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枚大学 软件技术基础 2.2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主讲教师:刘民岷 航空航天学院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组 2019年5月
软件技术基础 2.2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主讲教师:刘民岷 航空航天学院 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组 2019年5月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口手工操作阶段 ▣早期批处理阶段 ▣管理程序阶段 口多道程序及多道批处理系统 ▣ 分时系统 口实时系统 电子科技大学刘民岷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2
电子科技大学 刘民岷 2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手工操作阶段 早期批处理阶段 管理程序阶段 多道程序及多道批处理系统 分时系统 实时系统
手工操作阶段 -1946~50年代(电子管),集中计算(计算中心),计算机资源昂贵。 工作方式 一用户:用户既是程序员,又是操作员;用户是计算机专业人员; -编程语言:机器语言; 输入输出:纸带或卡片; ·计算机的工作特点 一用户独占全机:不出现资源被其他用户占用,资源利用率低: CPU等待用户:计算前,手工装入纸带或卡片;计算完成后,手工 卸取纸带或卡片;CPU利用率低; 主要矛盾 - 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手工操作的低效率(造成浪费); - 用户独占全机的所有资源; 。 提高效率的途径 专门的操作员,批处理 电子科技大学刘民岷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3
电子科技大学 刘民岷 3 1、手工操作阶段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1946 ~ 50年代(电子管),集中计算(计算中心),计算机资源昂贵。 • 工作方式 – 用户:用户既是程序员,又是操作员;用户是计算机专业人员; – 编程语言:机器语言; – 输入输出:纸带或卡片; • 计算机的工作特点 – 用户独占全机:不出现资源被其他用户占用,资源利用率低; – CPU等待用户:计算前,手工装入纸带或卡片;计算完成后,手工 卸取纸带或卡片;CPU利用率低; • 主要矛盾 – 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手工操作的低效率(造成浪费); – 用户独占全机的所有资源; • 提高效率的途径 – 专门的操作员,批处理
早期批处理阶段 50年代末~60年代中(晶体管):利用磁带把若干个作业分类编成 作业执行序列,每个批作业由一个专门的监督程序(Monitor)自动依 次处理。可使用汇编语言开发。 ● 批处理中的作业的组成: 一用户程序 数据 -作业说明书(作业控制语言) 批: 一供一次加载的磁带或磁盘,通常由若干个作业组装成,在处理中 使用一组相同的系统软件(系统带) 两种批处理方式 一联机批处理 脱机批处理 电子科技大学刘民岷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4
电子科技大学 刘民岷 4 2、早期批处理阶段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 50年代末 ~ 60年代中(晶体管):利用磁带把若干个作业分类编成 作业执行序列,每个批作业由一个专门的监督程序(Monitor)自动依 次处理。可使用汇编语言开发。 • 批处理中的作业的组成: – 用户程序 – 数据 – 作业说明书(作业控制语言) • 批: – 供一次加载的磁带或磁盘,通常由若干个作业组装成,在处理中 使用一组相同的系统软件(系统带) • 两种批处理方式 – 联机批处理 – 脱机批处理
管理程序阶段 - 60年代初,发展了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控制程 序在负责作业运行的同时提供/O控制功能。 通道:用于控制/O设备与内存间的数据传输。启动后可 独立于CPU运行,实现CPU与I/O的并行。 - 通道有专用的/O处理器,可与CPU并行工作 -可实现/O联机处理 中断:是指CPU在收到外部中断信号后,停止原来工作, 转去处理该中断事件,完毕后回到原来断点继续工作。 中断处理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点(暂停当前任务并保存现 场),中断处理例程,中断返回(恢复中断点的现场并继续原有任务 可处理算术溢出和非法操作码,死循环(利用时钟中断进行超时限定) 控制程序发展为执行系统(executive system),常驻内存。 电子科技大学刘民岷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5
电子科技大学 刘民岷 5 3、管理程序阶段 操作系统发展历史 -- 60年代初,发展了通道技术和中断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使控制程 序在负责作业运行的同时提供I/O控制功能。 • 通道:用于控制I/O设备与内存间的数据传输。启动后可 独立于CPU运行,实现CPU与I/O的并行。 – 通道有专用的I/O处理器,可与CPU并行工作 – 可实现 I/O联机处理 • 中断: 是指CPU在收到外部中断信号后,停止原来工作, 转去处理该中断事件,完毕后回到原来断点继续工作。 – 中断处理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点(暂停当前任务并保存现 场),中断处理例程,中断返回(恢复中断点的现场并继续原有任务 – 可处理算术溢出和非法操作码,死循环(利用时钟中断进行超时限定) • 控制程序发展为执行系统(executive system),常驻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