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配伍 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病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或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应用 单味药治病,往往不能照顾全面。另外,某些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于病人不利。因此, 通过药物合理配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药物通过配伍,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 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七情”的提出首见于《本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 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 视之。”前人总结的药物“七情“,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病证较轻者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血,用鹤草芽驱除绦虫等。 (2)相须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如石膏 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和芒硝共用,能加强攻下泻热的疗效:麻 黄和桂枝配伍,能加强解表发汗功效 (3)相使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 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 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可增强黄连治疗 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常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 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生姜能减轻或消 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和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 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相恶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 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相恶只是两药配伍后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全部 功效减弱或丧失。如生姜恶黄芩,只是因为生姜温肺、温胃的功效与黄芩淸肺、清胃的功 效互相牵制而影响疗效。但生姜尚有和胃止呕的功效,黄芩尚有清泄少阳邪热的功效,在 这些方面,两药合用不一定相恶。如小柴胡汤中生姜与黄芩合用,并不相恶。 因此,两药配伍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仍以人参与莱菔子配伍为例,如用于脾 肺气虚,并无邪实之证,两者配伍属相恶:如用于脾虚兼有食积气滞之证,则相得益彰 并不相恶。因为此时若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 会加重气虚。唯两者结合,相制而相成
31 第一节 配 伍 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是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病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或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并见,或寒热错杂,应用 单味药治病,往往不能照顾全面。另外,某些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于病人不利。因此, 通过药物合理配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药物通过配伍,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 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七情”的提出首见于《本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 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 视之。”前人总结的药物“七情“,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 如下: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适宜于病情比较单纯,或病证较轻者。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血,用鹤草芽驱除绦虫等。 (2)相须 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如石膏 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大黄和芒硝共用,能加强攻下泻热的疗效;麻 黄和桂枝配伍,能加强解表发汗功效。 (3)相使 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 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 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可增强黄连治疗 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常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 (4)相畏 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 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生姜能减轻或消 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和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 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6)相恶 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 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相恶只是两药配伍后在某方面或某几方面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全部 功效减弱或丧失。如生姜恶黄芩,只是因为生姜温肺、温胃的功效与黄芩清肺、清胃的功 效互相牵制而影响疗效。但生姜尚有和胃止呕的功效,黄芩尚有清泄少阳邪热的功效,在 这些方面,两药合用不一定相恶。如小柴胡汤中生姜与黄芩合用,并不相恶。 因此,两药配伍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仍以人参与莱菔子配伍为例,如用于脾 肺气虚,并无邪实之证,两者配伍属相恶;如用于脾虚兼有食积气滞之证,则相得益彰, 并不相恶。因为此时若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 会加重气虚。唯两者结合,相制而相成
总之,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根据病证需要,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相反。 以上七个方面,除单行外,其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是:①相须、相使。因药物配伍后 能产生协同作用,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相畏、相杀。因药物配伍后 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故临床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 方法;③相恶。因药物配伍后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或部分功效,因此 临床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④相反。因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増强毒副作用,属于配 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伍同用。 中药从单味药到配伍后应用,是前人对中药应用的一大进步。药物“七情“是前人通 过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概括而成的。在这基础上,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 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 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第二节用法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如供口服用的汤剂、丸剂、散剂、 酒剂、滋膏剂、露剂等;供皮肤外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 熏剂等。还有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近代,中药给药途径又增加了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出现了注射剂。另外,增加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 剂型。临床合理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正确掌握各种制剂的使用方法,以保证临床用药能 达到预期疗效。 传统汤剂仍为目前临床常用剂型,富用特色。其煎煮方法,使用器具,煎药用水,煎 煮火候十分讲究。因此,本章节重点介绍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及药物内服和外用的一般方 法和原则。 煎煮方法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而且大多由病家自己煎煮制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 得预期疗效,医师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隐定,不易与药物 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 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生活上 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煎药用水量,按理论推算,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 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用水量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 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
32 总之,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根据病证需要,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 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与甘遂相反。 以上七个方面,除单行外,其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是:①相须、相使。因药物配伍后 能产生协同作用,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相畏、相杀。因药物配伍后 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故临床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 方法;③相恶。因药物配伍后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或部分功效,因此, 临床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④相反。因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 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伍同用。 中药从单味药到配伍后应用,是前人对中药应用的一大进步。药物“七情“是前人通 过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概括而成的。在这基础上,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 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 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第二节 用 法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主要是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如供口服用的汤剂、丸剂、散剂、 酒剂、滋膏剂、露剂等;供皮肤外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 熏剂等。还有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近代,中药给药途径又增加了肌肉注射、 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出现了注射剂。另外,增加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 剂型。临床合理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正确掌握各种制剂的使用方法,以保证临床用药能 达到预期疗效。 传统汤剂仍为目前临床常用剂型,富用特色。其煎煮方法,使用器具,煎药用水,煎 煮火候十分讲究。因此,本章节重点介绍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及药物内服和外用的一般方 法和原则。 一、煎煮方法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而且大多由病家自己煎煮制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 得预期疗效,医师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1)煎药器具: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隐定,不易与药物 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 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洁净澄清,无异味,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生活上 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煎药用水量,按理论推算,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 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用水量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 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 2
厘米为宜。质地坚硬,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松软,或有效成分 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3)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 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 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季气温高,浸泡时 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 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 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煮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①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 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之性经久煎后可以降低,也宜先 煎。即使炮制过的乌头、附子也宜先煎30分钟,再入其它药物,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物,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 破坏,不耐久煎,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 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过细,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 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煎煮时容 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花、旋覆花等药材有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煎时宜 用纱布包裹。 ④另煎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 ⑤烊化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 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 (5)煎煮火候及时间: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 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改用 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质类、贝壳类、甲壳类及 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榨渣取汁: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有些已溶入药液中的有效 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所以,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 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不宜久煎或煎第二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 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煎煮次数:一般可煎三次,最少应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 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 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 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应煎煮两次或三次
33 厘米为宜。质地坚硬,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松软,或有效成分 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3)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 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 一般药物可浸泡 20~30 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 1 小时。夏季气温高,浸泡时 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 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 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煮汤剂还应讲究入药方法。 ①先煎 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 30 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之性经久煎后可以降低,也宜先 煎。即使炮制过的乌头、附子也宜先煎 30 分钟,再入其它药物,以确保用药安全。 ②后下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物,因其有效成分在煎煮时容易挥发或 破坏,不耐久煎,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 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如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过细,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 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煎煮时容 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花、旋覆花等药材有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煎时宜 用纱布包裹。 ④另煎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 费。 ⑤烊化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 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⑥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 服。 (5)煎煮火候及时间: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 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武火迅速煮沸,改用 文火维持 10~15 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质类、贝壳类、甲壳类及 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6)榨渣取汁: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有些已溶入药液中的有效 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所以,汤剂煎成后,应榨渣取汁,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 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不宜久煎或煎第二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 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煎煮次数:一般可煎三次,最少应两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 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 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 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应煎煮两次或三次
二、内服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 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寒热等内服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药气与 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 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清晨空腹服药,可避免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充分发挥药效。如峻下逐水药宜早晨空 腹服,既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又避免晚上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这时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如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 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剌激,故对胃肠道有 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无论饭前饭后服 般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 前30分钟至1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 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重病、急病可每隔四小时服药一次 昼夜不停,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浓度,药力持续,利于控制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 药时,注意病人个体差异,以得汗或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 损伤正气 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 证有效的服药剂量 3.服药冷热 般汤剂宜温服。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或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宜热服:治疗热性病证 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所谓服 药反佐,以防因寒热格拒引起呕吐。 般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宜温开水送服 外用方法 中药外用制剂主要有硬膏、软膏、橡皮膏、霜剂、贴膜剂、散剂、油剂、酊剂等。外 用制剂主要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发挥疗效 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根据疾病需要选用合适剂型,敷贴或涂抹局部皮肤。 使用硬膏,先要用酒精灯烘烤加热,使膏药软化,再敷贴患处。注意不能过烫,以免
34 二、内服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 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次数、服药寒热等内服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药气与 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 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清晨空腹服药,可避免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充分发挥药效。如峻下逐水药宜早晨空 腹服,既有利于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又避免晚上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这时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发挥作用。如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 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 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无论饭前饭后服, 一般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 1 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宜在睡 前 30 分钟至 1 小时服用;缓下剂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应晚间服一 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重病、急病可每隔四小时服药一次, 昼夜不停,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有效浓度,药力持续,利于控制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 药时,注意病人个体差异,以得汗或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 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 证有效的服药剂量。 3.服药冷热 一般汤剂宜温服。但发散风寒的药物,或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宜热服;治疗热性病证 的药物宜凉服。对于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常常采用凉药热服或热药凉服法,所谓服 药反佐,以防因寒热格拒引起呕吐。 一般丸、散等固体制剂,除特别规定外,宜温开水送服。 三、外用方法 中药外用制剂主要有硬膏、软膏、橡皮膏、霜剂、贴膜剂、散剂、油剂、酊剂等。外 用制剂主要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发挥疗效。 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一般根据疾病需要选用合适剂型,敷贴或涂抹局部皮肤。 使用硬膏,先要用酒精灯烘烤加热,使膏药软化,再敷贴患处。注意不能过烫,以免
灼伤皮肤 使用橡皮胶制剂,注意皮肤过敏。皮肤如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则不宜继续使用。 敷贴处如毛发多者,应先剃毛发,以免撕揭时疼痛甚至撕伤皮肤 烧烫伤使用外敷中草药制剂时,一般涂布面积不宜过大。如鞣质类药物,涂布面积过 大,可能对肝脏有损伤 有毒外用药,不宜涂布太多,也不宜持续使用,以免产生毒副反应 中医自古就有内病外治法,此为中医特色,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内科疾病使用 外治方法,大大拓展了外治法适应范围,适宜外治的中药新剂型、新品种也应运而生。新 的外用制剂有效安全,而且使用更方便。 第三节用量 中药的剂量,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多 种因素决定。从保证疗效和安全出发,全面考虑。 、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剂量按用量大小分为治疗量、中毒量及致死量。治疗量大多有一个幅度,即最小治疗 量和最大治疗量:低于最小治疗量,则药物不能显示疗效,称无效量:高于最大治疗量, 就可能出现中毒,称此为中毒量:超过中毒最大量即可致死,称为致死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 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 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经过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 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请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 在已经将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方,特别是古 方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分=0.3g 厘=0.03g 中药处方中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 较分量,为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 用药剂量大小的因素 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病证轻重缓急
35 灼伤皮肤。 使用橡皮胶制剂,注意皮肤过敏。皮肤如出现红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则不宜继续使用。 敷贴处如毛发多者,应先剃毛发,以免撕揭时疼痛甚至撕伤皮肤。 烧烫伤使用外敷中草药制剂时,一般涂布面积不宜过大。如鞣质类药物,涂布面积过 大,可能对肝脏有损伤。 有毒外用药,不宜涂布太多,也不宜持续使用,以免产生毒副反应。 中医自古就有内病外治法,此为中医特色,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内科疾病使用 外治方法,大大拓展了外治法适应范围,适宜外治的中药新剂型、新品种也应运而生。新 的外用制剂有效安全,而且使用更方便。 第三节 用 量 中药的剂量,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多 种因素决定。从保证疗效和安全出发,全面考虑。 一、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剂量按用量大小分为治疗量、中毒量及致死量。治疗量大多有一个幅度,即最小治疗 量和最大治疗量;低于最小治疗量,则药物不能显示疗效,称无效量;高于最大治疗量, 就可能出现中毒,称此为中毒量;超过中毒最大量即可致死,称为致死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 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 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经过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 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请以来,普遍采用 16 进位制,即 1 斤=16 两=160 钱。现 在已经将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 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方,特别是古 方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 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中药处方中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 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用药剂量大小的因素 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病证轻重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