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丨卷(选择题,共?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 亲切/亲家 呼吁/长吁短叹 提供/供认不讳 C.熨斗/熨帖 标识/博闻强识 脉搏/含情脉脉 D.嗔怪/瞋视 渎职/买椟还珠 翁媪/面带愠色 1.B(A冠读guan竭读jieC识读zhiD嗔嗔瞋均读chen渎/椟均读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1)文水县灭火指挥部下达命令:对过火区进行“拉网式” 灭绝一切阴燃点。 (2)广大读者认为:云南罗平县暴打矿工恶性案件的审理是社会公平、公正性的体 (3)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 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A.探察法治庄重 B.探察法制郑重 C.巡查法制庄重 D.巡查法治郑重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在这次严打活动中,该市公安倾巢出动,破获了一批重大积案 B、他对老总说,我拿人格向你保证,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和我的朋友一定鼎力 相助,决不袖手旁观 C、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人们对此有许多猜测,莫衷一是。 D、海明威是中学生喜欢的作家,但因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摸清发病规律,我们医院挂钩几个单位,经常进行调查研究 B.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已经进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全面规划 的阶段。 C.这类古代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今年郊区的水稻长势极好,郊区有关领导估计今年郊区水稻的总产量会超过历史水平 4.选C。A项"挂钩"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改为"和几个单位挂钩"。B项语序不当, 应改为"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在充分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制订…"。 D项有两处语病,一是重复,一句话出现三次”郊区",应去掉后面两个;二是”超过历史水 平"不通,应为"历史最高水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 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不写稿 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而却即使也B、尽管可是而虽然但 C、尽管而却虽然但D、虽然相反可即使也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弱冠./夺冠. 几.何/窗明几.净 竭.诚/竭.泽而渔 B.亲.切/亲.家 呼吁./长吁.短叹 提供./供.认不讳 C.熨.斗/熨.帖 标识./博闻强识. 脉.搏/含情脉.脉 D.嗔.怪/瞋.视 渎.职/买椟.还珠 翁媪./面带愠.色 1.B(A 冠读 ɡuàn 竭读 jié C 识读 zhì D 嗔/瞋.均读 chēn 渎/椟均读 dú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 ) (1)文水县灭火指挥部下达命令:对过火区进行“拉网式” ,灭绝一切阴燃点。 (2)广大读者认为:云南罗平县暴打矿工恶性案件的审理是 社会公平、公正性的体 现。 (3)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 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A.探察 法治 庄重 B.探察 法制 郑重 C.巡查 法制 庄重 D.巡查 法治 郑重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A、在这次严打活动中,该市公安倾巢出动,破获了一批重大积案。 B、他对老总说,我拿人格向你保证,不管企业遇到多大困难,我和我的朋友一定鼎力 相助,决不袖手旁观。 C、埃及法老的金字塔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人们对此有许多猜测,莫衷一是。 D、海明威是中学生喜欢的作家,但因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摸清发病规律,我们医院挂钩几个单位,经常进行调查研究。 B.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已经进入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全面规划 的阶段。 C.这类古代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今年郊区的水稻长势极好,郊区有关领导估计今年郊区水稻的总产量会超过历史水平。 4.选 C。A 项"挂钩"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应改为"和几个单位挂钩"。B 项语序不当, 应改为"我们这里的企业改制工作在充分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进入制订……"。 D 项有两处语病,一是重复,一句话出现三次"郊区",应去掉后面两个;二是"超过历史水 平"不通,应为"历史最高水平"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 话。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不写稿 子,_____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仼。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貝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 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 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 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 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 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 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 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 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 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 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 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 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 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
倡成立,或由政府拔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 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 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 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未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6.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7.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 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 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 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 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 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 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 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 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 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 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 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 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 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 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 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6.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7.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 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髙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 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 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6.选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 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 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 崛兴。”判断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 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 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7.选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 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 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 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 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 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 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 存在。 8.选D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 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 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 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 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 断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 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 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 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三、(9分,每小题3分) 《入蜀记》 南宋陆游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 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 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 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6.选 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以 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 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 崛兴。”判断正确。C、D 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 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 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7.选 C A 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 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 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 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 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据信息 “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 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 的;D 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 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 存在。 8.选 D A 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 项, 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 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 项, 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 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 断正确。D 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 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 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 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入蜀记》 南宋陆游
(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 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 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 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才行 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 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 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 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 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峡,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 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晩,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 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 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买羊置酒。盖村 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 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 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 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 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 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 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 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 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 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9.下列加黑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 B.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然 南山重复,秀丽可爱 C遂登双柏堂、白云亭 曰:“可矣。”遂逐齐师 D.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0.下列加黑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求菊花于江上人家 B诸舟买之,俄顷而尽 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 C.盖村步以重九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D.中为阡陌相往来为之颓然径醉 11.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后一句引文是写当地井邑极萧条。 A.《入蜀记》随作者兴之所至,如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又皆巨鱼,欲觅小 鱼饲猫,不可得”,“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今日读来仍能想像作者 当时情景。 B.作者写景,常用白描与衬托的手法,如写木筏之大,从写筏子上“妻子鸡犬臼碓 皆具”等什物入手,就是很好的例子
(八月)十四日,晓,雨。过一小石山,自顶直削去半,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 类。抛大江,遇一木筏,广十余丈,长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鸡犬臼碓皆具, 中为阡陌相往来,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铺土 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复能入峡,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风挽船,自平旦至日才行 十五六里。泊刘官矶,旁蕲州界也。儿辈登岸,归云:“得小径,至山后,有陂湖渺 然,莲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数家夕阳中,芦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无人声。 有大梨,欲买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更欲穷之,会见道旁设机, 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刘官矶者,传云汉昭烈入吴尝杈舟于此。晚,观大鼋浮沉水 中。 (八月)二十一日。过双柳峡,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 亦皆旷远,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晚,泊杨罗,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 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九月)九日,早,谒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洁无一枝乱。挂帆, 抛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矶,江滨大山也。自离鄂州,至是始见山 。买羊置酒。盖村 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数枝,芬馥可爱, 为之颓然径醉。夜雨,极寒,始覆絮衾。 (十月)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门关,仅通一人行,天下至险也。晚,泊巴东县, 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 权县事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 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 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 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 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 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 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9.下列加黑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与余姚江滨之蜀山绝相类。 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 B.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然 南山重复,秀丽可爱 C.遂 登双柏堂、白云亭 曰:“可矣。”遂逐齐师 D. 而阙 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 10.下列加黑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大者于筏上铺土作蔬圃 求菊花于江上人家 B.诸舟买之,俄顷而尽 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 C.盖村步以重九故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D. 中为 阡陌相往来 为 之颓然径醉 11.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后一句引文是写当地井邑极萧条。 A.《入蜀记》随作者兴之所至,如行云流水,涉笔成趣,“又皆巨鱼,欲觅小 鱼饲猫,不可得”,“得数枝,芬馥可爱,为之颓然径醉。”今日读来仍能想像作者 当时情景。 B.作者写景,常用白描与衬托的手法,如写木筏之大,从写筏子上“妻子鸡犬臼碓 皆具”等什物入手,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