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 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 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 2.药物性能和质地 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 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鲜品药材用量比干 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 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 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 现中毒不良反应 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 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如单用蒲公英治痈疮,常用30~60g, 配方则常用10~15g。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 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汤剂因其吸收 较快,作用迅速,故多用于急性病:丸剂吸收缓慢,故多用于慢性病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益母草,用于调经活血 常用量为9~15g:用于利水消肿则须60g。再如洋金花,用于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 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若用于麻醉,可用到20g 4.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 老年人往往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用量一般应低于成人用量。小儿气血未 充,脏腑功能不如成人,剂量宜小。一般五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 之一,六岁至十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二分之一。妇女有其生理特点,经期、孕期、产 后用药量应有所区别 总之,要准确掌握剂量,需从药、方、病、人四个方面来考虑。此外,地区的不同, 气候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等,与用药剂量也有关系,必须全面考虑,做到“因时制宜”、“因 地制宜”、“因人制宜 第四节禁忌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配伍禁忌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如前面药物“七情”所述,相恶与相
36 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 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 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 2.药物性能和质地 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 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鲜品药材用量比干 品药材一般可大 1~2 倍。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 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 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 现中毒不良反应。 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 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如单用蒲公英治痈疮,常用 30~60g, 配方则常用 10~15g。方剂中,主药用量宜大些,辅佐药用量宜小些。 汤剂药物用量一般比丸、散剂大,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汤剂因其吸收 较快,作用迅速,故多用于急性病;丸剂吸收缓慢,故多用于慢性病。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益母草,用于调经活血 常用量为 9~15g;用于利水消肿则须 60g。再如洋金花,用于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 0.3~0.6g,每日量不超过 1.5g;若用于麻醉,可用到 20g。 4.病人年龄、性别和体质 老年人往往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用量一般应低于成人用量。小儿气血未 充,脏腑功能不如成人,剂量宜小。一般五岁以下幼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 之一,六岁至十岁小儿用药量为成人量的二分之一。妇女有其生理特点,经期、孕期、产 后用药量应有所区别。 总之,要准确掌握剂量,需从药、方、病、人四个方面来考虑。此外,地区的不同, 气候的影响以及个体差异等,与用药剂量也有关系,必须全面考虑,做到“因时制宜”、“因 地制宜”、“因人制宜”。 第四节 禁 忌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一、配伍禁忌 《本经• 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如前面药物“七情”所述,相恶与相
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而并不是所有功效都减 弱,它仍有可以利用的一面,故并非绝对禁忌。相反,原则上属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共 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苦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ε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 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两者并 非绝对禁忌。相反药配伍同用,古代经方中就有,现代临床上也有。认为相反药同用,能 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但是,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用药安全,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 经验,一般不应使用。 、妊娠禁忌 妊娠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药。妇女妊娠期间,由于生理等方面的特点,使用药物 时必须注意动胎、堕胎或其他有碍孕妇健康及胎儿发育的不良作用。如剧毒药、峻泻药 子宫收缩药、破气破血药、大寒大热药、滑利沉降药、辛温香窜药、消导药等均为禁用或 慎用之列。 1.禁用药 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属于禁忌使用的药物。如巴豆、芫花 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瓜蒂、藜芦、干漆、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麝香、穿山 甲、皂荚、水银、砒霜、木鳖子、斑蝥、川乌、草乌、生附子、轻粉、雄黄、马钱子、蟾 酥、胆矾等。 2.慎用药 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属于慎用的药物。如枳实、槟榔、桃仁 红花、丹皮、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蒲黄、牛膝、五灵脂、苏木、瞿麦、天南星、附子、 肉桂、常山、姜黄、大黄、芦荟、芒硝等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若无必要,都应尽量 避免,以防发生事故。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 通过恰当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 三、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服药期间,有些食物可减弱或消除药物的功能,或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禁食这类食 物
37 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而并不是所有功效都减 弱,它仍有可以利用的一面,故并非绝对禁忌。相反,原则上属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共 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苦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 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目前医药界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两者并 非绝对禁忌。相反药配伍同用,古代经方中就有,现代临床上也有。认为相反药同用,能 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但是,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用药安全,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 经验,一般不应使用。 二、妊娠禁忌 妊娠禁忌,主要讨论妊娠禁忌药。妇女妊娠期间,由于生理等方面的特点,使用药物 时必须注意动胎、堕胎或其他有碍孕妇健康及胎儿发育的不良作用。如剧毒药、峻泻药、 子宫收缩药、破气破血药、大寒大热药、滑利沉降药、辛温香窜药、消导药等均为禁用或 慎用之列。 1.禁用药 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及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属于禁忌使用的药物。如巴豆、芫花、 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瓜蒂、藜芦、干漆、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麝香、穿山 甲、皂荚、水银、砒霜、木鳖子、斑蝥、川乌、草乌、生附子、轻粉、雄黄、马钱子、蟾 酥、胆矾等。 2.慎用药 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属于慎用的药物。如枳实、槟榔、桃仁、 红花、丹皮、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蒲黄、牛膝、五灵脂、苏木、瞿麦、天南星、附子、 肉桂、常山、姜黄、大黄、芦荟、芒硝等。 凡禁用药一般都不能使用,慎用药应根据孕妇病情,斟酌使用。若无必要,都应尽量 避免,以防发生事故。如孕妇患病非用不可,则应注意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与疗程,并 通过恰当炮制和配伍,尽量减轻药物对妊娠的危害,做到用药有效而安全。 三、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服药期间,有些食物可减弱或消除药物的功能,或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应禁食这类食 物
般而言,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 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 食生冷:胸痺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 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 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 食品。 服中药时,不要用茶水、牛奶等送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 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苍耳子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蜂蜜忌葱等。这些记 载可供参考。 【复习思考题】 说明药物七情的含义与内容 *2.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举例说明煎药法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的意义 4.中药的用量有何特点?用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之。 5.妇女妊娠为何忌用破血、活血及有毒中药?各列举十种妊娠禁用和慎用药。 第五章解表药 学习要求】
38 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 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应忌 食生冷;胸痺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 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 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 食品。 服中药时,不要用茶水、牛奶等送服,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 甲忌苋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苍耳子忌猪肉,商陆忌犬肉,蜂蜜忌葱等。这些记 载可供参考。 【复习思考题】 *1.说明药物七情的含义与内容。 *2.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举例说明煎药法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的意义。 4.中药的用量有何特点?用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之。 5.妇女妊娠为何忌用破血、活血及有毒中药?各列举十种妊娠禁用和慎用药。 第五章 解表药 【学习要求】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其性能特点,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 注意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 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主要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 现代研究情况。 3.了解其他解表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 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 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多具辛味。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 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 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 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体虚外感者 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同用,以扶正 解表。另外,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咳喘痰多、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等,可分别与 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药配伍。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 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 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 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汘或汘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 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汘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麻黄 《本经》 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或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本品发汗作用强,通过发汗以解除表证
39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其性能特点,熟悉配伍方法和使用 注意。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 桑叶、菊花、葛根、柴胡的主要性能和功效与应用,熟悉配伍和使用特点,了解其来源和 现代研究情况。 3.了解其他解表药的分类位置和功效特点。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证是由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从人体皮毛或口鼻侵入,病位在表,引起恶寒发热,头 痛身疼,无汗或有汗,舌苔薄、脉浮等症状表现。以感受风邪为主,兼夹寒邪侵犯人体所 致者,称为风寒表证;若兼夹热邪侵犯人体所致者,称风热表证。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多具辛味。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表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表证 多见肺经症状,又膀胱亦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主归肺、膀胱经。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 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 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 表证夹湿者,宜选用兼有祛风胜湿作用的解表药,并可与化湿药配伍;体虚外感者, 应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分别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同用,以扶正 解表。另外,根据表证兼有症状,如咳喘痰多、呕吐、咽喉肿痛、目赤头痛等,可分别与 化痰止咳、和胃止呕、清热利咽、清肝明目药配伍。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 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虽有表证也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 品,易于挥发散失,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物,称为发散风寒药; 其性温味辛,又称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止呕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 头痛、风湿痹痛、鼻渊、呕吐等,尤其兼有风寒表证者,更为适宜。 本类药物,性偏温燥,多数药物具有发汗作用,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 麻黄 《本经》 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本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或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 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本品发汗作用强,通过发汗以解除表证
故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并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2.宣肺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 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应用。因 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 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 3.利尿消肿,用于风水肿。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 利兼风寒表证者 【用法用量】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绒作用 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使用注意】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 【现代硏究】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能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汘,对流 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桂枝 《名医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嫩枝。于春季割取嫩枝,切片或切段 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能助卫实表,外散风寒。如表虚有汗, 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可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2.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如胸痹心痛,可与 枳实、薤白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 若妇女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 子,如桂枝附子汤 3.助阳化气,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 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 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 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桂枝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杄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能抑制 结核杆菌,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还有健胃、强心、利尿、止咳作用,桂皮醛 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紫苏
40 故适宜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患者,并常与桂枝配伍,如麻黄汤。 2.宣肺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本品辛散苦泄,外散风寒,内宣肺气,有良 好的平喘作用,不论风寒、痰浊、热邪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喘咳气急者,均可配伍应用。因 其能发汗解表,最宜于风寒表证兼有喘咳者。常与杏仁配伍,如三拗汤。若肺热咳喘,可 与石膏配伍,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若寒饮喘咳,可配伍细辛、干姜,如小青龙汤。 3.利尿消肿,用于风水肿。本品宣肺利尿以消肿,并可解表,适宜于水肿、小便不 利兼风寒表证者。 【用法用量】煎服,2~9g。麻黄生用发汗力强;蜜炙麻黄长于平喘止咳;麻黄绒作用 缓和,宜于小儿、老人及体虚者。 【使用注意】麻黄发汗之力强,药性温燥,故体虚汗出、头痛失眠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含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和挥发油。麻黄碱有中枢兴奋作用,能收缩血管、 升高血压、松驰支气管平滑肌。伪麻黄碱有明显利尿作用。麻黄挥发油能解热发汗,对流 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桂枝 《名医别录》 为樟科常绿乔木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于春季割取嫩枝,切片或切段 用。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与应用】 1.发汗解肌,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辛甘温煦,能助卫实表,外散风寒。如表虚有汗, 可与白芍同用,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可与麻黄同用,如麻黄汤。 2.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如胸痹心痛,可与 枳实、薤白配伍,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若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 若妇女经闭腹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常配伍附 子,如桂枝附子汤。 3.助阳化气,用于心悸、痰饮及蓄水证。本品辛甘性温,助阳化气,用于心阳不振所 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与甘草、麦冬同用,如炙甘草汤。用于脾阳不运所致痰饮眩悸, 以及膀胱气化不行所致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 过多者慎用。 【现代研究】桂枝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桂枝煎剂有降温解热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能抑制 结核杆菌,桂皮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还有健胃、强心、利尿、止咳作用,桂皮醛 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紫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