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四市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 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 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费解,解数蔓延,顺蔓摸瓜商贾,余勇可贾 B.钽匙,锁钮强迫,强人所难赳住,古赳钟声 C.梦魇,笑靥市侩,脍炙人口木讷,方枘圆凿 D.嗔目,缜密信笺,明修栈道叱咤,姹紫嫣红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虽然祖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那种 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分裂中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梦呓,为此导演制造的各种事端 不过是杯水车薪式的闹剧 C.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独特,气势磅礴,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外 电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卓尔不群,美不胜收 D.徐祥先前在网上承诺要带九千元去灾区并领养两名孤儿,今年2月份他兑现了承诺,他 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令人敬佩 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炼出李毅中部长提到的控烟措施的四个主要短语。(4分)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昨日表示,暂时不会上调烟草税,并回应了对烟草局控烟不力的指责。 对于近期是否会上调烟草税,李毅中予以否认。他解释,和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烟草税可能 还有些差距,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对于控烟人士认为烟草局未努力控烟,李毅中表示,尽 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烟数量在控制,焦油含量也从每支近30毫克降低到12.8毫克,同时 对禁烟和控烟做了很多宣传,比如烟盒包装都有“吸烟有害健康″标志,公众场所的禁烟 控烟也在扩大范围。但李毅中亦坦言,距离社会和媒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A.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 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 写出你方的辩词。(5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测览所 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 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 苏北四市 2009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 四市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费解,解数 蔓延,顺蔓摸瓜 商贾,余勇可贾 B.钥匙,锁钥 强迫,强人所难 刹住,古刹钟声 C.梦魇,笑靥 市侩,脍炙人口 木讷,方枘圆凿 D.嗔目,缜密 信笺,明修栈道 叱咤,姹紫嫣红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作者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虽然祖父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那种 临危授命、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B.利用所谓“西藏问题“分裂中国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梦呓,为此导演制造的各种事端 不过是杯水车薪式的闹剧。 C.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独特,气势磅礴,让国人骄傲,让世界动容。外 电评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卓尔不群,美不胜收。 D.徐祥先前在网上承诺要带九千元去灾区并领养两名孤儿,今年 2 月份他兑现了承诺,他 这种一言九鼎的行为,令人敬佩。 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提炼出李毅中部长提到的控烟措施的四个主要短语。(4 分)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昨日表示,暂时不会上调烟草税,并回应了对烟草局控烟不力的指责。 对于近期是否会上调烟草税,李毅中予以否认。他解释,和西方国家比,中国的烟草税可能 还有些差距,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对于控烟人士认为烟草局未努力控烟,李毅中表示,尽 了很大努力,每年卷烟数量在控制,焦油含量也从每支近 30 毫克降低到 12.8 毫克,同时, 对禁烟和控烟做了很多宣传,比如烟盒包装都有“吸烟有害健康"标志,公众场所的禁烟、 控烟也在扩大范围。但李毅中亦坦言,距离社会和媒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 4.某校实施“振兴阅读”行动计划后。发现一些学生热衷于“网上阅读”。为此。学校举行 了“网上阅读”利与弊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 写出你方的辩词。(5 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网上阅读可以让我们在丰富的信息中快速搜索测览所 需的信息,可以及时下栽所需的资料,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与书本阅 读相比,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 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 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 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 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 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 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迭钦若。亿穷治之,盖植 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 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 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 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角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角厮啰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 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遺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 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 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 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最燕居,未尝有情客。见素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台:御史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赋:征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贷:借款 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除:授官 D.亿性方重,治家严伤 饬:谨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13分)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 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情不可掩盖,就主动 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早,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 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选拔官员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 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3分)
2 韩亿,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人,徙开封之雍丘。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永城县,有 治声。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通判陈州,会河决,治堤费万计,亿不赋民 而营筑之。知洋州。州豪李甲,兄死迫嫂使嫁,因诬其子为他姓,以专其赀。嫂诉于官,甲 辄赂吏掠服之,积十余年,诉不已。亿召甲出乳医示之,冤遂辨。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 旱,转运使不以实闻,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 事虽辨,犹降通判大名府。 吴植知临江军,使人纳金于宰相王钦若,因衙吏至京师,审之,语颇泄,钦若知不可掩, 执吏以闻。诏付台①治。而植自言未尝纳金,反诬吏误以问所亲语迭钦若。亿穷治之,盖植 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植乃除名。并按钦若,诏释不问。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 逾年。 知益州。故事,益州岁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是岁大旱,亿倍数出粟,先期予民, 民坐是不饥。又疏九升江口,下溉民田数千顷。维、茂州地接羌夷,蕃部岁至永康官场鬻马, 亿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角厮啰与赵元昊相攻,来献捷。朝廷议加角厮啰节制。亿日:“彼皆蕃臣也,今不能谕 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议遂寝。元昊岁遣人至京师,出入民间无他禁, 亿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外虽若烦扰,实羁防之。 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差除不平,而阴荐亿可用。仲淹既贬,帝以 谕亿。亿日:“仲淹举臣以公,臣之愚陛下所知;举臣以私。则臣委质以来,未尝交托于人。” 遂除户部、参知政事。会忻州大震,谏官韩琦言宰相王随非辅弼才,又言亿子综为群牧判官, 不当自请以兄纲代之。遂与宰相皆罢。卒,赠太子太保,谥惠宪。 亿性方重,治家严饬,最燕居,未尝有情客。见素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宋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节) 注:①台:御史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亿不赋民而营筑之 赋:征税 B.亿独言岁饥,愿贷民租 贷:借款 C.遂除户部、参知政事 除:授官 D.亿性方重,治家严饬 饬:谨慎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韩亿“有才干”的一组是 13 分) ①他邑讼不决者,郡守皇甫选辄属亿治之 ②自薛奎后,亿独掌台务者逾年 ③出官粟六万石,赈粜贫民 ④虑其觇两川,奏徙场黎州境上 ⑤请下诏为除馆舍礼之,官主贸易 ⑥见亲旧之孤贫者,常给其昏葬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洋州恶霸李甲,为霸占家产而逼嫂改嫁,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还贿赂官吏拷打 其嫂,欲使其屈从。韩亿明察秋毫,使十多年的冤案得以明断。 B.通过审查吴植的衙吏,朝廷发现了吴植贿赂一事,王钦若见事情不可掩盖,就主动 请罪,而吴植为推脱罪责,反诬陷衙吏错把他问候亲近人的话说给了王钦若。 C.有一年益州大早,韩亿打破惯例,拿出多于往年几倍的官粮先救济老百姓,益州的 百姓因此没有遭受饥荒。他又疏通江道,使几千顷的民田得到了灌溉。 D.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选拔官员不公,并暗地里推荐韩亿。皇 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自己从做官以来,从来没有为官职结交托请别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诬其子纲请求受金者,亿请自置狱按之。(3 分)
(2)亿穷治之,盖植以病惧废,金未达而事已露也。(3分) (3)今不能谕令解仇,乃因而加赏,非所以绥御四方也。(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版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悵,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既:一种茶具。②香: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细。 (1)词人在“少日“与“老去”的不同生命阶段,面对同样的春天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内心 感受,请对此分别加以说明。(6分) (2)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庙堂之高蝴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3),清请沙白马飞 (苏轼《赤壁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欲治其国者,▲ ;欲齐其家者 (《大学》)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旧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关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 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问,东西厢 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问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 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 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 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 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 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 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 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 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 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 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 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 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
3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l 一 14 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关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 “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问,东西厢 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问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 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 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 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 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 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 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 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 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 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 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 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 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
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 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 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 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 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 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 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今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 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 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 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 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呢?但愿仍是 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 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描绘了燕子的哪几种生活情形?(5分) 12.第④节作者详细描写了燕巢的形状试分析其用意。(6分)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14作者说“羲鼻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Q伸手去摩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 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 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 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 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 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Q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 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 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在,缺少 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旧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
4 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 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 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 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 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 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 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 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今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 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 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 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 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呢?但愿仍是 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 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另一类内的小题。 (15 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 Q 伸手去摩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 脚……”阿 Q 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 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 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 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 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 Q 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 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 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在,缺少 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旧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
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 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走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 多占了三问房,我堡也来多占三闻,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 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 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 则在 ⑤“扣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騙的借口,一种向 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刘,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 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 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 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 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 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竞不是 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 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 动不得?"的,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Q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 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 原则的施用范围等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 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将动手的和尚分为“大和尚”和“小和尚”,并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这样的 分析不仅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对论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作用?(6分) 1我们应当怎样過止“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现象?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 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 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 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 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 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 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此
5 一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 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走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 多占了三问房,我堡也来多占三闻,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 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 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 则在。 ⑤“扣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骗的借口,一种向 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刘,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 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 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 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 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 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不是 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 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 动不得?"的,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 Q 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 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一 原则的施用范围等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 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将动手的和尚分为“大和尚”和“小和尚”,并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这样的 分析不仅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对论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作用?(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一 17 题。 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 年 4 月 12 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 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 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 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 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 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 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