 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 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 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 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 的精神生活—一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 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 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 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2《光明网》) 材料 图表1: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 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 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 120 道菜,还分为主食、 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 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 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 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 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 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 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 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早在 2015 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 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 2 亿,占总人口 14%。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 年透露,平台 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 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 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 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 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 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 1:2011-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市场规模(亿元) 增长率 3000 80% 71% 241470% 2500 2046 60 55% 2000 50% 50% 45 1662 1500 1250 33% 1000 861 30% 3 503 20% 18% 500 217 1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e 图表2: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用户规模(亿人) 增长率(%) 35560.00% 514% 50.00% 3 2.586 4000% 338% 2.09 2 30.00% 29.09 11063081.07 20.00%6 191% 1000% 000% 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E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 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图表 2:2011-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 1978 年到 2018 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 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 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 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 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 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 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 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 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 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 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 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 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 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 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 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 式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 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 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 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 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 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有志者(节选) 茅盾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沙 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 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 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 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 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 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 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 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 留下一个背影。” (摘编自 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 8 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 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 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 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 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 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 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 式。 B.2013-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 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 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 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 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 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有志者(节选)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