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案 (2019一2020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软件技术基础 授课学时:32 授课班级: 任课教师:刘民岷 教师职称:副教授 教师所在学院:航空航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教 师 教 案 (2019 — 2020 学年第 2 学期) 课 程 名 称:软件技术基础 授 课 学 时:32 授 课 班 级: 任 课 教 师:刘民岷 教 师 职 称:副教授 教师所在学院:航空航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课程名称 软件技术基础 班级 授课 专业 航空航天大类 课程代码 R101472 修课 人数 基础通识类(): 核心通识类()片交叉通识类( ):学科通识类()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学科拓展课():专业核心课():个性化课程( 理论课(√):实践课() 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主(): 授课方式 自学为主():专题讨论为主(): 是否采用 多媒体授课 是 其他:线上线下混合小班研讨课 考核方式及 考 试(√)考查() 是否采用 成绩构成 双语教学 否 成绩构成及比例:平时45%,实验15%,期末40% 学时分配 讲授22学时:实验10学时;上机学时;习题 学时:课程设计 学时 教材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软件技术基础(第四版) 黄迪明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科学概论(第11版)》 J.Glenn 人民邮电出版社 Brookshear 《数据结构》C语言版 严蔚敏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Modern Operating System (The Andrew 机械工业出版社 3rd Edition) S.Tanenbaum 参考书目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 Abraham 高等教育出版社 Silberschatz 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 S.L.Pfleeger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授课时间 第1周一第16周
课程名称 软件技术基础 授课 专业 航空航天大类 班级 课程代码 R101472 修课 人数 课程类别 基础通识类( );核心通识类( );交叉通识类( );学科通识类( ) 学科基础课(√ );学科拓展课( );专业核心课( );个性化课程( ) 理论课( √ );实践课( )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 );实验为主( ); 自学为主( );专题讨论为主( ); 其他:线上线下混合小班研讨课 是否采用 多媒体授课 是 考核方式及 成绩构成 考 试( √ )考 查( ) 成绩构成及比例:平时 45%,实验 15%,期末 40% 是否采用 双语教学 否 学时分配 讲授 22 学时;实验 10 学时;上机 学时;习题 学时;课程设计 学时 教材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软件技术基础(第四版) 黄迪明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计算机科学概论(第 11 版)》 《数据结构》C 语言版 Modern Operating System(The 3rd Edition)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 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 J.Glenn Brookshear 严蔚敏等 Andrew S.Tanenbaum Abraham Silberschatz S.L.Pfleeger 人民邮电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授课时间 第 1 周——第 16 周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定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个性培 养,在全面基础上有所专长;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科研精 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 担当,一生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课程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目标细化为:将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其精益求精 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课程内容, 重点强化学生的钻研精神(自主产权问题)、爱国主义精神(做自己的操作系统)、 责任担当(开源问题)、技术操守(盗版及安全问题)和理想情怀(技术贡献)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定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个性培 养,在全面基础上有所专长;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科研精 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 担当,一生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课程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学目标细化为:将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同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其精益求精 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课程内容, 重点强化学生的钻研精神(自主产权问题)、爱国主义精神(做自己的操作系统)、 责任担当(开源问题)、技术操守(盗版及安全问题)和理想情怀(技术贡献)
绪论(2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按节或知识点分配学时,要求反映知识的深度、广度,对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等) 1重点掌握内容 ·基于二进制的信息表述 2理解内容 无 3了解内容 ● 计算机发展历史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分别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包括教学方式、教 学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哪些内容要深化,那些内容要拓宽等等) 1.基于二进制的信息表述 该知识点属于已知已会的内容,但是学生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思考过为什么 使用二进制,以及二进制带来的诸多问题。 解决办法:带领同学们通过回顾历史的模式,重走二进制起源和发展之路,让学生自己 来思考,如果信息表述这个问题摆在自己面前,自己将会如何解决?如何利用二进制表示数 值、语言问题、音频和视频信息? 三、教学设计(如何讲授本章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的设计、构思) 1.回顾历史:带领同学们回顾历史,包涵两个话题:其一是二进制的起源:其二是计 算机发展简史。 1)二进制的起源:从易经的阴阳八卦开始,谈二进制的起源。诱发学生们对中华灿烂 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计算机发展历史:从古代的算盘说起,到今天的大型计算,中国人都有显著的贡献, 在相关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信息搜索,包括两个话题:(1)中 国古代的算盘可以进行哪些进制的计算?(2)请同学们查询op500.og网站,然后分析发 现了什么?大家会发现全球预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榜单上,有中国的大型计算机!由此展开 讨论。引发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绪论(2 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按节或知识点分配学时,要求反映知识的深度、广度,对知识 点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的要求等) 1 重点掌握内容 基于二进制的信息表述 2 理解内容 无 3 了解内容 计算机发展历史 计算机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分别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包括教学方式、教 学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哪些内容要深化,那些内容要拓宽等等) 1. 基于二进制的信息表述 该知识点属于已知已会的内容,但是学生缺乏系统性,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思考过为什么 使用二进制,以及二进制带来的诸多问题。 解决办法:带领同学们通过回顾历史的模式,重走二进制起源和发展之路,让学生自己 来思考,如果信息表述这个问题摆在自己面前,自己将会如何解决?如何利用二进制表示数 值、语言问题、音频和视频信息? 三、教学设计(如何讲授本章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的设计、构思) 1. 回顾历史:带领同学们回顾历史,包涵两个话题:其一是二进制的起源;其二是计 算机发展简史。 1)二进制的起源:从易经的阴阳八卦开始,谈二进制的起源。诱发学生们对中华灿烂 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计算机发展历史:从古代的算盘说起,到今天的大型计算,中国人都有显著的贡献, 在相关领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信息搜索,包括两个话题:(1)中 国古代的算盘可以进行哪些进制的计算?(2)请同学们查询 top500.org 网站,然后分析发 现了什么?大家会发现全球预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榜单上,有中国的大型计算机!由此展开 讨论。引发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翻转研讨: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在二进制的基础上,如何表达日常需要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包括数值、语言文字、 音频、视频以及计算机指令。 2)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人类使用十进制,那么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进制有什么用途? 四、作业 无 五、参考资料(应列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选择是否填写或者 是否每章都填写) 1.计算机科学概论(第11版),J.Glenn Brookshear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六、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 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应该在该章(节)教学活动结束后填写)
2. 翻转研讨: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在二进制的基础上,如何表达日常需要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包括数值、语言文字、 音频、视频以及计算机指令。 2)计算机采用二进制,人类使用十进制,那么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等进制有什么用途? 四、作业 无 五、参考资料(应列出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可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选择是否填写或者 是否每章都填写) 1. 计算机科学概论(第 11 版),J.Glenn Brookshear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六、教学后记(教学后记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 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应该在该章(节)教学活动结束后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