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 C.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 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 B.吾与汝毕力平险/凶相毕露 C.寒暑易节/以物易物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文中作者的观点鲜明:愚公应该移山。用发展的眼光来看:①山是可移的,因为 ”,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② 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以“ 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 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于他 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 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 C.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 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 B.吾与汝毕.力平险/凶相毕.露 C.寒暑易.节/以物易.物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的观点鲜明:愚公应该移山。用发展的眼光来看:①山是可移的,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② 移山有利 , 愚 公 一 家 深 受 阻 塞 之 苦 , 搬 掉 两 座 山 可 以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 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 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主要来自于他 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 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视其辙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谋事在人 B.小大之狱/人间地狱 C.遂逐齐师/夸父逐日 D.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因为“ 而请见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幸而最后虚心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取胜之道, 曹刿一讲攻击的缘故,“ 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 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历 史事件的方式 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 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谋.事在人 B.小大之狱./人间地狱. C.遂逐.齐师/夸父逐.日 D.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而请见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幸而最后虚心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取胜之道, 曹刿一讲攻击的缘故,“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历 史事件的方式。 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 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
重要因素。 (六)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水皆碧,干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基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干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干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 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皆生寒树/环滁皆山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文章在总写时,用“ 表现作者从容出 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 深、极清的特点。(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s B.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 突出凶猛
重要因素。 (六)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 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 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C.皆.生寒树/环滁皆.山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总写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从容出 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 深、极清的特点。(用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 突出凶猛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 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 感。(七)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干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待 C.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D.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文章以千里马“ 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 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 感。(七)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待 C.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D.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 遭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其不幸的处境。(用 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 面展开议论。 B.第2、3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 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 人 (八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形影不离 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D.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B.有仙则名名:出名 C.有龙则灵灵:变得灵异 D.无丝竹之乱耳乱:混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本文从三个方面写出陋室之雅:“ 写出陋室环境之清雅 写出交往的人之优雅:“ ”写出陋室主人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其不幸的处境。(用 原文填空)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 1 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 面展开议论。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 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 人。 (八)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形.影不离 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D.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B.有仙则名. 名:出名 C.有龙则灵. 灵:变得灵异 D.无丝竹之乱.耳 乱:混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从三个方面写出陋室之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陋室环境之清雅; “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交往的人之优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陋室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