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区内地面最高点海拔为 755m,最低点海拔为715m,相对高差40m。地形相对平坦。区内南 北向冲沟发育,尤其在扩界区东西两端,冲沟最深处相对高差可达 35m,一般15m左右。 2、水系 矿区属黄河流域,洛河支流,涧河水系。南北向冲沟内暴雨时形 成洪水,平时干涸。区内地表无水体。 3、气象 本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据渑池县气象站资料,年 平均气温12.4℃,元月份平均气温-2℃;七月份平均气温25.7℃, 年最高气温41.6℃(1966年6月),最低气温-18.7℃(1969年1月)。年 最大降雨量1013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3712mm(1986年),年 平均降雨量662mm。降雨量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日最大降雨 量138.1mm(1982年7月30日)。降雪一般在11月至来年三月,日最 大降雪量为30cm(1963年3月9日)。年最大蒸发量2368.7mm,最小 为1583mm,平均1994.7mm。年平均无霜期为216天。年平均结冻 期为100天,最大冻土层深度为34cm,一般为12一19cm。风速最大 为20m/s,平均为3.3m/s。 4、地震 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编制出版的河南省地震资料,本区属 5级地震区、震中烈度67度,按6度地震烈度设防。 1.3.3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3 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区内地面最高点海拔为 755m,最低点海拔为 715m,相对高差 40m。地形相对平坦。区内南 北向冲沟发育,尤其在扩界区东西两端,冲沟最深处相对高差可达 35m,一般 15m 左右。 2、水系 矿区属黄河流域,洛河支流,涧河水系。南北向冲沟内暴雨时形 成洪水,平时干涸。区内地表无水体。 3、气象 本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据渑池县气象站资料,年 平均气温 12.4℃,元月份平均气温-2℃;七月份平均气温 25.7℃, 年最高气温 41.6℃(1966 年 6 月),最低气温-18.7℃(1969 年 1 月)。年 最大降雨量 1013mm(1964 年),年最小降雨量 371.2mm(1986 年),年 平均降雨量 662mm。降雨量多集中于 7、8、9 三个月,日最大降雨 量 138.1mm(1982 年 7 月 30 日)。降雪一般在 11 月至来年三月,日最 大降雪量为 30cm(1963 年 3 月 9 日)。年最大蒸发量 2368.7mm,最小 为 1583mm,平均 1994.7mm。年平均无霜期为 216 天。年平均结冻 期为 100 天,最大冻土层深度为 34cm,一般为 12-19cm。风速最大 为 20m/s,平均为 3.3m/s。 4、地震 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编制出版的河南省地震资料,本区属 5 级地震区、震中烈度 6~7 度,按 6 度地震烈度设防。 1.3.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57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104队提交了《仁村一杜家区普查 报告》,该报告因质量低劣,1963年中南煤管局复审降为找煤。 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在仁村区进行普查,但 因工作量未完成而终止,未提交成果。 2003年11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对仁村普查区进行了二1 煤层资源储量核查,对本区未估算资源储量,但反映了本区及周边钻 探情况。 2003年12月,河南省为解决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后 备资源不足问题,对其深部二,煤层进行详查,提交了九六八煤业有 限责任公司外围详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储认字 (2003)007号”认定证书资源储量为156.4万吨(不含老矿区)。 2004年7月,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 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围二!煤层资源储量核 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资储备字(2004)98号”备 案证明备案保有资源储量1366.8万吨,其中(122b)142.1万吨,(333) 1234.7万吨。(122b)为2003年详查区资源储量。 2007年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了《河 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由北京中 矿联咨询中心及其聘请的评审专家提交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 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评审意见书,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 豫国土资储备字【2007】27号文,批复了关于《河南省渑池县九六 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
4 1957 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 104 队提交了《仁村~杜家区普查 报告》,该报告因质量低劣,1963 年中南煤管局复审降为找煤。 上世纪 90 年代,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在仁村区进行普查,但 因工作量未完成而终止,未提交成果。 2003 年 11 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二队对仁村普查区进行了二 1 煤层资源储量核查,对本区未估算资源储量,但反映了本区及周边钻 探情况。 2003 年 12 月,河南省为解决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后 备资源不足问题,对其深部二 1煤层进行详查,提交了九六八煤业有 限责任公司外围详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储认字 (2003)007 号”认定证书资源储量为 156.4 万吨(不含老矿区)。 2004 年 7 月,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 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围二 1煤层资源储量核 查报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豫国土资储备字(2004)98 号”备 案证明备案保有资源储量 1366.8 万吨,其中(122b)142.1 万吨,(333) 1234.7 万吨。(122b)为 2003 年详查区资源储量。 2007年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调查队提交了《河 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由北京中 矿联咨询中心及其聘请的评审专家提交了《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 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评审意见书,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以 豫国土资储备字【2007】27 号文,批复了关于《河南省渑池县九六 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
明。全区二1煤层共估算资源储量1438.4万吨,其中累计动用资源储 量97.9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340.5万吨。其中原九六八煤业有限责 任公司老采区和原宏源煤矿因以往未提交过资源储量,共新增资源储 量123.8万吨 1.4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及编写2个阶段,2013 年10月16日开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绘制了井上下对照图、井 下采掘工程平面图,结合《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 初步设计修改安全专篇说明书》、《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 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等资料,并且落 实了资料真实可靠,无编造,伪造现象。同时又在有关单位收集了前 人的地质成果,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提高了成果利用 的信度。 2013年12月4日开始,我矿地质、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对矿井的 地表、井下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对该矿区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及 水文地质、矿井涌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2015年1月5~2016年1月8日,对野外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 理,编写了《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5 明。全区二 1煤层共估算资源储量 1438.4 万吨,其中累计动用资源储 量 97.9 万吨,保有资源储量 1340.5 万吨。其中原九六八煤业有限责 任公司老采区和原宏源煤矿因以往未提交过资源储量,共新增资源储 量 123.8 万吨。 1.4 本次工作情况 本次工作包括现场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及编写 2 个阶段,2013 年 10 月 16 日开始资料的整理、收集工作。绘制了井上下对照图、井 下采掘工程平面图,结合《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改造 初步设计修改安全专篇说明书》、《河南省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 公司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等资料,并且落 实了资料真实可靠,无编造,伪造现象。同时又在有关单位收集了前 人的地质成果,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提高了成果利用 的信度。 2013 年 12 月 4 日开始,我矿地质、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对矿井的 地表、井下情况进行认真调查了解,对该矿区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及 水文地质、矿井涌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2015 年 1 月 5~2016 年 1 月 8 日,对野外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 理,编写了《渑池县九六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和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2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 2.1.1地质构造及特征 矿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级)豫西北分区(Ⅲ级)、渑池一确山(Ⅲ 级)。矿区范围内全被第四系覆盖。根据钻探揭露及矿区北部外围出 露,矿区范围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 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上部铁质含量较高,常呈淡 红色。夹泥灰岩薄层,局部见角砾状灰岩,平均厚44m,与下伏寒武 系上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本系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之上,缺失下统, 保留中上统,平均厚度45.50m。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自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O2m)顶至太原组一1煤层底板铝土 岩之底。厚6.20~23.00m,平均厚度9.50m。底部为透镜状、鸡窝状 褐铁矿层(山西式铁矿),下部为浅灰色铝质泥岩,上部为具鲕状或豆 状结构的灰色铝质岩(铝土矿层),顶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该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为连续沉积,平均厚度36m,由生物灰岩、 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薄煤层组成,据其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 6
6 2 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2.1.1 地质构造及特征 矿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I 级)豫西北分区(II 级)、渑池一确山(Ⅲ 级)。矿区范围内全被第四系覆盖。根据钻探揭露及矿区北部外围出 露,矿区范围内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 系,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 由灰色、青灰色厚层状石灰岩组成。上部铁质含量较高,常呈淡 红色。夹泥灰岩薄层,局部见角砾状灰岩,平均厚 44m,与下伏寒武 系上统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C) 本系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之上,缺失下统, 保留中上统,平均厚度 45.50m。 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自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灰岩(O2m)顶至太原组一 1 煤层底板铝土 岩之底。厚 6.20~23.00m,平均厚度 9.50m。底部为透镜状、鸡窝状 褐铁矿层(山西式铁矿),下部为浅灰色铝质泥岩,上部为具鲕状或豆 状结构的灰色铝质岩(铝土矿层),顶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该组地层与下伏本溪组为连续沉积,平均厚度 36m,由生物灰岩、 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薄煤层组成,据其岩性特征,可划分为三段
①、下部灰岩段 下自一!煤层底板铝土岩之底,上至L4灰岩之顶。为灰深灰色 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有较多的动物化石,局部含隧石结核。灰 岩一般有2一3层,最多为四层,中夹薄煤线4层。以底部的一1煤 层发育较好,层位稳定,偶尔可采,本段平均厚13.50m。 ②、中部砂泥岩段 下自L4灰岩之顶上至一,煤层之底。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细-中 粒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偶夹L6灰岩及薄煤线。本段平 均厚12.50m。 ③、上部灰岩段 下自一,煤层底,上至二,煤层底板砂岩之底,中下部主要以L 灰岩为主,岩柱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灰岩,硅质灰岩,夹薄层状硅 质条带,上部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石灰岩L8),本段平均厚10m。 (三)、二叠系P) 据钻探揭露,本区仅保存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中下部,与下 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sh) 本组以二,煤层底板砂岩(Se)之底为界,上至于砂锅窑砂岩(Ssh) 之底。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1~2层,其中二!煤层位于本 组的下部,全区发有,全区基本可采,为本矿的开采对象。二5煤位 于本组顶部,不可采。本组揭露厚度69.00m~88.84m,平均79m。 按岩性可分为四段叙述如下:
7 ①、下部灰岩段 下自一 1煤层底板铝土岩之底,上至 L4灰岩之顶。为灰-深灰色 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含有较多的动物化石,局部含隧石结核。灰 岩一般有 2~3 层,最多为四层,中夹薄煤线 4 层。以底部的一 1煤 层发育较好,层位稳定,偶尔可采,本段平均厚 13.50m。 ②、中部砂泥岩段 下自 L4灰岩之顶上至一 7煤层之底。岩性为灰色、灰白色细-中 粒砂岩,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中偶夹 L6 灰岩及薄煤线。本段平 均厚 12.50m。 ③、上部灰岩段 下自一 7煤层底,上至二 1煤层底板砂岩之底,中下部主要以 L7 灰岩为主,岩柱为深灰色,厚层状生物灰岩,硅质灰岩,夹薄层状硅 质条带,上部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石灰岩(L8),本段平均厚 10m。 (三)、二叠系(P) 据钻探揭露,本区仅保存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中下部,与下 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 1、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h) 本组以二 1煤层底板砂岩(Se)之底为界,上至于砂锅窑砂岩(Ssh) 之底。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含煤 1~2 层,其中二 1 煤层位于本 组的下部,全区发育,全区基本可采,为本矿的开采对象。二 5煤位 于本组顶部,不可采。本组揭露厚度 69.00m~88.84m,平均 79m。 按岩性可分为四段叙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