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要求考 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融会贯通地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说明、阐述中国文学史的重 要现象及规律,解读赏析作家作品,开掘蕴含其中的优秀的文学、美学及文化传 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30分 简答题:45分 分析论述题:75分 三、考查范围 总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本位与史学思维 、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先泰文学 绪论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流变与影响 第二章《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内容、艺术特点 三、《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要求考 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融会贯通地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够说明、阐述中国文学史的重 要现象及规律,解读赏析作家作品,开掘蕴含其中的优秀的文学、美学及文化传 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答题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 30 分 简答题: 45 分 分析论述题: 75 分 三、考查范围 总 绪 论 一、中国文学史的文学本位与史学思维 二、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一、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二、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二、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流变与影响 第二章 《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二、《诗经》的内容、艺术特点 三、《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三、《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四、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二、“楚辞”的含义 《离骚》的主旨与两类意象(香草、美人)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特征 五、《九歌》缠绵哀婉的风格及其表演性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体制 二、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三、《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四、《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名词解释:汉赋 二、名词解释:“九体” 三、枚乘《七发》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 四、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五、杨雄四赋及《甘泉赋》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
2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三、《国语》、《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四、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三、《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二、“楚辞”的含义 三、《离骚》的主旨与两类意象(香草、美人) 四、《离骚》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特征。 五、《九歌》缠绵哀婉的风格及其表演性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一、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体制 二、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三、《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四、《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一、名词解释:汉赋 二、名词解释:“九体” 三、枚乘《七发》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史地位 四、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五、杨雄四赋及《甘泉赋》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风格特征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乐府和太乐 二、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第五章东汉辞赋 、何为《两都赋》 二、《两都赋》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三、《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异同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何为《汉书》 二、比较《汉书》与《史记》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 三、何为《吴越春秋》 四、《吴越春秋》的特点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何为《古诗十九首》 二、《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哲理 三、《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 三、萧统的《文选》 四、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五、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六、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渗透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文学”的概念 二、曹操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硕果 三、曹丕诗的分类 四、曹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内容 五、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六、何为建安“七子”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七、正始诗歌的特点
3 三、《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两汉乐府诗、乐府和太乐 二、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手法 第五章 东汉辞赋 一、何为《两都赋》 二、《两都赋》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三、《二亰赋》与《两都赋》的异同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一、何为《汉书》 二、比较《汉书》与《史记》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 三、何为《吴越春秋》 四、《吴越春秋》的特点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一、何为《古诗十九首》 二、《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哲理 三、《古诗十九首》揭示的人生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四、《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 三、萧统的《文选》 四、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五、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六、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渗透 七、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 二、曹操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硕果 三、曹丕诗的分类 四、曹植诗歌创作的分期及内容 五、曹植诗歌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六、何为建安“七子”及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七、正始诗歌的特点
第二章两晋诗坛 太康诗风”的概念及特征 二、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及左思“典以怨”的诗风 三、名词解释《兰亭集序》 第三章陶渊明 、陶渊明诗的题材分类 二、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意义 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木兰这一艺术形象 、《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二、谢灵运山水诗刻意追新的特征和积极意义 三、比较陶、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五、鲍照对诗体新变的贡献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何为“永明体” 二、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庾信作品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庾信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元嘉三大家 二、齐梁文学的新变意识 三、郦道元《水经注》在文化、文学史上的成就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小说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 、志怪小说的种类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唐代文学的分期
4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太康诗风”的概念及特征 二、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及左思“典以怨”的诗风 三、名词解释《兰亭集序》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陶渊明诗的题材分类 二、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区别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意义 四、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陶渊明的符号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木兰诗》中木兰这一艺术形象 二、《木兰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二、谢灵运山水诗刻意追新的特征和积极意义 三、比较陶、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五、鲍照对诗体新变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何为“永明体” 二、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一、庾信作品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庾信承前启后的文学史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一、元嘉三大家 二、齐梁文学的新变意识 三、郦道元《水经注》在文化、文学史上的成就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中国小说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 二、志怪小说的种类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 论 一、唐代文学的分期
二、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上官体 二、初唐“四杰” 三、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四、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四、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第三章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魅力 、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李白歌行的价值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四章杜甫 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二、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大历诗风 、何为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 韩愈、孟郊诗歌的怪奇特征 三、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四、比较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二、白居易《新乐府》的缺憾 四、《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5 二、唐代文学的繁荣 三、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上官体 二、初唐“四杰” 三、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四、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三、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四、高适、岑参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第三章 李白 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人格魅力 二、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三、李白歌行的价值 四、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第四章 杜甫 一、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二、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五章 大历诗风 一、何为大历诗风 二、大历“十才子” 三、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一、韩、孟诗派 二、韩愈、孟郊诗歌的怪奇特征 三、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四、比较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和元白诗派 一、元白诗派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二、白居易《新乐府》的缺憾 四、《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