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量各基准间的换算 高位发热量(Q)各基准间的换算采用上述换算系数 ●低位发热量(Qn)各基准间的换算分三步进行 已知基准的Qnt→已知基准的Qar(式2-12等) 2.已知基准的Q。→所求基准的Q(采用上述换算系数) 3.所求基准的Q→所求基准的Qnet(式2-12等)
高位发热量(Qgr)各基准间的换算采用上述换算系数 低位发热量(Qnet)各基准间的换算分三步进行 1. 已知基准的 Qnet → 已知基准的 Qgr (式2-12等) 2. 已知基准的 Qgr → 所求基准的 Qgr (采用上述换算系数) 3. 所求基准的 Qgr →所求基准的 Qnet (式2-12等)
发热量相关值 ●标准煤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270kJ/kg的燃料为标准煤 标准煤耗量 B,=B。 ar net 29270 式中BbB、分别为标准煤耗量与实际煤耗量 ●折算成分相对于每4182kJ/kg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煤中所含的 收到基水分、灰分和硫分,称为折算水分、折算灰分和折算硫分 ar zs ×4182,%…(2-16) A2Aa×4182,%…(2-1) ar net ars ×4182,%…(2-18) Q ar net
标准煤 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29270 kJ/kg的燃料为标准煤 标准煤耗量 式中 、 ——分别为标准煤耗量与实际煤耗量 29270 Q B B ar.net b s Bb Bs 折算成分 相对于每4182 kJ/kg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煤中所含的 收到基水分、灰分和硫分,称为折算水分、折算灰分和折算硫分 4182,% (2 16) Q M M ar.net ar ar.zs 4182,% (2 17) Q A A ar.net ar ar.zs 4182,% (2 18) Q S S ar.net ar ar.zs
堞的灰分特性 煤的灰分特性 用灰熔点表示,煤灰的角锥法确定:DT,ST,FT ●灰分特性影响因素 煤灰的化学组成 煤灰中酸性氧化物使灰熔点提高;碱性氧化物使灰熔点降低 煤灰周围高温介质的性质 氧化性介质中,灰熔点较高;还原性介质中,灰熔点较低
煤的灰分特性 灰分特性影响因素 煤灰的化学组成 煤灰中酸性氧化物使灰熔点提高;碱性氧化物使灰熔点降低 煤灰周围高温介质的性质 氧化性介质中,灰熔点较高;还原性介质中,灰熔点较低 煤的灰分特性 用灰熔点表示,煤灰的角锥法确定: DT, ST, FT
煤中Ⅴ对锅炉工作的影响 V的含量代表了煤的地质年龄,地质年龄越短,煤的碳化程度 越浅 V含量越多(C含量越少),V中含0量亦多,其中的可燃成分 相应减少,这时,V的热值低 v含量越多,煤的着火温度低,易着火燃烧 V多,V挥发使煤的孔隙多,反应表面积大,反应速度加快 V多,煤中难燃的固定碳含量便少,煤易于燃尽 V多,V着火燃烧造成高温,有利于碳的着火、燃烧
V的含量代表了煤的地质年龄,地质年龄越短,煤的碳化程度 越浅 Ø V含量越多(C含量越少),V中含O量亦多,其中的可燃成分 相应减少,这时,V的热值低 Ø V含量越多,煤的着火温度低,易着火燃烧 Ø V 多,V挥发使煤的孔隙多,反应表面积大,反应速度加快 Ø V 多,煤中难燃的固定碳含量便少,煤易于燃尽 Ø V 多, V着火燃烧造成高温,有利于碳的着火、燃烧
堞中M、A对锅妒工作的影响 M、A高,煤中可燃成分相对减少,煤的热值低 M、A髙,M蒸发、A熔融均要吸热,炉膛温度降低 M、A高,增加着火热或包裹碳粒,使煤着火、燃烧 与燃尽困难; >M、A高,q2、q3、q4q6增加,效率下降 M、A高,过热器易超温 M、A高,受面腐蚀、堵灰、结渣及磨损加重 M、A高,煤粉制备困难或增加能耗
Ø M、A 高,煤中可燃成分相对减少,煤的热值低 Ø M、A 高,M 蒸发、A熔融均要吸热,炉膛温度降低 Ø M、A 高,增加着火热或包裹碳粒,使煤着火、燃烧 与燃尽困难; Ø M、A 高,q2、q3、q4、q6 增加,效率下降 Ø M、A 高,过热器易超温 Ø M、A 高,受面腐蚀、堵灰、结渣及磨损加重 Ø M、A 高,煤粉制备困难或增加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