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通论》电子教案 绪论 ntroduction 昆虫纲 insecta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的 范围甚广,刘安、董仲舒的“五虫说"和《大戴礼,易本命》中“虫”为所有动物的总称。1890年,方旭在《虫 荟》一书中把“羽、毛、昆、鳞、介”5类动物中的219种小动物归为"昆虫”类,“昆虫”一词才具有近代概 西方语言中,“昆虫" entoma和 insect,前者源于希腊语,后者源于拉丁语)最早包括的范围也很广。1602 , U. Aldrovand所写的《昆虫类动物》 De animalibus insectis)中“昆虫”包括了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棘皮动物等:1758年,林奈( Car von linne或 Carolus linnaeus)在其巨著《自然系统》 (Systema naturae) 第10版中所命名的昆虫纲 Insecta里尚包括有蛛形纲,唇足纲等节肢动物。1825年, PALatreille设立 六足纲 Hexapoda,才将"昆虫"规范为体分头,胸,腹的六足节肢动物 科学意义上的昆虫是成虫期具有下列特征的一类节肢动物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另外还需要指 出的是并非所有在特定时期内具有3对足的动物都是昆虫,如一些蛛形纲、重足纲和寡足纲的初龄幼虫就 具有3对足 昆虫的多样性( biodiversity) 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生物多样 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总体而言,昆虫纲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历史长:人类的出现仅有100多万年,而有翅昆虫的历史至少有35亿年:无翅亚纲的昆虫可能有4 亿年或更长的历史
《昆虫学通论》电子教案 绪论 Introduction 昆虫纲 Insecta 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的 范围甚广,刘安、董仲舒的“五虫说”和《大戴礼,易本命》中“虫”为所有动物的总称。 1890 年,方旭在《虫 荟》一书中把“羽、毛、昆、鳞、介” 5 类动物中的 219 种小动物归为“昆虫”类,“昆虫”一词才具有近代概 念。 西方语言中, "昆虫"(entoma 和 insect,前者源于希腊语,后者源于拉丁语) 最早包括的范围也很广。1602 年, U.Aldrovandi 所写的《昆虫类动物》(De animalibus insectis) 中 "昆虫" 包括了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棘皮动物等;1758 年,林奈(Car von Linne 或 Carolus Linnaeus) 在其巨著《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 第 10 版中所命名的昆虫纲 Insecta 里尚包括有蛛形纲, 唇足纲等节肢动物。1825 年, P.A.Latreille 设立 六足纲 Hexapoda ,才将 " 昆虫 " 规范为体分头,胸, 腹的六足节肢动物。 科学意义上的昆虫是成虫期具有下列特征的一类节肢动物。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1.体躯由若干环节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 3 个体段。 2.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成虫阶段具有 3 对足,一般还有 2 对翅。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括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走用的附肢。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另外还需要指 出的是并非所有在特定时期内具有 3 对足的动物都是昆虫,如一些蛛形纲、重足纲和寡足纲的初龄幼虫就 具有 3 对足。 昆虫的多样性 (biodiversity) 是一定空间内生物的变异性,通常包括遗传,物种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生物多样。 一、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总体而言,昆虫纲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历史长: 人类的出现仅有 100 多万年,而有翅昆虫的历史至少有 3.5 亿年;无翅亚纲的昆虫可能有 4 亿年或更长的历史
2.种类多: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群,以前认为只有300~400万种,近年的研究表明,地 球上的昆虫可能达1000万种,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己经被命名的昆虫在100万种左右, 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2/3(图1-4)。仅鞘翅目就已知35万种,而象甲科竟多达6万余种。估计中国有 昆虫60~100万种,而目前仅记载7万种左右 3.数量大:同种昆虫的个体数量有时可能很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林昆虫更是如此。如我国历史上成灾 的东亚飞蝗迁飞时可遮天蔽日,旬日不息。非洲的沙漠蝗? Schistocerca? gregara?(Fisk?m)?最大蝗群可达 500~1200hm2,遍及65个国家和地区,个体有7-20亿个之多;一棵树上可以有蚜虫10万头 个蚂蚁种群可达50万个个体,1?m2的土壤中可能有弹尾目昆虫10万头。 4.分布广:没有任何一纲的其他生物像昆虫这样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从高山到海底,它们几乎分布 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有些昆虫甚至能分布于盐池、原油等特殊环境里 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体躯庞大的恐龙及鼎盛一时的三叶虫等灭绝了,而昆虫家族却一直保持着繁荣, 其繁盛的原因主要有6个方面。 1.有翅能飞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一类,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具翅的一个类群:飞翔能力的获得 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扩散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繁殖力强昆虫具有惊人的生殖能力。大多数昆虫产卵量在数百粒范围内,具有社会性与孤雌生殖特性 的昆虫生殖力更强:如果需要,1只蜜蜂蜂后一生可产卵百万粒:有人曾估算1头孤雌生殖的蚜虫若后 代全部成活并继续繁殖的话,半年后蚜虫总数可达6亿亿个左右。强大的生殖潜能是种群繁盛的基础 3.体小势优大部分昆虫的体较小,不仅少量的食物即能满足其生长与繁殖的营养需求,而且使其在生存 空间、灵活度、避敌、减少损伤、顺风迁飞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4.取食器官多样化不同类群的昆虫具有不同类型的口器,一方面避免了对食物的竞争,同时部分程度地 改善了昆虫与取食对象的关系。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绝大部分昆虫为全变态,其中大部分种类的幼期与成虫期个体在生境及食性上 差别很大,这样就避免了同种或同类昆虫在空间与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 6.适应力强:从昆虫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延续历史之长等特点我们可以推知其适应能力之强, 无论对温度、饥饿、干旱、药剂等昆虫均有很强的适应力:并且昆虫生活周期较短,比较容易把对种群有 益的突变保存下来。对于周期性或长期的不良环境条件,昆虫还可以休眠或滞育,有些种类可以土壤中滞 育几年、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以保持其种群的延续 三、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迫在 眉睫的一项全球性战略任务。据威尔逊?(1988)?报道目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前自然灭绝速度快 1000~10000倍,不少人预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21世纪中期,地球上将有14只的物种陷入 灭绝之境(大乌鸦,1988)
2.种类多: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群,以前认为只有 300~400 万种,近年的研究表明,地 球上的昆虫可能达 1000 万种,约占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一半。目前已经被命名的昆虫在 100 万种左右, 占动物界已知种类的 2/3(图 1-4) 。仅鞘翅目就已知 35 万种,而象甲科竟多达 6 万余种。估计中国有 昆虫 60~100 万种,而目前仅记载 7 万种左右。 3.数量大: 同种昆虫的个体数量有时可能很大。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林昆虫更是如此。如我国历史上成灾 的东亚飞蝗迁飞时可遮天蔽日,旬日不息。非洲的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Firsk?l)?最大蝗群可达 500~1200hm 2 ,遍及 65 个国家和地区,个体有 7~20 亿个之多;一棵树上可以有蚜虫 10 万头,一 个蚂蚁种群可达 50 万个个体, 1?m2 的土壤中可能有弹尾目昆虫 10 万头。 4.分布广: 没有任何一纲的其他生物像昆虫这样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从高山到海底,它们几乎分布 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有些昆虫甚至能分布于盐池、原油等特殊环境里。 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体躯庞大的恐龙及鼎盛一时的三叶虫等灭绝了,而昆虫家族却一直保持着繁荣, 其繁盛的原因主要有 6 个方面。 1.有翅能飞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一类,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具翅的一个类群;飞翔能力的获得 给昆虫在觅食、求偶、避敌、扩散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繁殖力强 昆虫具有惊人的生殖能力。大多数昆虫产卵量在数百粒范围内,具有社会性与孤雌生殖特性 的昆虫生殖力更强;如果需要, 1 只蜜蜂蜂后一生可产卵百万粒;有人曾估算 1 头孤雌生殖的蚜虫若后 代全部成活并继续繁殖的话,半年后蚜虫总数可达 6 亿亿个左右。强大的生殖潜能是种群繁盛的基础。 3.体小势优 大部分昆虫的体较小,不仅少量的食物即能满足其生长与繁殖的营养需求,而且使其在生存 空间、灵活度、避敌、减少损伤、顺风迁飞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 4.取食器官多样化 不同类群的昆虫具有不同类型的口器,一方面避免了对食物的竞争,同时部分程度地 改善了昆虫与取食对象的关系。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 绝大部分昆虫为全变态,其中大部分种类的幼期与成虫期个体在生境及食性上 差别很大,这样就避免了同种或同类昆虫在空间与食物等方面的需求矛盾。 6.适应力强: 从昆虫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延续历史之长等特点我们可以推知其适应能力之强, 无论对温度、饥饿、干旱、药剂等昆虫均有很强的适应力;并且昆虫生活周期较短,比较容易把对种群有 益的突变保存下来。对于周期性或长期的不良环境条件,昆虫还可以休眠或滞育,有些种类可以土壤中滞 育几年、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以保持其种群的延续。 三、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资源能持续利用,是当今社会迫在 眉睫的一项全球性战略任务。据威尔逊 ?(1988)?报道目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以前自然灭绝速度快 1000~10000 倍,不少人预测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到 21 世纪中期,地球上将有 1/4 只的物种陷入 灭绝之境(大乌鸦,1988)
无论从昆虫种类的数量还是个体数量及生物量而言,昆虫在生物区系,特别是在动物区系中都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对于物种数占生物多样性近一半的昆虫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不可忽视。莫理斯?(1991)?曾断言 人类当今对昆虫的依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这绝非夸张之辞 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按照新近的分类系统,动物界 Animalia可以分为33个门,昆虫纲属于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大多 数学者认为原始的节肢动物是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演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原始节肢动物逐渐 形成两大分支,即具铗亚门 Chelicerata与具颚亚门 Mandibulata。前者包括三叶虫纲、蛛形纲,后者包 括甲壳纲、唇足纲、寡足纲、重足纲、结合纲及昆虫纲 1.三叶虫纲 Trilobita三叶虫是一类灭绝了的最原始的海栖节肢动物,曾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盛极一时:其 体扁平,背面的两条纵沟把身体分为三部分,故名三叶虫。目前,已知化石三叶虫约4000余种 2.蛛形纲 Arachnida无触角,以书鳃,书肺或气管呼吸。此纲包括3个亚纲:蛛形亚纲 Arachnida, 肢口亚纲 Merostomata及海蛛亚纲 Pycnogonida,蜘蛛,蜱,螨,蝎,鲎等均属于此绯 3.甲壳纲 Crustacea多水生,触角2对,以鳃呼吸:如虾,蟹等。它们是节肢动物门中特殊的一类。 4.重足纲 Diplopoda体节除前方3-4节及后方1-2节外,每一可见背板下由2节合并而成,所以大 部分体节有2对行动足。马陆(图1-3F是本纲的典型代表。 5.寡足纲 Pauropoda体躯11或12节,部分体节背面愈合,第3-9节各有1对足(图1-3G) 其初龄幼虫具3对足。 6.唇足纲 Chilopoda:胴部每一体节具1对足,其中,第1对足特化成毒爪,生殖孔位于体末第2节 上:蜈蚣、蚰蜒属于此纲 7.结合纲 Symphyla:状若蜈蚣,但第一对足不特化成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前端第4节上。此纲动物 每一体节上常具1对刺突和1对能翻缩的泡,与昆虫纲的双尾目昆虫甚似。因此有人认为结合纲与昆虫 纲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节肢动物的起源,演化及分类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有的学者把肢口亚纲作为独立 的纲,有的学者把重足纲,寡足纲,唇足纲及结合纲均作为多足纲 Myriapoda的亚纲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在智人出现之前,昆虫与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已经建立了悠久的生存关系。人类的出现,特别是种植业 养殖业的发展给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在改造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与昆虫间形成了非常复杂 而密切的关系。根据人类的经济观与健康观,可把昆虫对人类的影响分为益、害两大方面 昆虫的有害方面 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害虫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 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
无论从昆虫种类的数量还是个体数量及生物量而言,昆虫在生物区系,特别是在动物区系中都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对于物种数占生物多样性近一半的昆虫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不可忽视。莫理斯 ?(1991)?曾断言: “人类当今对昆虫的依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这绝非夸张之辞。 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按照新近的分类系统,动物界 Animalia 可以分为 33 个门,昆虫纲属于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大多 数学者认为原始的节肢动物是从类似环节动物的蠕虫演化而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原始节肢动物逐渐 形成两大分支,即具铗亚门 Chelicerata 与具颚亚门 Mandibulata 。前者包括三叶虫纲、蛛形纲,后者包 括甲壳纲、唇足纲、寡足纲、重足纲、结合纲及昆虫纲。 1.三叶虫纲 Trilobita 三叶虫是一类灭绝了的最原始的海栖节肢动物,曾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盛极一时;其 体扁平,背面的两条纵沟把身体分为三部分,故名三叶虫。目前,已知化石三叶虫约 4000 余种。 2.蛛形纲 Arachnida 无触角,以书鳃, 书肺或气管呼吸。此纲包括 3 个亚纲:蛛形亚纲 Arachnoida , 肢口亚纲 Merostomata 及海蛛亚纲 Pycnogonida ,蜘蛛,蜱,螨,蝎, 鲎等均属于此纲。 3.甲壳纲 Crustacea 多水生,触角 2 对,以鳃呼吸;如虾, 蟹等。它们是节肢动物门中特殊的一类。 4.重足纲 Diplopoda 体节除前方 3~4 节及后方 1~2 节外,每一可见背板下由 2 节合并而成,所以大 部分体节有 2 对行动足。马陆 ( 图 1-3 F) 是本纲的典型代表。 5.寡足纲 Pauropoda 体躯 11 或 12 节,部分体节背面愈合,第 3~9 节各有 1 对足 ( 图 1-3 G) ; 其初龄幼虫具 3 对足。 6.唇足纲 Chilopoda: 胴部每一体节具 1 对足,其中,第 1 对足特化成毒爪,生殖孔位于体末第 2 节 上;蜈蚣、蚰蜒属于此纲。 7.结合纲 Symphyla: 状若蜈蚣,但第一对足不特化成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前端第 4 节上。此纲动物 每一体节上常具 1 对刺突和 1 对能翻缩的泡,与昆虫纲的双尾目昆虫甚似。 因此有人认为结合纲与昆虫 纲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节肢动物的起源,演化及分类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如有的学者把肢口亚纲作为独立 的纲,有的学者把重足纲,寡足纲 , 唇足纲及结合纲均作为多足纲 Myriapoda 的亚纲等。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在智人出现之前,昆虫与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已经建立了悠久的生存关系。人类的出现,特别是种植业、 养殖业的发展给其他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在改造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与昆虫间形成了非常复杂 而密切的关系。 根据人类的经济观与健康观,可把昆虫对人类的影响分为益、害两大方面。 昆虫的有害方面 在人类生活中,衣、食、住、行及健康等方面都会受到昆虫的侵害;害虫通过危害经济动、植物和传播疾 病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
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 可以说没有一种栽培植物不被害虫侵袭,甚至在其产品的贮运及加工过程中也会蒙受损害 农作物害虫 农作物由于受害虫的危害常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造成严重的灾害。尤其是在古代,虫灾时有发 生。从公元前707年到1949年的两千多年中仅中国的蝗灾就有800多次,平均每3~5年就有一次大 的蝗灾。《旧唐书?五行志》中载:(唐贞元元年,即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 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通志》云: “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汝宁蝗蝻生,人相食。洛阳蝗,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 夫妇相食,死亡载道。类似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可谓史不绝书,触目惊心 今天,害虫仍然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大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道,全世界5种重要作物(稻, 麦,棉,玉米,甘蔗)每年因虫害的损失达2000亿美元。美国1974年虫害损失总额达450亿美元(罗 斯,1980)。1958年索马里共和国沙漠蝗暴发,其一天的损失相当于40万人一年的口粮 我国常见的农业害虫在1000种左右,每种主要作物己知害虫种类多在100~400种之间,每年因害虫造 的损失至少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5以上。1992年,仅棉铃虫就使全国棉花总产量减少30%以上,直 济损失达100亿元。 林业害虫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及木材也常遭受昆虫的危害。中国常见森林害虫约400种,以松毛虫、天 牛、小蠹等危害最烈。仅松毛虫全国每年发生面积达200-270万hm2,减少木材生长量270-380万 m3。天牛类的幼虫能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木材质量大为降低。小蠹、叶蜂、袋蛾等也常暴发成灾。 除农林植物外,果、蔬、药等经济作物无不受到昆虫的危害,一般损失15%~20%:有时还影响出口创汇。 昆虫不仅直接危害植株,而且还能传播植物病害:植物的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的传播均有以昆虫为媒 介的,其中有些病毒必须由昆虫传播。在已知近300种植物病毒中,仅蚜虫传播的就占一半以上。飞虱 叶蝉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都是重要的传病媒介。昆虫传病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由于其取食或产卵等所造 成的直接损失。 经济植物不仅在生长期间受害虫危害,而且其产品在贮藏、加工期间也会受到多种害虫的侵害,如粮食在 贮运过程中一般损失在5%~10%之间:建筑物、桥梁、枕木、船舶、家具等木材,常因白蚁之蛀而被毁 甚至电缆线、纸币等被害虫蛀毁者亦时有报道。 昆虫对动物的危害 除单细胞动物和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外,大多数动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昆虫的侵袭。这里主要述及昆虫 对经济动物及人类的危害。危害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危害
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 可以说没有一种栽培植物不被害虫侵袭,甚至在其产品的贮运及加工过程中也会蒙受损害。 农作物害虫 农作物由于受害虫的危害常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甚至造成严重的灾害。尤其是在古代,虫灾时有发 生。从公元前 707 年到 1949 年的两千多年中仅中国的蝗灾就有 800 多次,平均每 3~5 年就有一次大 的蝗灾。《旧唐书?五行志》中载:(唐贞元元年,即公元 785 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 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明崇祯十三年( 1640 年)《河南通志》云: “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汝宁蝗蝻生,人相食。洛阳蝗,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父子、兄弟、 夫妇相食,死亡载道”。类似的记载在中国古籍中可谓史不绝书,触目惊心。 今天,害虫仍然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大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报道,全世界 5 种重要作物(稻, 麦,棉,玉米, 甘蔗)每年因虫害的损失达 2000 亿美元。美国 1974 年虫害损失总额达 450 亿美元( 罗 斯,1980)。 1958 年索马里共和国沙漠蝗暴发,其一天的损失相当于 40 万人一年的口粮。 我国常见的农业害虫在 1000 种左右,每种主要作物已知害虫种类多在 100~400 种之间,每年因害虫造 成的损失至少占农作物总产值的 1/5 以上。 1992 年,仅棉铃虫就使全国棉花总产量减少 30% 以上,直 接经济损失达 100 亿元。 林业害虫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及木材也常遭受昆虫的危害。中国常见森林害虫约 400 种,以松毛虫、天 牛、小蠹等危害最烈。仅松毛虫全国每年发生面积达 200~270 万 hm2 ,减少木材生长量 270~380 万 m3 。天牛类的幼虫能造成林木大片死亡,木材质量大为降低。小蠹、叶蜂、袋蛾等也常暴发成灾。 除农林植物外,果、蔬、药等经济作物无不受到昆虫的危害,一般损失 15%~20% ;有时还影响出口创汇。 昆虫不仅直接危害植株,而且还能传播植物病害;植物的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的传播均有以昆虫为媒 介的,其中有些病毒必须由昆虫传播。在已知近 300 种植物病毒中,仅蚜虫传播的就占一半以上。飞虱、 叶蝉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都是重要的传病媒介。 昆虫传病所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由于其取食或产卵等所造 成的直接损失。 经济植物不仅在生长期间受害虫危害,而且其产品在贮藏、加工期间也会受到多种害虫的侵害,如粮食在 贮运过程中一般损失在 5%~10% 之间;建筑物、桥梁、枕木、船舶、家具等木材,常因白蚁之蛀而被毁; 甚至电缆线、纸币等被害虫蛀毁者亦时有报道。 昆虫对动物的危害 除单细胞动物和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外,大多数动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昆虫的侵袭。这里主要述及昆虫 对经济动物及人类的危害。危害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类。 直接危害
昆虫对人、畜的直接危害包括直接取食、螫刺和骚扰、恐吓等方面。一些肉食性昆虫可以通过捕食和寄生 两种方式直接取食其他动物(包括人)的组织或体液。以前,亚马孙河流域一带的行军蚁所到之处可以把 所遇到的其他大小动物吃得仅剩白骨:家畜,家禽和人的外寄生性昆虫可以大量吸取寄主的血液,如蚤, 虱,臭虫,锥猎蝽等昆虫反复侵害人,畜可致寄主慢性贫血:在巴西中部的一户人家每人每天被染锥猎蝽 Triatoma? Infestans(KUg)?所吸食的血液高达17毫升,对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年人而言经常如此失血的 后果是严重的 全世界每年因蜂、蚁刺螫而伤者达500万人次之多,因其他有毒昆虫而引起人、畜皮肤损伤者更多,如 1983年7~9月间仅河南省郑州、平顶山、鲁山之地由隐翅甲引起的皮肤病患就达5000多例:人畜误 食毒虫而中毒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蚊、蝇、虱、蚤等的叮、咬所造成的骚扰有时令人难忍,甚至发怒等 间接危害 昆虫对人、畜的间接危害主要是指由其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大约23是以昆虫为媒介的 蚊、蝇、蚋、蚤、虱、臭虫、锥猎蝽等昆虫是疾病的主要传播者 历史上,由昆虫传播的疾病给人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如蚊虫传播的疟疾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有人认为 蚊虫可能是古希腊、古罗马、古锡兰文明毁灭的罪魁祸首。由跳蚤传播的鼠疫,1237年在欧洲蔓延,共 夺去2500万人的生命:1655年流行的鼠疫又使10万伦敦人丧生:1918年,此病在我国东北各地 流行,死亡人数在50万以上 当今,由昆虫传播病疫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非洲,每年有1亿人患疟疾,80万人因此而丧生 由蚋传播的蟠尾线虫病每年要感染100万非洲人,其中70万人从此失明;由猎蝽传播的锥虫病每年新 感染80万人左右,南美有7%的人口处于此病的威胁之中,局部地区高达75%的人口难免此病的传染。 畜、禽等经济动物受昆虫寄生和传染病的危害更为常见 昆虫的有益方面 传粉昆虫 大约80%的植物属于虫媒植物,蜂类、蝇类、蝶类、蛾类、甲虫类等访花昆虫是虫媒植物授粉的必要媒 介,传粉昆虫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如有些研究表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棉花增产12%-15%、油菜增 产40%~60%、向日葵增产30%-50%、荞麦增产50%-60%、果树增产50%以上、瓜类增产 50%~60%、温室大棚的果蔬增产30%~70%等。显然,蜜蜂因授粉促进农作物増产的价值远比蜂产品的 价值为高 工业原料昆虫 不少虫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家蚕、柞蚕为丝绸工业的主体,紫胶、虫蜡、五倍子、萤光素酶、几丁质 等昆虫产品是医学、机电、纺织、石油、化工、航天、食品等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还是出口商品, 每年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如仅中国丝绸就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出口创汇突破30亿 美元,是目前我国单项出口商品中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商品
昆虫对人、畜的直接危害包括直接取食、螫刺和骚扰、恐吓等方面。一些肉食性昆虫可以通过捕食和寄生 两种方式直接取食其他动物(包括人)的组织或体液。以前,亚马孙河流域一带的行军蚁所到之处可以把 所遇到的其他大小动物吃得仅剩白骨;家畜,家禽和人的外寄生性昆虫可以大量吸取寄主的血液,如蚤, 虱,臭虫,锥猎蝽等昆虫反复侵害人 ,畜可致寄主慢性贫血;在巴西中部的一户人家每人每天被染锥猎蝽 Triatoma?infestans(Klug)?所吸食的血液高达 17 毫升,对儿童和营养不良的成年人而言经常如此失血的 后果是严重的。 全世界每年因蜂、蚁刺螫而伤者达 500 万人次之多,因其他有毒昆虫而引起人、畜皮肤损伤者更多,如 1983 年 7~9 月间仅河南省郑州、平顶山、鲁山之地由隐翅甲引起的皮肤病患就达 5000 多例;人畜误 食毒虫而中毒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蚊、蝇、虱、蚤等的叮、咬所造成的骚扰有时令人难忍,甚至发怒等。 间接危害 昆虫对人、畜的间接危害主要是指由其传播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人类的传染病大约 2/3 是以昆虫为媒介的, 蚊、蝇、蚋、蚤、虱、臭虫、锥猎蝽等昆虫是疾病的主要传播者。 历史上,由昆虫传播的疾病给人类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如蚊虫传播的疟疾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有人认为 蚊虫可能是古希腊、古罗马、古锡兰文明毁灭的罪魁祸首。由跳蚤传播的鼠疫, 1237 年在欧洲蔓延,共 夺去 2500 万人的生命; 1655 年流行的鼠疫又使 10 万伦敦人丧生; 1918 年,此病在我国东北各地 流行,死亡人数在 50 万以上。 当今,由昆虫传播病疫仍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非洲,每年有 1 亿人患疟疾, 80 万人因此而丧生; 由蚋传播的蟠尾线虫病每年要感染 100 万非洲人,其中 70 万人从此失明;由猎蝽传播的锥虫病每年新 感染 80 万人左右,南美有 7% 的人口处于此病的威胁之中,局部地区高达 75% 的人口难免此病的传染。 畜、禽等经济动物受昆虫寄生和传染病的危害更为常见。 昆虫的有益方面 传粉昆虫 大约 80% 的植物属于虫媒植物,蜂类、蝇类、蝶类、蛾类、甲虫类等访花昆虫是虫媒植物授粉的必要媒 介,传粉昆虫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如有些研究表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棉花增产 12%~15% 、油菜增 产 40%~60% 、向日葵增产 30%~50% 、荞麦增产 50%~60%、果树增产 50%以上、瓜类增产 50%~60%、温室大棚的果蔬增产 30%~70% 等。显然,蜜蜂因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的价值远比蜂产品的 价值为高。 工业原料昆虫 不少虫产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家蚕、柞蚕为丝绸工业的主体,紫胶、虫蜡、五倍子、萤光素酶、几丁质 等昆虫产品是医学、机电、纺织、石油、化工、航天、食品等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有些还是出口商品, 每年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如仅中国丝绸就远销世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 年出口创汇突破 30 亿 美元,是目前我国单项出口商品中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