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林边驻脚》教学简案 赏析指导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自然为题材,树林、溪水、鸟禽、马驹,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 他喜欢抒写的对象,有人曾称他是一个自然诗人。然而,诗人的对象虽然是自然,但他关注 的却是自然之中人的生活。因而,他的诗歌表面上质朴无华,经常是以叙述的口吻,细致呈 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但在保持一种经验的可感性、亲切性之外,他的诗歌往往还包含抽 象的意义,在叙述之中引申、提炼出丰富的哲理思考。《雪夜林边驻脚》一诗也突出体现了这 种特征。在叙述的层面,它写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在一个雪夜赶路,途经一片树林 被树林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忘记了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已继续赶路 这首素朴的小诗,似乎没有使用什么修饰,只是叙述事情的过程,却有一种美妙的表现 力,完全传达出了白雪覆盖的树林的神秘、静谧,特别是二、三两节,诗人自己没有出场, 而是从小马的视角出发,揣度它内心的好奇: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 片冰雪无处休息。这段心理描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无形中给这首诗抹上了一层童 话的色彩。为了进一步渲染雪夜树林的安静,诗人抓住一个小马的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 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音。在这几行诗中,清脆的铃 声,风雪的絮语,似乎都打破了林中的安静,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微的声响,雪夜才被衬 托得静美、无边。在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后,诗人似乎在自我叮咛,不要沉迷于雪夜的诱惑:“可 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最后出现两次的“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舒缓低沉,仿佛一个疲 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又像一种咒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那么,这首诗的抽象意义是什么呢?这涉及到对“树林”这个意象的解读。在诗歌中有 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是用一个形象去代表某种确定的观念,比如读到“玫瑰”,我们就想到 爱情,读到“羔羊”,我们就想到牺牲,读到“暴风雨”,我们就想到革命。这种手法会使抽 象的观念有了形象性,但毕竟有一点机械、图解的味道。在弗罗斯特这里,“树林”不是某 种思想的形象符号,它更多的是一种含义不确定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虽 然幽静、但也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有人解释它代表 了人生的诱惑,还有人说树林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死亡的化身,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 作何理解,在树林面前,一个行路的人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诗人还有一首关于 树林”的诗作,名为《未选择的路》。诗中也写到了一个旅人,他在树林中遇到岔开的两条 路,选择不同的路会带来不同的人生。在诗人笔下,“树林”不只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象征 了某种人生旅途中的状态,深幽的空间,错杂的路径,暗示了迷惑与不确定,需要人停下脚 步,反思自己的方向。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也有一个类似的隐喻性场景:诗人在 人生的中途,走入一座昏暗的森林,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将这个段落与弗罗斯特的诗歌参照 阅读,会更深入地理解“树林”的深层内涵。 教学建议 、作品讲解 1.这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歌,但在叙事中却包含了哲理。向学生讲解它的特点:从日 常生活出发,叙事的口吻保持了一种亲切感,但诗人的目的不是日常经验的再现,而是从中 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2.这首诗语言虽然十分朴素,没有什么夸张的想像、特殊的词汇,但这并不是说它与 般的口语没有区别,而是说诗人使用的技巧非常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重点分析诗中“小 马”的形象和心理,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搭配,衬托出雪夜无边
《雪夜林边驻脚》教学简案 赏析指导 弗罗斯特的诗歌多以自然为题材,树林、溪水、鸟禽、马驹,以及朴素的田园生活,是 他喜欢抒写的对象,有人曾称他是一个自然诗人。然而,诗人的对象虽然是自然,但他关注 的却是自然之中人的生活。因而,他的诗歌表面上质朴无华,经常是以叙述的口吻,细致呈 现生活中的场景和事件,但在保持一种经验的可感性、亲切性之外,他的诗歌往往还包含抽 象的意义,在叙述之中引申、提炼出丰富的哲理思考。《雪夜林边驻脚》一诗也突出体现了这 种特征。在叙述的层面,它写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在一个雪夜赶路,途经一片树林, 被树林的幽深、寂静吸引,暂时忘记了行程,但最后还是催促自己继续赶路。 这首素朴的小诗,似乎没有使用什么修饰,只是叙述事情的过程,却有一种美妙的表现 力,完全传达出了白雪覆盖的树林的神秘、静谧,特别是二、三两节,诗人自己没有出场, 而是从小马的视角出发,揣度它内心的好奇: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 片冰雪无处休息。这段心理描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无形中给这首诗抹上了一层童 话的色彩。为了进一步渲染雪夜树林的安静,诗人抓住一个小马的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 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音。在这几行诗中,清脆的铃 声,风雪的絮语,似乎都打破了林中的安静,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微的声响,雪夜才被衬 托得静美、无边。在发出由衷的赞叹之后,诗人似乎在自我叮咛,不要沉迷于雪夜的诱惑:“可 是许诺的事还得去做。”最后出现两次的“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舒缓低沉,仿佛一个疲 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又像一种咒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那么,这首诗的抽象意义是什么呢?这涉及到对“树林”这个意象的解读。在诗歌中有 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是用一个形象去代表某种确定的观念,比如读到“玫瑰”,我们就想到 爱情,读到“羔羊”,我们就想到牺牲,读到“暴风雨”,我们就想到革命。这种手法会使抽 象的观念有了形象性,但毕竟有一点机械、图解的味道。在弗罗斯特这里,“树林”不是某一 种思想的形象符号,它更多的是一种含义不确定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虽 然幽静、但也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有人解释它代表 了人生的诱惑,还有人说树林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死亡的化身,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 作何理解,在树林面前,一个行路的人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判断。诗人还有一首关于 “树林”的诗作,名为《未选择的路》。诗中也写到了一个旅人,他在树林中遇到岔开的两条 路,选择不同的路会带来不同的人生。在诗人笔下,“树林”不只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象征 了某种人生旅途中的状态,深幽的空间,错杂的路径,暗示了迷惑与不确定,需要人停下脚 步,反思自己的方向。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也有一个类似的隐喻性场景:诗人在 人生的中途,走入一座昏暗的森林,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将这个段落与弗罗斯特的诗歌参照 阅读,会更深入地理解“树林”的深层内涵。 教学建议 一、作品讲解 1.这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歌,但在叙事中却包含了哲理。向学生讲解它的特点:从日 常生活出发,叙事的口吻保持了一种亲切感,但诗人的目的不是日常经验的再现,而是从中 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2.这首诗语言虽然十分朴素,没有什么夸张的想像、特殊的词汇,但这并不是说它与一 般的口语没有区别,而是说诗人使用的技巧非常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重点分析诗中“小 马”的形象和心理,以及诗人如何通过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搭配,衬托出雪夜无边
的静美。 3.注意分析诗歌结尾重复的一句“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在语气上起到了什么效果 这首诗的意蕴较为深邃,有人说积雪的树林代表了一种诱惑,与赶路代表的“责任 构成矛盾,有人说寂静、神秘的雪夜象征着死亡,诗人克服困倦继续赶路,是对死亡的抗拒。 让学生比较这些说法,并根据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解释。 二、扩展与比较 1.让学生阅读诗人的另一首名作《未选择的路》,以及但丁《神曲·地狱篇》片段,这些 诗作都与树林的意象相关,在相互参照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树林”的含义 2.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精微的哲理,是诗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冯至的《我 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一诗,在风格上它与弗罗斯特的作品很接近,描写了树林中的小路, 借此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生活中有多少熟悉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冯至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歌 序曲:浮吉尔救助 但丁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 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见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我说不清我怎样走进了那座森林, 因为在我离弃真理的道路时 我是那么睡意沉沉 但在我走到了那边一座小山的脚边以后
的静美。 3.注意分析诗歌结尾重复的一句“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在语气上起到了什么效果。 4.这首诗的意蕴较为深邃,有人说积雪的树林代表了一种诱惑,与赶路代表的“责任” 构成矛盾,有人说寂静、神秘的雪夜象征着死亡,诗人克服困倦继续赶路,是对死亡的抗拒。 让学生比较这些说法,并根据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解释。 二、扩展与比较 1.让学生阅读诗人的另一首名作《未选择的路》,以及但丁《神曲·地狱篇》片段,这些 诗作都与树林的意象相关,在相互参照中,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树林”的含义。 2.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精微的哲理,是诗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冯至的《我 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一诗,在风格上它与弗罗斯特的作品很接近,描写了树林中的小路, 借此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生活中有多少熟悉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冯 至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 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 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 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 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 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 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 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 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冯至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一歌 序曲:浮吉尔救助 但丁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 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见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我说不清我怎样走进了那座森林, 因为在我离弃真理的道路时, 我是那么睡意沉沉。 但在我走到了那边一座小山的脚边以后
(那使我心中惊惧的溪谷,它的尽头就在那地方), 我抬头一望,看到小山的肩头 早已披着那座“行星”的光辉 它引导人们在每条路上向前直行 于是,在我那么凄惨地度过的一夜 不断地在我的心的湖里 震荡着的惊惧略微平静了。 好像一个人从海里逃到了岸上 喘息未定,回过头来 向那险恶的波涛频频观望: 我的仍旧在向前飞奔的心灵 就像那样地回过来观看 那座没有人曾从那里生还的关口。 我让疲乏的身体休息了片刻, 又顺着那座荒崖前行, 我的后脚总是踏得稳些 (但丁《神曲·地狱篇》,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参考资料 、小诗大境界(周伟驰) 弗罗斯特在英美现代诗史上是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与智性、晦涩的艾略特式新玄学诗 派不同,他的诗往往在“明白易懂”的词句下隐藏着几近深不可测,甚至“可怕的”意境 对于尝惯了艾略特、奥登口味的“精英”读者来说,弗罗斯特仿佛是一件过时的东西,被他 们打发掉了。而“普通”读者则视他为伟大的乡土诗人或“民族诗人”,认为他明智、舒缓 幽默,深谙新英格兰的人情世故。笔者2000年8月于旧金山参加一个与诗歌毫不相干的会议 会上的主席在谈到志业的选择时,随口将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悉数背出,令我恍惚觉 得弗罗斯特之在美国就如唐诗之在中国。而谁能背得出艾略特或庞德那样支离破碎的诗呢。 但在一些诗人、诗评家看来,“精英”和“普通”读者可能都“错过”了“真正的”弗罗 斯特。对弗罗斯特的评价涉及诸多文本阐释问题,像布罗茨基对《家葬》进行的精密分析, 希内对《白桦树》的赏玩,都是颇有意思的重新构造。就阐释而言,既与文本本身的质地有 关,也与阐释者的见地有关。文本过于支离破碎,本身就是一堆废墟,在其上建造雄伟的诠 释学大厦固然容易,但正如“画鬼容易画虎难”,难免给人“可爱而不可信”之感,仿佛印证 了“诗歌是个任由打扮的小姑娘”。文本过于完整,意思过于单一,又会没有阐释家发挥的余 地,让他们觉得无用武之地,从而缺乏对之“解剖”的兴趣。当年哈代就因为“不具有可挖 掘性”,其诗一看即明,被打入冷宫数十年,其“内在美”还要在“打倒艾略特”之后才能悦 人的眼目。阐释家的见地,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首诗,求伦理者会看见 温柔敦厚及作者的羞耻感以及社会风气的变迁,得到些许心灵的平安:讲智性者会这里见到 反讽,那里见到一机智,得点头脑的快乐;弗洛伊德主义者则会东看到一点性暗示,西看 到一点压抑的人性,复杂点的马克思主义加弗洛伊德主义加女权主义加福柯主义还会发现诗 中隐蔽的阶级趣味、性政治、性与政治的同构,或宏观或微观的权力压迫、压抑、压榨、压 力。诗要具有“适当的”“可阐释性”,就不要太支离破碎,弄得阐释家冒“指鹿为马”之危 险,也不要过于完整、滴水不露,弄得阐释家手足无用,不能体现出其职业存在之意义何在 弗罗斯特在这点上走得相当稳,他的几首名作,都具有整体意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热爱, 但又有意无意在里面留了许多“空当(gap)”,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为专业
(那使我心中惊惧的溪谷,它的尽头就在那地方), 我抬头一望,看到小山的肩头 早已披着那座“行星”的光辉, 它引导人们在每条路上向前直行。 于是,在我那么凄惨地度过的一夜 不断地在我的心的湖里 震荡着的惊惧略微平静了。 好像一个人从海里逃到了岸上, 喘息未定,回过头来 向那险恶的波涛频频观望: 我的仍旧在向前飞奔的心灵 就像那样地回过来观看 那座没有人曾从那里生还的关口。 我让疲乏的身体休息了片刻, 又顺着那座荒崖前行, 我的后脚总是踏得稳些。 (但丁《神曲·地狱篇》,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版) 参考资料 一、小诗大境界(周伟驰) 弗罗斯特在英美现代诗史上是一个卓尔不群的人物。与智性、晦涩的艾略特式新玄学诗 派不同,他的诗往往在“明白易懂”的词句下隐藏着几近深不可测,甚至“可怕的”意境。 对于尝惯了艾略特、奥登口味的“精英”读者来说,弗罗斯特仿佛是一件过时的东西,被他 们打发掉了。而“普通”读者则视他为伟大的乡土诗人或“民族诗人”,认为他明智、舒缓、 幽默,深谙新英格兰的人情世故。笔者 2000 年 8 月于旧金山参加一个与诗歌毫不相干的会议, 会上的主席在谈到志业的选择时,随口将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悉数背出,令我恍惚觉 得弗罗斯特之在美国就如唐诗之在中国。而谁能背得出艾略特或庞德那样支离破碎的诗呢。 但在一些诗人、诗评家看来,“精英”和“普通”读者可能都“错过”了“真正的”弗罗 斯特。对弗罗斯特的评价涉及诸多文本阐释问题,像布罗茨基对《家葬》进行的精密分析, 希内对《白桦树》的赏玩,都是颇有意思的重新构造。就阐释而言,既与文本本身的质地有 关,也与阐释者的见地有关。文本过于支离破碎,本身就是一堆废墟,在其上建造雄伟的诠 释学大厦固然容易,但正如“画鬼容易画虎难”,难免给人“可爱而不可信”之感,仿佛印证 了“诗歌是个任由打扮的小姑娘”。文本过于完整,意思过于单一,又会没有阐释家发挥的余 地,让他们觉得无用武之地,从而缺乏对之“解剖”的兴趣。当年哈代就因为“不具有可挖 掘性”,其诗一看即明,被打入冷宫数十年,其“内在美”还要在“打倒艾略特”之后才能悦 人的眼目。阐释家的见地,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首诗,求伦理者会看见 温柔敦厚及作者的羞耻感以及社会风气的变迁,得到些许心灵的平安;讲智性者会这里见到 一反讽,那里见到一机智,得点头脑的快乐;弗洛伊德主义者则会东看到一点性暗示,西看 到一点压抑的人性,复杂点的马克思主义加弗洛伊德主义加女权主义加福柯主义还会发现诗 中隐蔽的阶级趣味、性政治、性与政治的同构,或宏观或微观的权力压迫、压抑、压榨、压 力。诗要具有“适当的”“可阐释性”,就不要太支离破碎,弄得阐释家冒“指鹿为马”之危 险,也不要过于完整、滴水不露,弄得阐释家手足无用,不能体现出其职业存在之意义何在。 弗罗斯特在这点上走得相当稳,他的几首名作,都具有整体意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热爱, 但又有意无意在里面留了许多“空当(gap)”,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为专业
批评家留下了练武场 《雪夜林边驻脚》许是弗罗斯特最负盛名的一首小诗,被他称为“我最堪记忆的一首诗”, 首次出现于1923年出版的诗集《新罕普什尔》。对这首诗该如何解释,历来众口纷纭,莫衷 是。鉴于“诗歌就是翻译中损失掉的那部分”,这里有必要将原文和译文对照着来阐读。好 在原文体现了弗氏一贯的“简单易读”,读者亦可复习巩固一下英语,顺便领略英诗大家的“i 言美”,何乐而不读。即使不读原文,也不会妨碍我们对阐释的理解。 粗读一遍,这首诗写主人公(“我”)在一个夜晚经过一座森林时,林中雪景令他流连忘 返,伫立良久,因想起有承诺在身,遂只好离开。情节(plot)就是这么简单。这首诗,作 者常在公共场合朗诵它,也乐于让人们对它进行种种存在主义的、美学的解释,如果有人作 过度诠释”,他会出来加以限制,并转而强调诗本身在形式上、写作过程中的特征。如有 次他就说,这首诗写作中最让他高兴的句子是“他抖响颈上的铃铛/问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 这两句。这里我们先不管作者的意见,只将它视为一个客观呈现的文本,来看对它的几种解 第一种解释可名之为“社会生活——审美生活冲突论”。林中美丽的雪景使主人公入迷 浑然忘我,停步不前,但马儿提醒他还“有一些诺言要守”,不能在此流连忘返,还是要回到 人世间履行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这里有一个大的对立:审美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沉思 的、美的、艺术的、罗曼蒂克的,而伦理一社会生活则有所不同,是现实的、负有责任的、 实际的。用中国哲学来说,一个是道家式的艺术、逍遥人生,一个是儒家式的承担人生。 这第二种解释可名之为“死之诱惑论”。这种观点认为,“林子”与社会、城镇、房屋、 安全、温暖相反,乃是荒蛮、死寂、危险、不祥之象征。林中的雪不是飘着,而是“积满着”。 从时间上看,这是在一年最黑的那天夜里。从音节上分析,第三节前两行写马儿摇响铃铛, 多为喉音,响亮而突兀(如 shake, mistake),恰与马儿的形象、动作相配,而到了后面两行 ( Theonlyothersound’ sthesweep/ Ofeas ywindanddownyflake),则多了柔和的咝咝声,恰与 悠风落雪柔软呼声相应,其中 sweep则与下面第四节之deep,keep, sleep[睡]绵绵相接 带有一种催眠的魔力,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转换到了林子的致命的诱惑,从而与本节前两行构 成一种张力:一个要赶紧回到世间,一个想深入林中。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该诗的主题乃是 死之诱惑,诗人受到林景诱惑,看着积雪消融一切的有限物,甚至涌起了自杀的本能冲动。 这种下意识或非理性的冲动也可视为自然本身即有的。这样一来,对这首诗的解读就得全盘 重来。诗人在这里要保持的平衡再不是审美生活与伦理义务之间的平衡,而是自我毁灭与自 我保存之间的平衡。而林子的主人和“马儿”现在代表的就是自我保存的、理性的和“健康 的力量”了。“马儿”(实际是主人公的自我保存力量)也本能地嗅到了林子的危险气息和“我 的阴暗面。实际上也有传记作家指出,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1905年圣诞节前夕,弗罗斯特 为了筹钱给孩子买圣诞礼物,跑到附近镇上去卖鸡蛋,本来抱着希望去,结果空手而归。在 回家的路上看着林中雪景,不禁泪从中来。这首诗虽然写于17年后,但无疑是因忆起以往艰 辛而起 总的来说,文本一旦出笼,进入公众视野,对它的解释权就成了“公众的权力”了,任 何人只要能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就能形成自己的“读法”。作者本人对此实在是无能为力 的。中古教父奥古斯丁在谈到对《创世纪》的解释时说,对于同一段经文可能出现好几种不 同的、都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无法判断谁“正”谁“邪”,但只要它们都能促进信仰、不危及 信仰,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合法的。这也适用于对这首诗的解释:只要它们能够自圆其说,能 够促进我们的诗歌美学敏感性,就是合法的。因此作者的权威在这里并不起最终的作用。这 里我们不妨结合以上几种解释(主要是第一、第二种),着重从“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做一 种解释。 这首诗由各种对立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宽广的“张力空间”,可以容纳许多种不同的、甚至
批评家留下了练武场。 《雪夜林边驻脚》许是弗罗斯特最负盛名的一首小诗,被他称为“我最堪记忆的一首诗”, 首次出现于 1923 年出版的诗集《新罕普什尔》。对这首诗该如何解释,历来众口纷纭,莫衷 一是。鉴于“诗歌就是翻译中损失掉的那部分”,这里有必要将原文和译文对照着来阐读。好 在原文体现了弗氏一贯的“简单易读”,读者亦可复习巩固一下英语,顺便领略英诗大家的“语 言美”,何乐而不读。即使不读原文,也不会妨碍我们对阐释的理解。 粗读一遍,这首诗写主人公(“我”)在一个夜晚经过一座森林时,林中雪景令他流连忘 返,伫立良久,因想起有承诺在身,遂只好离开。情节(plot)就是这么简单。这首诗,作 者常在公共场合朗诵它,也乐于让人们对它进行种种存在主义的、美学的解释,如果有人作 “过度诠释”,他会出来加以限制,并转而强调诗本身在形式上、写作过程中的特征。如有一 次他就说,这首诗写作中最让他高兴的句子是“他抖响颈上的铃铛/问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 这两句。这里我们先不管作者的意见,只将它视为一个客观呈现的文本,来看对它的几种解 释。 第一种解释可名之为“社会生活──审美生活冲突论”。林中美丽的雪景使主人公入迷, 浑然忘我,停步不前,但马儿提醒他还“有一些诺言要守”,不能在此流连忘返,还是要回到 人世间履行作为社会人的义务和责任。这里有一个大的对立:审美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沉思 的、美的、艺术的、罗曼蒂克的,而伦理—社会生活则有所不同,是现实的、负有责任的、 实际的。用中国哲学来说,一个是道家式的艺术、逍遥人生,一个是儒家式的承担人生。 这第二种解释可名之为“死之诱惑论”。这种观点认为,“林子”与社会、城镇、房屋、 安全、温暖相反,乃是荒蛮、死寂、危险、不祥之象征。林中的雪不是飘着,而是“积满着”。 从时间上看,这是在一年最黑的那天夜里。从音节上分析,第三节前两行写马儿摇响铃铛, 多为喉音,响亮而突兀(如 shake,mistake),恰与马儿的形象、动作相配,而到了后面两行 (Theonlyothersound’sthesweep/Ofeasywindanddownyflake),则多了柔和的咝咝声,恰与 悠风落雪柔软呼声相应,其中 sweep 则与下面第四节之 deep,keep,sleep[睡]绵绵相接, 带有一种催眠的魔力,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转换到了林子的致命的诱惑,从而与本节前两行构 成一种张力:一个要赶紧回到世间,一个想深入林中。所以有评论家认为,该诗的主题乃是 死之诱惑,诗人受到林景诱惑,看着积雪消融一切的有限物,甚至涌起了自杀的本能冲动。 这种下意识或非理性的冲动也可视为自然本身即有的。这样一来,对这首诗的解读就得全盘 重来。诗人在这里要保持的平衡再不是审美生活与伦理义务之间的平衡,而是自我毁灭与自 我保存之间的平衡。而林子的主人和“马儿”现在代表的就是自我保存的、理性的和“健康 的力量”了。“马儿”(实际是主人公的自我保存力量)也本能地嗅到了林子的危险气息和“我” 的阴暗面。实际上也有传记作家指出,这首诗带有自传性质。1905 年圣诞节前夕,弗罗斯特 为了筹钱给孩子买圣诞礼物,跑到附近镇上去卖鸡蛋,本来抱着希望去,结果空手而归。在 回家的路上看着林中雪景,不禁泪从中来。这首诗虽然写于 17 年后,但无疑是因忆起以往艰 辛而起。 总的来说,文本一旦出笼,进入公众视野,对它的解释权就成了“公众的权力”了,任 何人只要能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就能形成自己的“读法”。作者本人对此实在是无能为力 的。中古教父奥古斯丁在谈到对《创世纪》的解释时说,对于同一段经文可能出现好几种不 同的、都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无法判断谁“正”谁“邪”,但只要它们都能促进信仰、不危及 信仰,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合法的。这也适用于对这首诗的解释:只要它们能够自圆其说,能 够促进我们的诗歌美学敏感性,就是合法的。因此作者的权威在这里并不起最终的作用。这 里我们不妨结合以上几种解释(主要是第一、第二种),着重从“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做一 种解释。 这首诗由各种对立的形象形成了一个宽广的“张力空间”,可以容纳许多种不同的、甚至
截然相反的解释。这个“张力空间”是由诗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 “我”与林子的主人显然不同,诗中通过“所有格”和定冠词暗示,林子对于他只是 种外在的“占用”的关系,对于“我”却是一种内在的呼应的关系,甚至形成致命诱惑。对 于这种歧异,“我”也是有所意识的,知道在林子的主人眼里,“我”的举止一定“奇怪”。 “我”与马的关系,相对而言要亲密。马是“我的(m)”马,就此而论也有一种“所有” 关系,不过,“我”和“我”的马是心意相通的,这从第二节、第三节对马的拟人化看得出来, 因此二者是“不隔”的。不过,马对待林子的态度本质上是和林子的主人一样的,就是对我 的举止感到“奇怪”。对于“他”(英文中称之为“他”而不是汉语中常用的“它”,又一个语 言差异导致思维差异的例子)来说,本能的需要是要得到满足的,比如现在寒夜里要快点回 到温暖的“家”,有好地方睡,有好食物吃,林中风景、林子的诱惑之类对于“他”是“无用 的”“无益的”,他也漠不关心、不能领略,所谓“不解风情”也。所以他对于林子的态度是 种“实用主义”的态度。马对“我”的询问和提醒实际上是“我”对“我”自己的询问和 提醒,马和“我”的心意相通只是部分的,只是实用的那部分,“他”没有审美的那部分,因 此无法在这方面和“我”相通。 “我”与林子的关系是这首诗里的核心关系之一。无疑,林子引起我的兴趣,令我观望 得“出神”,使得我“停在这里( stoppinghere)”。这是什么样的林子?是冬天最暗一夜的林 子,林子里雪正在堆积。林子边有一个“结冰的湖”,附近杳无人烟,风声之外,万籁俱寂, 片荒凉。是什么使我“停”了下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对它的解释会引起对整首诗 的解释的重构。谈到林中景的几句,显示了诗人高度的语言暗示技巧。第一节 towatchhiswoodsfillupwi thsnow中的 fillupwithsnow,是“用雪填满、装满他的林子”的 意思,可见雪是多么的厚。白雪茫茫一片,盖掉了一切有限之物的界限,就好比死亡之抹平 一切,也许真会使“我”产生躺在雪上来一个雪葬之冲动:第三节的后两行, Theon yothersound’ sthesweep/ Ofeasywindanddownyflake,是评论家们注意的一个焦点 它与本节前两行写马儿振铃动作的音韵不同,失去了清醒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处于一种轻柔 如梦、催眠曲般的寂静之中,正与诗中所写的悠悠的风不经意地扫过、鹅毛大雪静静地落下 相应。这里用到了-eep韵( sweep),引发起下一节的deep,keop, sleep,与“睡眠”连在 起。诗人这里是在暗示,林子对于“我”有一种催眠般的诱惑,这种诱惑不一定是善良 仁慈的,而可能是致命的(令我昏昏欲睡, sleep)。第四节第一行说, Thewoodsarelovely, darkanddeep,林子的可爱与黑、深是连在一起的。吸引“我”的都与林 子的“黑而且深”有关。如果将“黑而且深”也理解为“可爱的”,那么无疑“我”之观看林 子是在欣赏美景,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社会生活——审美生活冲突论”。如果将“黑而且深 之“可爱”解作“致命诱惑”,却会有不同的结果。结合弗罗斯特的别的诗里的林子形象,如 《进来》( Comein),可看出林子是一个负面形象,在它里面是不安全、危险,或布罗茨基所 说的“恐怖”,相当于但丁《神曲》中的“黑暗的林子”。这样一来,林子之吸引“我”,就是 种危险、致死的力量在“召唤”我、“催眠”我,引发我潜意识里的自我毁灭的冲动。除了 第三节后面两行的暗示外,全诗最后两行的重复句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睡觉前还有 好多里要走)无疑会加强这一印象,因为slep(睡觉)在诗歌传统里一直是暗示“死”的。 不过,即使将这里的“睡”解释成“死”,也仍有问题。有人指出,这句话是说人生短暂(不 过几里嘛, miles),因此人要在这短暂一生里追求真理,有所作为。另外有人则联系上文引 申,这句话是相当于说“死之前还有好多年要活”,这样就将审美之沉思出神与死亡做了对比 类似或平行并置。诗人的总体意思似乎是在说,美在生命中有其关键价值,但将一生投入到 它之中而舍弃别的义务,却等于是死了,就是在社会人的意义上死了。不过,具体到对“睡 觉之前还有好多里要走”的解释,我们却会发现还有许多困难。结合语境做字面解,这句话 是在“不过我有一些诺言要守”之后说的,因此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本受了林子的
截然相反的解释。这个“张力空间”是由诗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 “我”与林子的主人显然不同,诗中通过“所有格”和定冠词暗示,林子对于他只是一 种外在的“占用”的关系,对于“我”却是一种内在的呼应的关系,甚至形成致命诱惑。对 于这种歧异,“我”也是有所意识的,知道在林子的主人眼里,“我”的举止一定“奇怪”。 “我”与马的关系,相对而言要亲密。马是“我的(my)”马,就此而论也有一种“所有” 关系,不过,“我”和“我”的马是心意相通的,这从第二节、第三节对马的拟人化看得出来, 因此二者是“不隔”的。不过,马对待林子的态度本质上是和林子的主人一样的,就是对我 的举止感到“奇怪”。对于“他”(英文中称之为“他”而不是汉语中常用的“它”,又一个语 言差异导致思维差异的例子)来说,本能的需要是要得到满足的,比如现在寒夜里要快点回 到温暖的“家”,有好地方睡,有好食物吃,林中风景、林子的诱惑之类对于“他”是“无用 的”“无益的”,他也漠不关心、不能领略,所谓“不解风情”也。所以他对于林子的态度是 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马对“我”的询问和提醒实际上是“我”对“我”自己的询问和 提醒,马和“我”的心意相通只是部分的,只是实用的那部分,“他”没有审美的那部分,因 此无法在这方面和“我”相通。 “我”与林子的关系是这首诗里的核心关系之一。无疑,林子引起我的兴趣,令我观望 得“出神”,使得我“停在这里(stoppinghere)”。这是什么样的林子?是冬天最暗一夜的林 子,林子里雪正在堆积。林子边有一个“结冰的湖”,附近杳无人烟,风声之外,万籁俱寂, 一片荒凉。是什么使我“停”了下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对它的解释会引起对整首诗 的 解 释 的 重 构。 谈 到 林中 景 的 几句 , 显 示 了诗 人 高 度的 语 言 暗示 技 巧 。第 一 节 towatchhiswoodsfillupwithsnow 中的 fillupwithsnow,是“用雪填满、装满他的林子”的 意思,可见雪是多么的厚。白雪茫茫一片,盖掉了一切有限之物的界限,就好比死亡之抹平 一 切 , 也 许 真会 使 “ 我” 产 生 躺在 雪 上 来 一个 雪 葬 之冲 动 ; 第三 节 的 后两 行 , Theonlyothersound’sthesweep/Ofeasywindanddownyflake,是评论家们注意的一个焦点。 它与本节前两行写马儿振铃动作的音韵不同,失去了清醒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处于一种轻柔 如梦、催眠曲般的寂静之中,正与诗中所写的悠悠的风不经意地扫过、鹅毛大雪静静地落下 相应。这里用到了-eep 韵(sweep),引发起下一节的 deep,keep,sleep,与“睡眠”连在 一起。诗人这里是在暗示,林子对于“我”有一种催眠般的诱惑,这种诱惑不一定是善良、 仁 慈 的 , 而 可 能 是 致 命 的 ( 令 我 昏 昏 欲 睡 , sleep )。 第 四 节 第 一 行 说 , Thewoodsarelovely,darkanddeep,林子的可爱与黑、深是连在一起的。吸引“我”的都与林 子的“黑而且深”有关。如果将“黑而且深”也理解为“可爱的”,那么无疑“我”之观看林 子是在欣赏美景,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社会生活──审美生活冲突论”。如果将“黑而且深” 之“可爱”解作“致命诱惑”,却会有不同的结果。结合弗罗斯特的别的诗里的林子形象,如 《进来》(Comein),可看出林子是一个负面形象,在它里面是不安全、危险,或布罗茨基所 说的“恐怖”,相当于但丁《神曲》中的“黑暗的林子”。这样一来,林子之吸引“我”,就是 一种危险、致死的力量在“召唤”我、“催眠”我,引发我潜意识里的自我毁灭的冲动。除了 第三节后面两行的暗示外,全诗最后两行的重复句 AndmilestogobeforeIsleep(睡觉前还有 好多里要走)无疑会加强这一印象,因为 sleep(睡觉)在诗歌传统里一直是暗示“死”的。 不过,即使将这里的“睡”解释成“死”,也仍有问题。有人指出,这句话是说人生短暂(不 过几里嘛,miles),因此人要在这短暂一生里追求真理,有所作为。另外有人则联系上文引 申,这句话是相当于说“死之前还有好多年要活”,这样就将审美之沉思出神与死亡做了对比、 类似或平行并置。诗人的总体意思似乎是在说,美在生命中有其关键价值,但将一生投入到 它之中而舍弃别的义务,却等于是死了,就是在社会人的意义上死了。不过,具体到对“睡 觉之前还有好多里要走”的解释,我们却会发现还有许多困难。结合语境做字面解,这句话 是在“不过我有一些诺言要守”之后说的,因此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本受了林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