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一段话: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 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 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 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 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 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 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应当设法根据准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 建立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可以作为依据,可以用来同今天在某些国 家中被恣意滥用的任何‘空泛的’或‘大致的’论断作对比。要使这 成为真正的基础,就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 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否则就必然会发生怀疑,而且 是完全合理的怀疑,即怀疑那些事实是随意挑选出来的,怀疑可能 是为了替卑鄙的勾当作辩护而以‘主观‘臆造的东西来代替全部历 史现象的客观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要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有的 ……是很常见的。”① 在1902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要求把他过去在西伯利亚所 用的书籍里面的“全部统计资料”② 都给他寄到国外去,他在1902 (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准备材料,见《列宁全集》第2 14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所用的这些统计资料 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其他书籍是列宁研究院在1929年从国外得到的。根 据这些书中的摘要和批注,还可以作出有关伊里奇这部著作的许多重要结论。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编者注
名),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这一段话: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 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 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 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 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 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 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应当设法根据准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 建立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可以作为依据,可以用来同今天在某些国 家中被恣意滥用的任何‘空泛的’或‘大致的’论断作对比。要使这 成为真正的基础,就必须毫无例外地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 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取个别的事实,否则就必然会发生怀疑,而且 是完全合理的怀疑,即怀疑那些事实是随意挑选出来的,怀疑可能 是为了替卑鄙的勾当作辩护而以‘主观‘臆造的东西来代替全部历 史现象的客观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要知道,这样的事情是有的 ……是很常见的。”① 在1902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要求把他过去在西伯利亚所 用的书籍里面的“全部统计资料”② 都给他寄到国外去,他在1902 (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准备材料,见《列宁全集》第2 14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时所用的这些统计资料 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其他书籍是列宁研究院在1929年从国外得到的。根 据这些书中的摘要和批注,还可以作出有关伊里奇这部著作的许多重要结论。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8卷《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编者注
版第57卷。—— 编者注) 年4月2日的信中说他对这些资料“有些想念”…… 后来, 为了从各个城市更经常地得到统计资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甚 至专门给参加1909—1910年冬在莫斯科举行的医生和自然科学 家代表大会的统计学家(这个代表大会设有一个统计学家小组)写 了一封求助的信①。这封信发出后,得到了许多省的统计学家的应 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1910年1月2日的信中写道:“我又收 到了一封从梁赞寄来的有关统计资料的信,这真是太好了,看来, 我将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② 在1908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一书的时候,曾订购了切尔帕诺夫教授论述阿芬那留斯及其学 派的小册子,关于《内在论哲学》的小册子,以及其他的书。关于他 自己的这部著作,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道:“我对马赫主义者已经 作了很多研究,我认为,他们(“经验一元论”也包括在内)种种鄙俗 透顶的见解我都弄清楚了。”③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来信询问是否收到论述最新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④一书)的手稿时这样写道: “我认为这部经济著作非常重要,迫切希望它能尽快地全文发表出 来。”(见1916年10月22日的信)⑤大家知道,他的这个愿望没有 实现,虽然如他曾在1916年7月2日给米·尼·波克罗夫斯基的 1930年版《列宁家书集》序言 15 ① ② ③ ④ ⑤ 见本卷第453页。——编者注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 编者注 同上,第308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370页。——编者注 这份申请书得以发表,还得归功于莫斯科宪兵局,它把这份申请书保存在自己 的案卷里。(申请书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5卷。——编者注)
版第57卷。—— 编者注) 年4月2日的信中说他对这些资料“有些想念”…… 后来, 为了从各个城市更经常地得到统计资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甚 至专门给参加1909—1910年冬在莫斯科举行的医生和自然科学 家代表大会的统计学家(这个代表大会设有一个统计学家小组)写 了一封求助的信①。这封信发出后,得到了许多省的统计学家的应 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1910年1月2日的信中写道:“我又收 到了一封从梁赞寄来的有关统计资料的信,这真是太好了,看来, 我将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② 在1908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一书的时候,曾订购了切尔帕诺夫教授论述阿芬那留斯及其学 派的小册子,关于《内在论哲学》的小册子,以及其他的书。关于他 自己的这部著作,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道:“我对马赫主义者已经 作了很多研究,我认为,他们(“经验一元论”也包括在内)种种鄙俗 透顶的见解我都弄清楚了。”③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来信询问是否收到论述最新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④一书)的手稿时这样写道: “我认为这部经济著作非常重要,迫切希望它能尽快地全文发表出 来。”(见1916年10月22日的信)⑤大家知道,他的这个愿望没有 实现,虽然如他曾在1916年7月2日给米·尼·波克罗夫斯基的 1930年版《列宁家书集》序言 15 ① ② ③ ④ ⑤ 见本卷第453页。——编者注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 编者注 同上,第308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370页。——编者注 这份申请书得以发表,还得归功于莫斯科宪兵局,它把这份申请书保存在自己 的案卷里。(申请书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5卷。——编者注)
信中说的那样,“我尽了最大力量使文章符合‘严格的限制’①”。他 的著作遭到了许多改动和删削,过了十年以后才以本来的面目问 世。 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原因 促使他动手写《现代农业的资本主义制度》这部著作的(这部著作 尚未发表)。②他在1916年10月22日给妹妹的信中写道:“你来信 说:‘出版人希望把《土地问题》印成书,而不是印成小册子。’这大 概是要我把续篇寄去(也就是说,除了已写完的美国部分,还要补 写业已答应的德国部分)。等我把老出版人预约的稿子写完后马上 就动手写这一篇。”③这部著作的手稿现在保存在列宁研究院,没 有写完,显然是革命“妨碍了”他写完这部著作。 收入本书的这些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弗拉基米尔·伊里 奇写作的情况和条件,反映了为发表他的这些劳动成果所碰到的 种种困难。我们所指的是他的合法著作。在这方面,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在革命前的整个时期(不包括第一次革命时期、《明星报》时 期和1912—1914年《真理报》时期,当时他还有可能为合法的报纸 写作,当时党也有自己的合法的出版机关,虽然为时很短)的处境 都是很不利的,这不仅由于他侨居国外,譬如,总是缺少写作所需 要的俄国书籍和其他材料等等。 书报检查也是一个很大的难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所写的 文章常被删削和篡改(例如《非批判的批判》一文),所出的书常被 16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③ 见本卷第453页。——编者注 这篇文章已于1932年发表在《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9卷里,见《列宁全集》第 2版第19卷。——编者注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7卷。—— 编者注
信中说的那样,“我尽了最大力量使文章符合‘严格的限制’①”。他 的著作遭到了许多改动和删削,过了十年以后才以本来的面目问 世。 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什么原因 促使他动手写《现代农业的资本主义制度》这部著作的(这部著作 尚未发表)。②他在1916年10月22日给妹妹的信中写道:“你来信 说:‘出版人希望把《土地问题》印成书,而不是印成小册子。’这大 概是要我把续篇寄去(也就是说,除了已写完的美国部分,还要补 写业已答应的德国部分)。等我把老出版人预约的稿子写完后马上 就动手写这一篇。”③这部著作的手稿现在保存在列宁研究院,没 有写完,显然是革命“妨碍了”他写完这部著作。 收入本书的这些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弗拉基米尔·伊里 奇写作的情况和条件,反映了为发表他的这些劳动成果所碰到的 种种困难。我们所指的是他的合法著作。在这方面,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在革命前的整个时期(不包括第一次革命时期、《明星报》时 期和1912—1914年《真理报》时期,当时他还有可能为合法的报纸 写作,当时党也有自己的合法的出版机关,虽然为时很短)的处境 都是很不利的,这不仅由于他侨居国外,譬如,总是缺少写作所需 要的俄国书籍和其他材料等等。 书报检查也是一个很大的难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所写的 文章常被删削和篡改(例如《非批判的批判》一文),所出的书常被 16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③ 见本卷第453页。——编者注 这篇文章已于1932年发表在《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9卷里,见《列宁全集》第 2版第19卷。——编者注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7卷。—— 编者注
没收(《土地问题》第2卷),等等。但是,除此以外,同俄国隔绝,因 而也就不能同出版社经常取得直接的联系等等,也是很大的困难。 例如,他曾多次想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些东西,1914年12月 22日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能为百科词典写点东西就好了,但如 果没有机会结识编辑部的秘书,就不容易办到。”①当时没有人认 识这些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直接写信给格拉纳特编辑部时,有 时甚至得不到回音,或者很迟才得到回音。他在1915年2月给妹 妹的信中说,“能否再为百科词典写点东西。我曾写信问过秘书,但 是没有回音”②;他在1912年写道:“很遗憾,我现在在这里同出版 社的联系已经完全断绝。”③ 如果不是同志们和亲属们极力帮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寻找 出版人,校对他的著作,这些著作就更难出版问世。但是姐妹和弟 弟在这方面并不是始终都能帮助他的,特别是当他们坐牢或流放 的时候。例如在1904年他曾向母亲要马尔克·季莫费耶维奇的地 址,说有“出版方面的事情”找他(见1904年1月20日的信)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不但善于埋头苦干,卓有成效地进行工 作,而且还善于抓住机会休息。对他说来,最好的休息就是到大自 然的怀抱中去,到清静的地方去。“在这里(指芬兰的斯季尔苏坚, 他参加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回来后由于“非常疲乏”而在那里休 1930年版《列宁家书集》序言 17 ① ② ③ ④ 同上,第283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410页。——编者注 当时其他出版人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回信情况也都不太好。关于这方面 的情况可参看列宁给柳·伊·阿克雪里罗得的第三封信(1901年11月27 日),见《列宁文集》第11卷第326页。(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4卷。——编 者注) 见本卷第443页。——编者注
没收(《土地问题》第2卷),等等。但是,除此以外,同俄国隔绝,因 而也就不能同出版社经常取得直接的联系等等,也是很大的困难。 例如,他曾多次想为《格拉纳特百科词典》写些东西,1914年12月 22日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能为百科词典写点东西就好了,但如 果没有机会结识编辑部的秘书,就不容易办到。”①当时没有人认 识这些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直接写信给格拉纳特编辑部时,有 时甚至得不到回音,或者很迟才得到回音。他在1915年2月给妹 妹的信中说,“能否再为百科词典写点东西。我曾写信问过秘书,但 是没有回音”②;他在1912年写道:“很遗憾,我现在在这里同出版 社的联系已经完全断绝。”③ 如果不是同志们和亲属们极力帮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寻找 出版人,校对他的著作,这些著作就更难出版问世。但是姐妹和弟 弟在这方面并不是始终都能帮助他的,特别是当他们坐牢或流放 的时候。例如在1904年他曾向母亲要马尔克·季莫费耶维奇的地 址,说有“出版方面的事情”找他(见1904年1月20日的信)④。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不但善于埋头苦干,卓有成效地进行工 作,而且还善于抓住机会休息。对他说来,最好的休息就是到大自 然的怀抱中去,到清静的地方去。“在这里(指芬兰的斯季尔苏坚, 他参加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回来后由于“非常疲乏”而在那里休 1930年版《列宁家书集》序言 17 ① ② ③ ④ 同上,第283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410页。——编者注 当时其他出版人给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回信情况也都不太好。关于这方面 的情况可参看列宁给柳·伊·阿克雪里罗得的第三封信(1901年11月27 日),见《列宁文集》第11卷第326页。(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44卷。——编 者注) 见本卷第443页。——编者注
息。—— 玛·乌·注)休息得太好了,游游泳,散散步,清静安闲。 清静安闲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好。”①他在那里休息得的确非常好, 莉迪娅·米哈伊洛夫娜·克尼波维奇对他非常照顾和关心,后来 他还常常想起这个地方,他在给刚得过伤寒的玛丽亚·伊里尼奇 娜的信中写道:“要是能把你送到斯季尔苏坚去就好了!”②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酷爱大自然,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来信时 常常要描写那里的风景。他在1895年去瑞士途中给母亲写信说: “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一路上我都在欣赏。过了我给你写信的那 个德国车站,就是连绵不断的阿尔卑斯山脉,湖泊一个接着一个, 使人简直离不开车窗。”他写信给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说:“我 经常散步(现在在这里散步很好),看来在普斯科夫(以及在城郊) 风景优美的地方不少。”他从国外来信说:“这两天……在一个很美 丽的湖上划了船,风和日丽,景色迷人……”“最近我在这里同娜嘉 以及另一位朋友去萨莱夫山作了一次极为愉快的旅行。山下边日 内瓦雾气重重,一片朦胧,而在山上(海拔约1200米)则是阳光灿 烂,白雪皑皑,人们滑着雪橇,俨然是一个俄罗斯的美丽的冬日。山 下是一片云雾的海洋,除了山峰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而且只有那 些很高很高的山峰才浮现出来,连小萨莱夫山(海拔900米)也整 个淹没在云雾里。”他在1902年9月27日的来信中告诉我们: “……我和娜嘉已经游览了近郊的许多地方,并且发现有些地方异 常优美。”③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来信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看 来也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他说:“这里所有的同志当中,就数我们最 18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③ 同上,第10、220、229、282、272页。——编者注 同上,第305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290页。——编者注
息。—— 玛·乌·注)休息得太好了,游游泳,散散步,清静安闲。 清静安闲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好。”①他在那里休息得的确非常好, 莉迪娅·米哈伊洛夫娜·克尼波维奇对他非常照顾和关心,后来 他还常常想起这个地方,他在给刚得过伤寒的玛丽亚·伊里尼奇 娜的信中写道:“要是能把你送到斯季尔苏坚去就好了!”②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酷爱大自然,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来信时 常常要描写那里的风景。他在1895年去瑞士途中给母亲写信说: “这里的风景十分优美。一路上我都在欣赏。过了我给你写信的那 个德国车站,就是连绵不断的阿尔卑斯山脉,湖泊一个接着一个, 使人简直离不开车窗。”他写信给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说:“我 经常散步(现在在这里散步很好),看来在普斯科夫(以及在城郊) 风景优美的地方不少。”他从国外来信说:“这两天……在一个很美 丽的湖上划了船,风和日丽,景色迷人……”“最近我在这里同娜嘉 以及另一位朋友去萨莱夫山作了一次极为愉快的旅行。山下边日 内瓦雾气重重,一片朦胧,而在山上(海拔约1200米)则是阳光灿 烂,白雪皑皑,人们滑着雪橇,俨然是一个俄罗斯的美丽的冬日。山 下是一片云雾的海洋,除了山峰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而且只有那 些很高很高的山峰才浮现出来,连小萨莱夫山(海拔900米)也整 个淹没在云雾里。”他在1902年9月27日的来信中告诉我们: “……我和娜嘉已经游览了近郊的许多地方,并且发现有些地方异 常优美。”③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来信中还有这么一段话,看 来也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他说:“这里所有的同志当中,就数我们最 18 列 宁 全 集 第五十三卷 ① ② ③ 同上,第10、220、229、282、272页。——编者注 同上,第305页。——编者注 见本卷第290页。——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