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 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 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 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 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 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 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 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 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 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 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 个以上) 2.试读课文。(3 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 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 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 诗篇 《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 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 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 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 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 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2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 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 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 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 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 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 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 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 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髙。峙,挺立。髙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 “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 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 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 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 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 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3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 “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 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 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 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 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 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 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 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 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 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 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 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 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 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 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干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 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 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 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4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 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 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 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 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 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 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 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 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 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 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 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 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 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 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 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 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 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 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5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 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 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 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 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 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 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 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 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