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附肢多为6节,一般不超过7节,各节基部具控制该节活动的肌肉:若某个节又分成几个亚节,则 亚节内不具有控制亚节活动的肌肉。 大部分情况下,昆虫的附肢着生在体节侧下方,可与周围的骨片形成关节:因此,附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活动。也有些种类的附肢基部与体壁紧密结合而使基节失去了活动能力。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 肉牵引力。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 部相连,里面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 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壳由于没有分节的痕迹,所以头部的分节( segmentation)至今仍存在着争论,形态学家们根据胚 胎学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3、4、5、6、7、8、9节说之多,每个学说又有不同的 解释。对此, Snodgrass(1960)、 Matsuda(1965)、 Rempel(1975)曾有详细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 每一体节在胚胎时期应具备1对神经节、1对附肢和1对体腔囊,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头 protocephalon)或 原头区( acron)的有无、除上颚节 mandibular segment、下颚节( maxillary segment及下唇节(abal segmen以外各节的区域等。目前,昆虫学家们广为接受的是 Rempe(1975)提出的原头区加6节学说(图 6-1A)。 Rempel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第1-6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 上颚、下颚与下唇。古生物学家 Kukalova-Peck(1987)根据对古化石昆虫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6节学说 (如图),她认为原头不存在,头部的6节分别为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 第2、3两节常愈合,其附肢分别为唇基上唇区( clypeolabrun)、触角、舌、上颚、下颚及下唇;对这一学 说, Bitsch(1994)曾有讨论 头壳的基本构造 大部分昆虫的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只有一些次生的线与沟把头壳表面分 成若干区域 头壳上的线与沟 昆虫的大部分头壳上有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线与沟,比较重要的线、沟有8条。 1.蜕裂线( ecdysial line或 ecdysial suture)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Y形的线,旧称头盖缝 ( epicranial suture):其主干旧称头冠缝( coronal suture),一般较长,有的则较短甚至消失:有颅中沟的昆 虫中蜕裂线的主干常与颅中沟混淆,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侧臂旧称额缝 ( frontal suture),其位置变化较大,有的在触角内侧或外侧,有的终止于复眼的边缘或直达唇基。沿蜕裂线 外面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在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线裂开。蜕裂线在若虫或幼虫阶段很易 观察,在不全变态类昆虫的成虫中部分或全部保留,全变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 2.颅中沟 midcranial sulcus)是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内陷而成的沟,其颜色较
昆虫的附肢多为 6 节,一般不超过 7 节,各节基部具控制该节活动的肌肉;若某个节又分成几个亚节,则 亚节内不具有控制亚节活动的肌肉。 大部分情况下,昆虫的附肢着生在体节侧下方,可与周围的骨片形成关节;因此,附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活动。也有些种类的附肢基部与体壁紧密结合而使基节失去了活动能力。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头壳坚硬,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 肉牵引力。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前下方生有口器,后面有头孔,头孔周围有膜质的颈与胸 部相连,里面有脑、消化道的前端及背血管的前端等。 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壳由于没有分节的痕迹,所以头部的分节(segmentation)至今仍存在着争论,形态学家们根据胚 胎学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 3、4、5、6、7、8、9 节说之多,每个学说又有不同的 解释。对此,Snodgrass (1960)、 Matsuda (1965)、 Rempel (1975)曾有详细的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 每一体节在胚胎时期应具备 1 对神经节、1 对附肢和 1 对体腔囊,争论的焦点在于原头(protocephalon)或 原头区(acron)的有无、除上颚节(mandibular segment)、下颚节(maxillary segment)及下唇节(labial segment)以外各节的区域等。目前,昆虫学家们广为接受的是 Rempel (1975)提出的原头区加 6 节学说(图 6-1A)。 Rempel 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第 1~6 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 上颚、下颚与下唇。古生物学家 Kukalova-Peck (1987)根据对古化石昆虫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 6 节学说 (如图),她认为原头不存在,头部的 6 节分别为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 第 2、3 两节常愈合,其附肢分别为唇基上唇区(clypeolabrum)、触角、舌、上颚、下颚及下唇;对这一学 说,Bitsch (1994)曾有讨论。 头壳的基本构造 大部分昆虫的头近球形,头壳高度骨化,无背板、侧板、腹板之分、只有一些次生的线与沟把头壳表面分 成若干区域。 一、头壳上的线与沟 昆虫的大部分头壳上有许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线与沟,比较重要的线、沟有 8 条。 1.蜕裂线(ecdysial line 或 ecdysial suture) 是位于头部背面的一条常呈倒“ Y”形的线,旧称头盖缝 (epicranial suture);其主干旧称头冠缝(coronal suture),一般较长,有的则较短甚至消失;有颅中沟的昆 虫中蜕裂线的主干常与颅中沟混淆,但在这种情况下,颅中沟总是伸过蜕裂线的分叉点。侧臂旧称额缝 (frontal suture),其位置变化较大,有的在触角内侧或外侧,有的终止于复眼的边缘或直达唇基。沿蜕裂线 外面无沟,里面无脊,仅外表皮不发达,在幼虫或若虫蜕皮时沿此线裂开。蜕裂线在若虫或幼虫阶段很易 观察,在不全变态类昆虫的成虫中部分或全部保留,全变类昆虫成虫期均无蜕裂线。 2.颅中沟(midcranial sulcus) 是有些昆虫 (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主干内陷而成的沟,其颜色较 蜕裂线深
3.额唇基沟( rontoclypeal sulcus)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故又称口上沟 (epistomal sulcus) 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有时呈“^"形或中断甚至消失:在沟的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的内骨骼——幕骨前臂, 外表的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不管额唇基沟形状如何变化,其两端仍不离开前幕骨陷。因此,可据前幕骨 陷的位置确定额唇基沟的位置。 4.额颊沟( frontogenal sulcus)是一条从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为额与颊的界线,曾有眼下 缝或角下缝之称。此沟常见于直翅目和革翅目昆虫中。 5.围眼沟 ocular sulcus)是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而形成的沟,里面有一环形的起支持与保护复眼的宽脊 6.颊下沟( subgenal sulcus)是有些昆虫具有的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斜横沟,其在上颚前、 后关节间的部分称口侧沟( pleurostomal sulcus),其余的部分叫口后沟( hypostomal sulcus),但口侧沟与口 后沟很少同时存在:鳞翅目幼虫的口后沟特别发达(如图) 7.后头沟( occipital sulcus)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二条拱形沟,其两端伸达上颚的后关节处。 8.次后头沟( postoccipital sulcus)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一条拱形沟,其两端的头壁内陷成一对幕骨后臂, 其外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内面具很宽的脊,供来自颈、胸部的肌肉着生 在上述的线与沟中以蜕裂线、额唇基沟、额颊沟、颊下沟及次后头沟最为重要,只要把这5条基本的线与 沟确定,头部的分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头壳的分区 头壳表面的沟与线把昆虫的头壳分成了若干区:各区的形状与位置随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但相对位置基本 壳的背面称头顶或称颅顶( vertex),是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的区域 头壳的前面主要是额唇基区( rontodypeal area),包括额rons或ron与唇基( clypeus)。额是蜕裂线侧臂 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单眼着生在该区:围角片( antennal sclerite),即围角沟与触角 窝之间的部分,常包括在此区中。唇基是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其中常有一横沟把该区分为两部分,与额 相接的部分为后唇基( postclypeus),与上唇相接的部分为前唇基( anteclypeus) 头壳的侧面包括围眼片( ocular siderite)、颊gena)及颊下区( subgenal area)。围眼片指围眼沟与复眼之间 的环形骨片。颊是头顶之下、颊下沟之上、额颊沟与后头沟之间的区域,通常头顶与颊无明显的界线。颊 下区为颊下沟下方的狭片,其在上颚前后关节之间的部分称口侧区( pleurostoma),上颚之后的部分称口后 区( hypostoma)。在膜翅目等类群昆虫中,口后区常扩展为口后片 hypostomal sclerite),有时两片相向延 伸在头孔下相愈合为口后桥( hypostomal bridge) 头壳的后面是后头区( occipital area)和次后头区( postoccipital area),二者又合称头后区。后头区是后头沟 与次后头沟之间的拱形区域,其中颊后的区域又常称后颊( postgena),后颊以上的部分称后头( caput),两 部分之间无分界线或沟。次后头区是次后头沟之后的拱形区域,其后缘与颈膜相连 三、头部的内骨骼
3.额唇基沟(frontoclypeal sulcus) 位于口器上方,为额与唇基的分界线,故又称口上沟 (epistomal sulcus), 常为一条较深的横沟,有时呈“^”形或中断甚至消失;在沟的两端,头壳内陷成臂状的内骨骼——幕骨前臂, 外表的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不管额唇基沟形状如何变化,其两端仍不离开前幕骨陷。因此,可据前幕骨 陷的位置确定额唇基沟的位置。 4.额颊沟(frontogenal sulcus) 是一条从复眼或触角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为额与颊的界线,曾有眼下 缝或角下缝之称。此沟常见于直翅目和革翅目昆虫中。 5.围眼沟(ocular sulcus) 是围绕复眼的体壁内折而形成的沟,里面有一环形的起支持与保护复眼的宽脊 ——眼膈。 6.颊下沟(subgenal sulcus) 是有些昆虫具有的由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之间的一条斜横沟,其在上颚前、 后关节间的部分称口侧沟 (pleurostomal sulcus),其余的部分叫口后沟(hypstomal sulcus),但口侧沟与口 后沟很少同时存在;鳞翅目幼虫的口后沟特别发达(如图)。 7.后头沟(occipital sulcus) 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二条拱形沟,其两端伸达上颚的后关节处。 8.次后头沟(postoccipital sulcus) 是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一条拱形沟,其两端的头壁内陷成一对幕骨后臂, 其外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内面具很宽的脊,供来自颈、胸部的肌肉着生。 在上述的线与沟中以蜕裂线、额唇基沟、额颊沟、颊下沟及次后头沟最为重要,只要把这 5 条基本的线与 沟确定,头部的分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头壳的分区 头壳表面的沟与线把昆虫的头壳分成了若干区;各区的形状与位置随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但相对位置基本 不变。 壳的背面称头顶或称颅顶 (vertex),是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的区域。 头壳的前面主要是额唇基区 (frontoclypeal area),包括额(frons 或 front)与唇基(clypeus)。额是蜕裂线侧臂 之下、额唇基沟之上、额颊沟之间的区域,单眼着生在该区;围角片(antennal sclerite),即围角沟与触角 窝之间的部分,常包括在此区中。唇基是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其中常有一横沟把该区分为两部分,与额 相接的部分为后唇基(postclypeus),与上唇相接的部分为前唇基(anteclypeus)。 头壳的侧面包括围眼片 (ocular sclerite)、颊(gena)及颊下区(subgenal area)。围眼片指围眼沟与复眼之间 的环形骨片。颊是头顶之下、颊下沟之上、额颊沟与后头沟之间的区域,通常头顶与颊无明显的界线。颊 下区为颊下沟下方的狭片,其在上颚前后关节之间的部分称口侧区(pleurostoma),上颚之后的部分称口后 区(hypostoma)。在膜翅目等类群昆虫中,口后区常扩展为口后片(hypostomal sclerite),有时两片相向延 伸在头孔下相愈合为口后桥(hypostomal bridge)。 头壳的后面是后头区 (occipital area)和次后头区(postocoipital area),二者又合称头后区。后头区是后头沟 与次后头沟之间的拱形区域,其中颊后的区域又常称后颊(postgena),后颊以上的部分称后头(occiput),两 部分之间无分界线或沟。次后头区是次后头沟之后的拱形区域,其后缘与颈膜相连。 三、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坚硬不仅是由于各节间紧密愈合和有多条次生沟的内脊的支撑,而且还在于头壳内有着特殊的 内骨骼。不过,这种内骨骼是昆虫体壁内陷而成,同脊椎动物的骨骼截然不同。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 骨( tentorium)(附图),主要由一对幕骨前臂( anterior tentorial arms)与一对幕骨后臂( posterior tentorial arms)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联成幕骨桥( tentorial bridge),再与幕骨前臂相联;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各 具一个突起,斜上伸至触角附近的头壁上,这对突起称幕骨背臂( dorsal tentorial arms)。幕骨不仅能增强 头壳的坚固程度,同时为口器与前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此外,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 过的支架桥。不过在有些种类,特别是寄生性和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幕骨部分退化或消失。 头部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头部着生有昆虫的主要感官,如触角、复眼、单眼。在口器各组成部分上也有感觉器 除原尾目昆虫外,昆虫纲所有的种类均有触角( antenna,复数 antennae)。这一对分节附肢一般着生于额 区,它基部包被于膜质的触角窝( antennal socket内,围角片上的支角突( antennifer)是触角活动的关节 (-)触角的基本构造昆虫的触角由3节构成 1.柄节( scape)是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2.梗节( pedice)是触角的第2节,较小,除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均有江氏器 Johnstons organ)。 3.鞭节( agellum)是触角的端节,常分成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 (二)触角的类型mms(1938)曾根据昆虫触角各节的肌肉将触角分为两大类,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的触角 各节形状相似,除端节外各节均具肌肉:而缨尾目及有翅亚纲昆虫的触角除基部两节具有肌肉外,鞭节无 论多长及有多少亚节均不具肌肉 本书中,根据触角的形状、长度、结构等将触角分为12个基本类型。 1.刚毛状( setaceous)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蜓、蝉、叶蝉等的触角)。 2.线状( filiform)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 相似,向端部渐细。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螽斯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 可长达身体的数倍。 念珠状( moniliform)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棒状( clavate)棒状触角又叫球杄状触角,结枃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蝶类和蚁蛉 类的触角属于此类。 5.锤状( capitate)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昆虫头部的坚硬不仅是由于各节间紧密愈合和有多条次生沟的内脊的支撑,而且还在于头壳内有着特殊的 内骨骼。不过,这种内骨骼是昆虫体壁内陷而成,同脊椎动物的骨骼截然不同。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幕 骨 (tentorium)(附图),主要由一对幕骨前臂(anterior tentorial arms)与一对幕骨后臂(posterior tentorial arms)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联成幕骨桥(tentorial bridge),再与幕骨前臂相联;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各 具一个突起,斜上伸至触角附近的头壁上,这对突起称幕骨背臂(dorsal tentorial arms)。幕骨不仅能增强 头壳的坚固程度,同时为口器与前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此外,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 过的支架桥。不过在有些种类,特别是寄生性和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幕骨部分退化或消失。 头部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头部着生有昆虫的主要感官,如触角、复眼、单眼。在口器各组成部分上也有感觉器。 触角 除原尾目昆虫外,昆虫纲所有的种类均有触角(antenna,复数 antennae)。这一对分节附肢一般着生于额 区,它基部包被于膜质的触角窝(antennal socket)内,围角片上的支角突(antennifer)是触角活动的关节。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触角由 3 节构成。 1. 柄节 (scape) 是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 2. 梗节 (pedicel) 是触角的第 2 节,较小,除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均有江氏器 (Johnston's organ)。 3. 鞭节 (flagellum) 是触角的端节,常分成若干亚节,此节在不同昆虫中变化很大。 (二)触角的类型 Imms (1938)曾根据昆虫触角各节的肌肉将触角分为两大类,弹尾目和双尾目昆虫的触角 各节形状相似,除端节外各节均具肌肉;而缨尾目及有翅亚纲昆虫的触角除基部两节具有肌肉外,鞭节无 论多长及有多少亚节均不具肌肉。 本书中,根据触角的形状、长度、结构等将触角分为 12 个基本类型。 1. 刚毛状 (setaceous) 触角短,基节与梗节较粗大,其余各节细似刚毛,如蜻蜓、蝉、叶蝉等的触角)。 2. 线状 (filiform) 线状触角又叫丝状触角,细长,呈圆筒形,除基节、梗节较粗外,其余各节大小、形状 相似,向端部渐细。线状触角是昆虫触角最常见的类型。螽斯类、天牛类的触角属典型的线状,有时触角 可长达身体的数倍。 3. 念珠状 (moniliform) 基节较长,梗节小,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近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 如白蚁、褐蛉等的触角。 4. 棒状 (clavate) 棒状触角又叫球杆状触角,结构与线状触角相似,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蝶类和蚁蛉 类的触角属于此类。 5. 锤状 (capitate) 似棒状,但触角较短,鞭节端部突然膨大,形似锤状。如郭公虫等一些甲虫的触角
6.锯齿状( serrate)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部分叩甲、芫菁雄虫等的触角 7.栉齿状φ pectinate)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 plumose)又叫双栉状( bipectinate),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 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 9.肘状( geniculate)又叫膝状或曲肱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 肘状弯曲。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 10.环毛状 whorled)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部分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具芒状( aristate)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 (图6-5K)。 12.鳃状( amellate)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如金龟甲之触角。 除上述类型的触角外尚有剑状、锥状、耳状以及很多不规则形状的触角。还有一些中间类型的触角。同种 昆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型,在描述昆虫时应予注意 (三)触角的功能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其表面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感觉器,在昆虫的 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及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雄性昆虫的触角较雌性昆虫的触角发 达,能准确地接收雌性昆虫在较远处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 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 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复眼 复眼( compound eye-s或eyes)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 物体。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 ommatidium,复数 ommatidia) 组成。但有些类群的复眼比较复杂,突眼蝇的复眼位于头侧突出的眼柄端(图A),鞘翅目豉甲科(图B)和眼 天牛属 Bacchisa及蜉蝣目二翅蜉属 Cloeon(图C)的种类的复眼一分为二,一些虻类与毛蚊类的复眼背面 与下面的小眼大小明显不同(图D)其他特殊情况也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一种蚂蚁 Ponera punctatissima的工蚁每个复眼只有1个小眼组成,而 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12000~17000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在10000~2800个或更多 但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大体在300-5000个之间。社会性昆虫各型间每个复眼的小眼数存在着差异,如 蚁类中,一般工蚁的小眼为100-600个,雌蚁的小眼数为200~800个,而雄蚁的则为400-1200个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的全部,蜻蜓目的种类复眼亦很大 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 雌性的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 holoptic type)(E: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 ( dichoptic type)(图F)。大部分昆虫的视觉范围比人眼的视觉范围广,如螳螂复眼的水平视觉范围为240°, 垂直视觉范围为360°,突眼蝇与头蝇的视觉范围在昆虫中更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达到或接近360°
6. 锯齿状 (serrate) 鞭节各亚节的端部呈锯齿状向一边突出。如部分叩甲、芫菁雄虫等的触角。 7. 栉齿状 (pectinate) 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状如梳栉。如部分叩甲及豆象雄虫的触角。 8. 羽状 (plumose) 又叫双栉状 (bipectinate),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呈细枝状,枝上还可能有细毛,触角 状如鸟类的羽毛或形似篦子。如很多蛾类雄虫的触角。 9. 肘状 (geniculate) 又叫膝状或曲肱状,其柄节较长,梗节小,鞭节各亚节形状及大小近似,在梗节处呈 肘状弯曲。如蚁类、蜜蜂类、象甲类昆虫的触角。 10. 环毛状 (whorled) 除柄节与梗节外,鞭节部分亚节具一圈细毛。如雄性蚊类与摇蚊的触角。 11. 具芒状 (aristate) 鞭节不分亚节,较柄节和梗节粗大,其上有一刚毛状或芒状触角芒。为蝇类所特有 (图 6-5K)。 12. 鳃状 (lamellate) 鞭节端部几节扩展成片,形似鱼鳃。如金龟甲之触角。 除上述类型的触角外尚有剑状、锥状、耳状以及很多不规则形状的触角。还有一些中间类型的触角。同种 昆虫雌雄两性的触角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型,在描述昆虫时应予注意。 (三)触角的功能 昆虫的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与听觉,其表面具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感觉器,在昆虫的 种间和种内化学通讯、声音通讯及触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雄性昆虫的触角较雌性昆虫的触角发 达,能准确地接收雌性昆虫在较远处释放的性信息素。此外,昆虫的触角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芫菁在交 配时雄虫的触角能起携助拥抱雌虫的作用,魔蚊的幼虫利用触角可以捕获猎物,仰泳蝽在游泳时触角能平 衡身体,水龟虫潜水时可以用触角帮助呼吸。 复眼 复眼(compound eye-s 或 eyes)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 物体。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原尾目等低等昆虫、穴居及寄生性昆虫的复眼退化或消失。 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 (ommatidium,复数 ommatidia) 组成。但有些类群的复眼比较复杂,突眼蝇的复眼位于头侧突出的眼柄端(图 A),鞘翅目豉甲科(图 B)和眼 天牛属 Bacchisa 及蜉蝣目二翅蜉属 Cloeon(图 C)的种类的复眼一分为二,一些虻类与毛蚊类的复眼背面 与下面的小眼大小明显不同(图 D) 其他特殊情况也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一种蚂蚁 Ponera punctatissima 的工蚁每个复眼只有 1 个小眼组成,而 鳞翅目昆虫一个复眼常有 12000~17000 个小眼,蜻蜓目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在 10000~28000 个或更多, 但昆虫一个复眼的小眼数大体在 300~5000 个之间。社会性昆虫各型间每个复眼的小眼数存在着差异,如 蚁类中,一般工蚁的小眼为 100~600 个,雌蚁的小眼数为 200~800 个,而雄蚁的则为 400~1200 个。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如头蝇科昆虫复眼几乎占据头表的全部,蜻蜓目的种类复眼亦很大, 而在缨翅目昆虫和一些同翅目昆虫中复眼要小得多。在双翅目与膜翅目昆虫中,雄虫复眼常显著大于同种 雌性的复眼,甚至雄虫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 (holoptic type) (E);而雌虫复眼则相离,称离眼式 (dichoptic type) (图 F)。大部分昆虫的视觉范围比人眼的视觉范围广,如螳螂复眼的水平视觉范围为 240°, 垂直视觉范围为 360°,突眼蝇与头蝇的视觉范围在昆虫中更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可达到或接近 360°
单眼 昆虫的单眼( ocellus,复数 ocelli)包括背单眼( dorsal ocel和侧单眼( ateral ocel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 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3个(图A或2个(图B),极 少为1个(图C)。若为3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的 特征。 2.侧单眼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1~7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图 D),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较大用途 口器 口器( mouthparts)又叫取食器( eeding apparatus),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 器。大体上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吸收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 的昆虫口器为嚼吸式:其中吸食表面液体的昆虫口器为舐吸式或虹吸式,而吸食寄主内部液体的昆虫口器 为刺吸式、锉吸式或捕吸式。在这些类型的口器中以咀嚼式口器最为原始,基它类型的口器均由咀嚼式口 器演变而成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或 biting mouthparts或 mandibulate mouthparts)由上唇、上颚、下颚 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无翅亚纲、禎翅目、直翅类、 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都属于咀嚼式。其中以直翅 类的口器最为典型,此处以东亚飞蝗的口器为代表作一简介。 1.上唇( abram或 upper lip)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在上颚前面的一个双层薄片,外壁骨化,表面具一些次 生的沟(图A)。其内壁膜质,具密毛与感觉器,称为内唇( epipharynx),旧日称上咽头。上唇是口前腔的前壁, 可以前后活动并稍作左右活动。 2.上颚( mandibles,单数 mandible)是一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其前端有切齿叶( incisor lobe) 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后部有臼齿叶 molar lobe)以磨碎食物。上额具有强大的收肌与较小的展肌,两束肌 肉的收缩使上颚能左右活动,两个上颚一般不完全对称(图,C)。 3.下颚( maxillae,单数 maxilla)是一对位于上额之后下唇之前协助取食的构造(图D,E),能相向或相 背及前后活动。它可分为5部分 ①轴节( cardo)是基部支接在头壳侧下方的三角形骨片。 ②茎节( (stipes)为轴节端部的长方形骨片,以膜与轴节相连,可稍折动 ②外颚叶( galea)为连接在茎节端部的一个匙状、较软的构造,起握持食物之用。 ④内颚叶( acini,复数 laciniae)为连接在茎节端部、外颚叶内侧、较骨化、端部有齿的叶,具协助上 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的作用
单眼 昆虫的单眼(ocellus,复数 ocelli)包括背单眼(dorsal ocelli)和侧单眼(lateral ocelli)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 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1.背单眼 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着生于额之上部,常为 3 个(图 A 或 2 个(图 B),极 少为 1 个(图 C)。若为 3 个常呈倒三角形排列。背单眼的有无、数目及位置等是有些类群分科或分亚科的 特征。 2.侧单眼 仅为全变态类幼虫所具有,位于头部两侧,常 1~7 对不等,单行或双行,弧形或线形排列(图 D),其数目与排列方式对幼虫的分类与区别有较大用途。 口器 口器 (mouthparts)又叫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 器。大体上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吸收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 的昆虫口器为嚼吸式;其中吸食表面液体的昆虫口器为舐吸式或虹吸式,而吸食寄主内部液体的昆虫口器 为刺吸式、锉吸式或捕吸式。在这些类型的口器中以咀嚼式口器最为原始,基它类型的口器均由咀嚼式口 器演变而成。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 或 biting mouthparts 或 mandibulate mouthparts)由上唇、上颚、下颚、 下唇与舌 5 部分组成。主要特点是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以嚼碎固体食物。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类、 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部分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都属于咀嚼式。其中以直翅 类的口器最为典型,此处以东亚飞蝗的口器为代表作一简介。 1.上唇(labrum 或 upper lip) 是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在上颚前面的一个双层薄片,外壁骨化,表面具一些次 生的沟 (图 A)。其内壁膜质,具密毛与感觉器,称为内唇(epipharynx),旧称上咽头。上唇是口前腔的前壁, 可以前后活动并稍作左右活动。 2.上颚(mandibles,单数 mandible) 是一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其前端有切齿叶 (incisor lobe) 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后部有臼齿叶(molar lobe) 以磨碎食物。上额具有强大的收肌与较小的展肌,两束肌 肉的收缩使上颚能左右活动,两个上颚一般不完全对称 (图,C)。 3.下颚(maxillae,单数 maxilla) 是一对位于上额之后下唇之前协助取食的构造 (图 D,E),能相向或相 背及前后活动。它可分为 5 部分。 ① 轴节 (cardo) 是基部支接在头壳侧下方的三角形骨片。 ② 茎节 (stipes) 为轴节端部的长方形骨片,以膜与轴节相连,可稍折动。 ② 外颚叶 (galea) 为连接在茎节端部的一个匙状、较软的构造,起握持食物之用。 ④ 内颚叶 (lacinia,复数 laciniae) 为连接在茎节端部、外颚叶内侧、较骨化、端部有齿的叶,具协助上 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