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JDCD经典晨读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 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 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 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 • 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赏析】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 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 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 (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 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 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 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 用“冷灰残烛”,表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 触动离情。正是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 了诗思,飞快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 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 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 【赏析】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 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 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 (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 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 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 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 用“冷灰残烛”,表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 触动离情。正是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 了诗思,飞快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 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 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下面转入评赞。怎样才 不陷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采用了比喻的 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 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 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 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 爱栖息的是梧柯树。过想像的驰骋,便 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 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 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看老凤 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 于诗情画意的写照!看了这幅图画,冬郎 的峥嵘军少和俊菝诗孑木都跃然纸上了吗?
• 记事已毕,下面转入评赞。怎样才能 不陷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采用了比喻的 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 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 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 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 爱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像的驰骋,便 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 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 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 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 于诗情画意的写照!看了这幅图画,冬郎 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