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髙超技法。 教学难点: 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土。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 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 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等
《琵琶行》并序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 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 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 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 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 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陈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 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 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 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飛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 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菼善大 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 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 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 zheng)悯然(ming)转徙(Ⅺi)瀜阳(xun)瑟(se)声声思(S )捻(nian)霓裳( nichang)衣裳( chang)红绡(xiao)钿头银蓖 ( dian bi)谪居(zhe)整顿衣裳—( chang)还独倾—(huan)间 关—(jian)呕(u哑ya)嘲(zhao)哳(zha)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 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以此命名。所谓新 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 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 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 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 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 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 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 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 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 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纠正字音 教师通读全文,纠正字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è) 声声思(s 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 (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 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ⅷ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 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僬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晩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 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日: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 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侗问其人,……转专徙于江湖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 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 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 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 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
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岀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 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 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 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 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冮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 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仔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 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岀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 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 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 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冮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 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岀场创造 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 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
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 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 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 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 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 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 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 “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 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 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 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 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 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
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写作背景 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四、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 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 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愿觉 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虛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 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 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岀了低沉、抑郁的凊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
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二、写作背景 三、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四、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 心感情? 明确: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 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 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 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 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