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 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 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 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教学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 存有分歧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结晶进步的阶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不仅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现,同时更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 《李商隐诗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 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 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 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二、教学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 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 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 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 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 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 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 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 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 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 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 兴亡之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结晶进步的阶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不仅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现,同时更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 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 课时。 五、课文概述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 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 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 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 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 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 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 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 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 兴亡之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 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 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 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 备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 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 (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 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 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 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 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 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 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 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结晶进步的阶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不仅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现,同时更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 PPT 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 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 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 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 备。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 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 (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 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 《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 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 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 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 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 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 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三)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 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 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 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 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探究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 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 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 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 “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 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 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 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结晶进步的阶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不仅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现,同时更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 (三)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 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 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 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 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 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探究。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 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 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 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 “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 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 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 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 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
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 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 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 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 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 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 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 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 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 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 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 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 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 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 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 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 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 学会分析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结晶进步的阶梯。“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读书,不仅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现,同时更是一个人提高文化素养 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 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 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 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 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 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 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 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 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 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 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 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 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 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 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 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 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 学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