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tA B A tB tA B A φ=1 H I (1) 间壁式加热和冷却 若空气的温度变化范围在露点以上,则空气中的含水量始终 保持不变,且为不饱和状态,为等湿过程,过程线为垂直线。 8.2.3 湿空气的基本状态变化过程
tB tA B A tB tA B A φ=1 H I (1) 间壁式加热和冷却 若空气的温度变化范围在露点以上,则空气中的含水量始终 保持不变,且为不饱和状态,为等湿过程,过程线为垂直线。 8.2.3 湿空气的基本状态变化过程
(2) 间壁式冷却减湿 B A φ=1 H I HA HB 利用上述方法,如果将 凝结出来的水分设法除去, 再将所得的饱和空气加热, 则不会恢复原来的状态,而 空气的湿度小于原空气的湿 度,即达到减湿的目的。 上述间壁式冷却过程当进行至露点,空气即达到饱和状态, 继续冷却时,水蒸气就在冷却壁面上凝结出来,而且温度不断 降低,但空气始终在饱和状态
(2) 间壁式冷却减湿 B A φ=1 H I HA HB 利用上述方法,如果将 凝结出来的水分设法除去, 再将所得的饱和空气加热, 则不会恢复原来的状态,而 空气的湿度小于原空气的湿 度,即达到减湿的目的。 上述间壁式冷却过程当进行至露点,空气即达到饱和状态, 继续冷却时,水蒸气就在冷却壁面上凝结出来,而且温度不断 降低,但空气始终在饱和状态
(3) 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 ,1 ,2 ,1 1 ,2 2 m m m m n q q q H q H H + + = ,1 ,2 ,1 ,1 ,2 ,2 , m m m m m m m n q q q r q r r + + = 若混合后的空气状态点落 入超饱和区,例如图中3-4 直线上的d点,则混合物将 分成气态的饱和空气和液态 的水两部分,前者的状态点 为过d点的等温线与φ=1线 的交点e。 φ=1 H I I1 In I2 H1 Hn 1 H2 2 3 4 d e t I 设有状态不同的空气1和2,对应的干空气的量为G1和G2, 对应的状态为(rm,1,H1),(rm,2,H2)。两空气混合后, 由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可求得
(3) 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 ,1 ,2 ,1 1 ,2 2 m m m m n q q q H q H H + + = ,1 ,2 ,1 ,1 ,2 ,2 , m m m m m m m n q q q r q r r + + = 若混合后的空气状态点落 入超饱和区,例如图中3-4 直线上的d点,则混合物将 分成气态的饱和空气和液态 的水两部分,前者的状态点 为过d点的等温线与φ=1线 的交点e。 φ=1 H I I1 In I2 H1 Hn 1 H2 2 3 4 d e t I 设有状态不同的空气1和2,对应的干空气的量为G1和G2, 对应的状态为(rm,1,H1),(rm,2,H2)。两空气混合后, 由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可求得
(4) 绝热冷却增湿过程 B A φ=1 H I tA tas 绝热饱和过程的进行,其结 果一方面表现为空气的冷却, 另一方面表现为空气的增湿, 故称为绝热冷却增湿过程。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空气的状态变化可视为空气和液态 水表面边界层内的饱和空气不断混合的过程。 若空气(以A点表示)与温度为tas的冷却水(其表面的饱 和空气以B点表示)相接触,由于水温保持不变,B点的位置 也固定不变,则空气的不断混合过程就表现为空气状态从A 点不断向B点移动
(4) 绝热冷却增湿过程 B A φ=1 H I tA tas 绝热饱和过程的进行,其结 果一方面表现为空气的冷却, 另一方面表现为空气的增湿, 故称为绝热冷却增湿过程。 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空气的状态变化可视为空气和液态 水表面边界层内的饱和空气不断混合的过程。 若空气(以A点表示)与温度为tas的冷却水(其表面的饱 和空气以B点表示)相接触,由于水温保持不变,B点的位置 也固定不变,则空气的不断混合过程就表现为空气状态从A 点不断向B点移动
8.3 干燥静力学 = 100% 湿物料的总质量 湿物料中水分的质量 w 干燥过程的计算中应通过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计算 出湿物料中水分蒸发、空气用量和所需热量,再依此选择适宜 型号的鼓风机、设计或选择换热器等。 8.3.1、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 湿基含水量w 以湿物料为计算基准的物料中水分的质量分率或质量百分数
8.3 干燥静力学 = 100% 湿物料的总质量 湿物料中水分的质量 w 干燥过程的计算中应通过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计算 出湿物料中水分蒸发、空气用量和所需热量,再依此选择适宜 型号的鼓风机、设计或选择换热器等。 8.3.1、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1) 湿基含水量w 以湿物料为计算基准的物料中水分的质量分率或质量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