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由于药物的性和味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对药物性能的全面了解和准确 认识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例如人参、黄芪性味皆为甘温,都有补气作用 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生津、安神作用,而黄芪则能升阳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二者功效各有特点。因此,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合参对药物性能的全面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归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指药物对作用部位的归 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 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同属苦寒清热药物, 但黄连偏清心胃热,黄芩偏清肺热,黄柏徧淸下焦相火,龙胆草偏淸肝热。沙参、麦冬、 石斛、鳖甲皆为补阴药,但沙参偏补肺胃之阴,麦冬偏补心肺之阴,石斛偏补胃阴,鳖甲 偏补肝肾之阴。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使之 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所以,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 据而确定的。 按脏腑经络理论,人体每一脏、每一腑都有相应的经脉。如肺脏,就有相应的肺经。 经脉与络脉组成了经络系统。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 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人们通过临床观察病症的表现,推断 病变所在部位,在确定治疗方法后,选用归该经的适宜药物治疗。因此,掌握归经,有助 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归经理论时,需要注意二点:一是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 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为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 思维、意识异常的症候表现,如昏迷、癫狂、痴呆、健忘、失眠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皆入心经。同样的道 理,杏仁、桔梗能治胸闷、咳嗽,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山楂、神曲能消食 归脾、胃经。二是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 的分布。因此,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归经理论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认识方法上 的差异。 第三节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是下降 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 产生不同的疾病趋向。病势趋向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
26 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由于药物的性和味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对药物性能的全面了解和准确 认识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例如人参、黄芪性味皆为甘温,都有补气作用, 但人参能大补元气,且有生津、安神作用,而黄芪则能升阳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二者功效各有特点。因此,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合参对药物性能的全面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节 归 经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指药物对作用部位的归 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 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例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同属苦寒清热药物, 但黄连偏清心胃热,黄芩偏清肺热,黄柏偏清下焦相火,龙胆草偏清肝热。沙参、麦冬、 石斛、鳖甲皆为补阴药,但沙参偏补肺胃之阴,麦冬偏补心肺之阴,石斛偏补胃阴,鳖甲 偏补肝肾之阴。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使之 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所以,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 据而确定的。 按脏腑经络理论,人体每一脏、每一腑都有相应的经脉。如肺脏,就有相应的肺经。 经脉与络脉组成了经络系统。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 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人们通过临床观察病症的表现,推断 病变所在部位,在确定治疗方法后,选用归该经的适宜药物治疗。因此,掌握归经,有助 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归经理论时,需要注意二点:一是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 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为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 思维、意识异常的症候表现,如昏迷、癫狂、痴呆、健忘、失眠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皆入心经。同样的道 理,杏仁、桔梗能治胸闷、咳嗽,归肺经;全蝎能止抽搐,归肝经;山楂、神曲能消食, 归脾、胃经。二是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 的分布。因此,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归经理论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认识方法上 的差异。 第三节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举陷,趋 向于上;降,是下降 平逆,趋向于下;浮,是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是泄利向内,趋向于里。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 产生不同的疾病趋向。病势趋向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脱肛;向外
如自汗、盗汗;向内,如麻疹内陷。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 言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 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主升浮: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 内,药性主沉降。但有些药物具有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汘解表,又能止咳平喘,利水消 肿。前者作用趋向表现为升浮,后者作用趋向表现为沉降。具有双向性的药物,在具体应 用时可以通过炮制或配伍等方法,使其作用趋向呈现单一性,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或消 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而言,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 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前人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 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主沉降。然而,前人也认识到 上述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呈现沉降;苍耳子为植物 种子,能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表现为升浮。 此外,药物升降浮沉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 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亦能 受到一定的制约。升浮和沉降之性的药物配伍同用,在方剂中屡见不鲜。往往根据病证需 要,利用药物升降配合以调理气机,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例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 枳壳一升一降,以助气血周行;止嗽散中用桔梗与白前、百部配伍,一升一降,有利于化 痰止咳。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 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第四节功效 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机体治疗、保健作用的概括。 中药的功效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其表述内容与中医理论密 切相关。例如中医将疾病分为虚证、实证二大类,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而人体之虚 不外阴阳气血四个方面,所以药物功效也概括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实证 为“邪气盛”,邪气不外风、寒、暑、湿、燥、火(热)、食积、虫滞、痰饮、瘀血等,所 以药物的功效也就概括为祛风、散寒、祛暑、化湿、润燥、泻火(清热)、消导、驱虫、化 痰、蠲饮、祛瘀等。总之,针对复杂的脏腑阴阳气血病理变化,药物的治疗作用都可以概 括为相应的功效,其表述内容具有浓郁的中医理论色彩,说明中药一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应用于临床。 中药功效表述的术语往往四字一词,概括性强,且与中医治法表述术语相同。如活 血化瘀、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等。从医的角度看,是治法;从药的角度看,是功效。所以, 功效一治法成为药和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药物功效的现代科学研究,了解
27 如自汗、盗汗;向内,如麻疹内陷。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而 言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 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主升浮;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 内,药性主沉降。但有些药物具有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止咳平喘,利水消 肿。前者作用趋向表现为升浮,后者作用趋向表现为沉降。具有双向性的药物,在具体应 用时可以通过炮制或配伍等方法,使其作用趋向呈现单一性,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或消 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而言,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 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前人认为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 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主沉降。然而,前人也认识到, 上述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呈现沉降;苍耳子为植物 种子,能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表现为升浮。 此外,药物升降浮沉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例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 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亦能 受到一定的制约。升浮和沉降之性的药物配伍同用,在方剂中屡见不鲜。往往根据病证需 要,利用药物升降配合以调理气机,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恢复。例如,血府逐瘀汤中用柴胡、 枳壳一升一降,以助气血周行;止嗽散中用桔梗与白前、百部配伍,一升一降,有利于化 痰止咳。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 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第四节 功 效 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机体治疗、保健作用的概括。 中药的功效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其表述内容与中医理论密 切相关。例如中医将疾病分为虚证、实证二大类,虚证宜扶正,实证宜祛邪。而人体之虚 不外阴阳气血四个方面,所以药物功效也概括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实证 为“邪气盛”,邪气不外风、寒、暑、湿、燥、火(热)、食积、虫滞、痰饮、瘀血等,所 以药物的功效也就概括为祛风、散寒、祛暑、化湿、润燥、泻火(清热)、消导、驱虫、化 痰、蠲饮、祛瘀等。总之,针对复杂的脏腑阴阳气血病理变化,药物的治疗作用都可以概 括为相应的功效,其表述内容具有浓郁的中医理论色彩,说明中药一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应用于临床。 中药功效表述的术语往往四字一词 ,概括性强,且与中医治法表述术语相同。如活 血化瘀、清热解毒、芳香开窍等。从医的角度看,是治法;从药的角度看,是功效。所以, 功效—治法成为药和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人们可以通过药物功效的现代科学研究,了解
并揭示中医治法和病证的实质。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自古以来,中药常按功效分类。《本经》分为“三品”,即三类 上品药药性平和,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伤人”,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效 中品药药性有的强有的不强,故应用时要“斟酌其宜”,有“遏病、补虚”的功效:下品 药药性强烈,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功效。这是最早的原 始的功效分类。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提出了“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 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对后世中药的分类有深远影响。宋、元、明 清以来,历代医药学家对陈氏的分类法作了诠说,并赋予实际内容。方剂的分类亦借此分 为“十剂”。现代临床中药的分类也按功效归纳为十八~二十类,执简驭繁,为广大临床中 医药工作者所接受 中药功效是前人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其功效的强弱与药物品种、产地、采 集、炮制、制剂、配伍及用药剂量等因素有关,应用时亦须注意。 第五节毒性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一旦毒性对机体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称为毒性反 应,简称中毒。药物的毒性对人体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对 中药的毒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及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 前人对中药的毒性有一个认识过程。西汉以前,药与毒不分,将一切药物统称为“毒 药”。例如,《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一认识观既反应了当时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也反映 当时人们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东汉,《本经》依据药物偏性 的强弱,将药物区分为“有毒”、“无毒”。大凡药性刚强、作用峻急者谓有毒;药性柔弱、 作用缓和者谓无毒。东汉以后,随着医药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有些药物虽 然可以治病,但也可能伤害机体,出现诸如“令人吐”“令人狂乱”、“烂人肠”、“暝眩”, 甚至“杀人”等为害作用。故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对有毒药物都标记“有毒”字样, 并记载其毒性表现 药物毒性有大小强弱之分,古代本草著作中,大多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迄今 中国药典对毒药分级,大多仍沿袭历代用药经验,分为三级,尚缺乏客观实验的依据。大 毒、有毒、小毒之间的界定有些不是十分明确。但是,一般而言,药物毒性大小强弱,取 决于药物有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比,比值越大,安全阈越小,毒性越大:反之,比值 越小,安全阈越大,毒性越小 药物普遍具备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因此,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不外治疗作用和毒性作 用两个方面。人们在应用药物治病时,总是希望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作用的产生。 药物的毒性作用往往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即使“无 毒”的药物,也会出现中毒的表现。例如,人参、艾叶、五加皮等皆有发生中毒反应的报
28 并揭示中医治法和病证的实质。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自古以来,中药常按功效分类。《本经》分为“三品”,即三类, 上品药药性平和,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伤人”,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功效; 中品药药性有的强有的不强,故应用时要“斟酌其宜”,有“遏病、补虚”的功效;下品 药药性强烈,多毒,不可久服,有“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功效。这是最早的原 始的功效分类。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提出了“诸药有宣、通、补、泄、轻、重、 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对后世中药的分类有深远影响。宋、元、明、 清以来,历代医药学家对陈氏的分类法作了诠说,并赋予实际内容。方剂的分类亦借此分 为“十剂”。现代临床中药的分类也按功效归纳为十八~二十类,执简驭繁,为广大临床中 医药工作者所接受。 中药功效是前人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其功效的强弱与药物品种、产地、采 集、炮制、制剂、配伍及用药剂量等因素有关,应用时亦须注意。 第五节 毒 性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一旦毒性对机体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称为毒性反 应,简称中毒。药物的毒性对人体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对 中药的毒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及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 施。 前人对中药的毒性有一个认识过程。西汉以前,药与毒不分,将一切药物统称为“毒 药”。例如,《周礼• 天官》:“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 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一认识观既反应了当时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也反映 当时人们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东汉,《本经》依据药物偏性 的强弱,将药物区分为“有毒”、“无毒”。大凡药性刚强、作用峻急者谓有毒;药性柔弱、 作用缓和者谓无毒。东汉以后,随着医药实践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有些药物虽 然可以治病,但也可能伤害机体,出现诸如“令人吐”、“令人狂乱”、“烂人肠”、“暝眩”, 甚至“杀人”等为害作用。故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中,对有毒药物都标记“有毒”字样, 并记载其毒性表现。 药物毒性有大小强弱之分,古代本草著作中,大多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迄今 中国药典对毒药分级,大多仍沿袭历代用药经验,分为三级,尚缺乏客观实验的依据。大 毒、有毒、小毒之间的界定有些不是十分明确。但是,一般而言,药物毒性大小强弱,取 决于药物有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之比,比值越大,安全阈越小,毒性越大;反之,比值 越小,安全阈越大,毒性越小。 药物普遍具备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因此,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不外治疗作用和毒性作 用两个方面。人们在应用药物治病时,总是希望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毒性作用的产生。 药物的毒性作用往往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密切相关。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久,即使“无 毒”的药物,也会出现中毒的表现。例如,人参、艾叶、五加皮等皆有发生中毒反应的报
告。反之,若严格控制合宜剂量和用药时间,即使有毒药物也并不一定出现毒性反应。古 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获得了肯定疗效。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和毒性的大小强弱,都是相对 的,但药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毒性。 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原因,除了剂量过大和用药时间过久外,还与药物贮存、加工炮 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及病人体质、证候性质等密切相关。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 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发生。 学习和了解中药的毒性,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中药毒性,一般指的是药材生品或其炮制品的毒性。中药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 中药所含某一活性成分毒性与药材整体显示的毒性及毒性强弱大小不尽相同 (2)古代文献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 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谬误之处。如《本经》认为丹砂无毒,且列为上品药之首:《本 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事实上,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研 究中不断加深,不断有所发现。例如,关木通对肾脏的毒性,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等。因 此,我们应当既借鉴古人的用药经验,又重视当代毒理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报告,以便更好 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3)毒性反应、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古代本草文献中,往往将三者混为一谈,都被视为毒性。副作用,是指药物在防治某些疾 病时,同时出现的不需要的药理作用,由此产生不适反应。一般症状轻微,对机体危害不 大,停药后能消失。例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作用,用它治疗咳喘病而无明 显表证者,则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可能带来汗出溱溱的不适反应,即被视为麻黄的副作用。 过敏反应,属个体反应,往往与过敏体质有关,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毫不相干。中药过敏 反应发生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应该引起临床足够重 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在当今条件 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和诊断方法,及时采取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药物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何谓药物归经?掌握归经有何临床意义?举例说明。 3.何谓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有何关系? *4.如何正确看待中药有毒、无毒?学习和了解中药毒性应注意哪些方面?
29 告。反之,若严格控制合宜剂量和用药时间,即使有毒药物也并不一定出现毒性反应。古 今利用某些有毒药物治疗恶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等积累了丰富经验, 获得了肯定疗效。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和毒性的大小强弱,都是相对 的,但药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毒性。 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原因,除了剂量过大和用药时间过久外,还与药物贮存、加工炮 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及病人体质、证候性质等密切相关。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 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发生。 学习和了解中药的毒性,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中药毒性,一般指的是药材生品或其炮制品的毒性。中药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 中药所含某一活性成分毒性与药材整体显示的毒性及毒性强弱大小不尽相同。 (2)古代文献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 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谬误之处。如《本经》认为丹砂无毒,且列为上品药之首;《本 草纲目》认为马钱子无毒等。事实上,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研 究中不断加深,不断有所发现。例如,关木通对肾脏的毒性,黄药子对肝脏的毒性等。因 此,我们应当既借鉴古人的用药经验,又重视当代毒理学研究和临床研究报告,以便更好 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3)毒性反应、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 古代本草文献中,往往将三者混为一谈,都被视为毒性。副作用,是指药物在防治某些疾 病时,同时出现的不需要的药理作用,由此产生不适反应。一般症状轻微,对机体危害不 大,停药后能消失。例如,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作用,用它治疗咳喘病而无明 显表证者,则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可能带来汗出溱溱的不适反应,即被视为麻黄的副作用。 过敏反应,属个体反应,往往与过敏体质有关,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毫不相干。中药过敏 反应发生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应该引起临床足够重 视。 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有不少宝贵的经验。在当今条件 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和诊断方法,及时采取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药物四气、五味的含义、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何谓药物归经?掌握归经有何临床意义?举例说明。 3.何谓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及功效有何关系? *4.如何正确看待中药有毒、无毒?学习和了解中药毒性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配伍意义,理解药物七情含义及内容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药物的用量和禁忌 3.了解中药用法所含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药的应用涉及中药配伍、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提高 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0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学习要求】 1.掌握中药配伍意义,理解药物七情含义及内容。 2.熟悉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药物的用量和禁忌。 3.了解中药用法所含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药的应用涉及中药配伍、用法、用量和禁忌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对提高 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