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0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4)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处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5)对区域地下水可能受污染的区域设置防渗措施,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6)项目建设用地属于规划工业用地,项目加强对无组织废气的控制措施,同 时增加绿化建设来减轻其不利影响,厂区绿化过程中注意选择能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满足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8)项目测厚仪为放射性设备,需委托有资质部门单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62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控制污染目标为项目建成后污染物必须做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考 虑在张家港凤凰镇内平衡。排污口设置必须符合《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 理办法》要求。环境保护目标见表26-1。 表26-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方位/距厂界最近 要素 距离(m) 规模/功能 环境质量 五房庄 100 300户 袁家巷 750 55户 朱家堂 WS 1100 40户 南王村 1500 40户 旺庄 WS 1600 30户 长坝 l100 16户 龙房巷 1800 40户 山北巷 1500 0户 东陆家巷 1900 30户 大气环 凤凰中学 E 130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境及风双龙村 1600 险环境 EN 4501039级标准 西张小学EN1601500人 「徐家巷N 0户 中宅基 800 60户 陈巷 600 30户 石龙桥 2000 沿塘高头wN 1200 西参村 1400 2750人 隆家堂 1900 55户 大坟头 W 1200 30户
年产 10 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8 (4)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处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防止发生二次污染; (5)对区域地下水可能受污染的区域设置防渗措施,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6)项目建设用地属于规划工业用地,项目加强对无组织废气的控制措施,同 时增加绿化建设来减轻其不利影响,厂区绿化过程中注意选择能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 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满足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 (8)项目测厚仪为放射性设备,需委托有资质部门单独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6.2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控制污染目标为项目建成后污染物必须做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考 虑在张家港凤凰镇内平衡。排污口设置必须符合《江苏省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整治管 理办法》要求。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2.6-1。 表 2.6-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 要素 保护对象名称 方位 距厂界最近 距离(m) 规模/功能 环境质量 大 气 环 境 及 风 险环境 五房庄 W 100 300 户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GB3095-96)二级标准 袁家巷 WS 750 55 户 朱家堂 WS 1100 40 户 南王村 WS 1500 40 户 旺庄 WS 1600 30 户 长坝 S 1100 16 户 龙房巷 S 1800 40 户 山北巷 ES 1500 50 户 东陆家巷 ES 1900 30 户 凤凰中学 E 1600 1300 人 双龙村 EN 660 4550 人 西张小学 EN 1600 1500 人 徐家巷 N 60 50 户 中宅基 N 800 60 户 陈巷 N 1600 30 户 石龙桥 N 2000 100 户 沿塘高头 WN 1200 60 户 西参村 WN 1400 2750 人 隆家堂 WN 1900 55 户 大坟头 W 1200 30 户
年产10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魏庄村 1700 2000人 二干河 3000 中河 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新西河 730 小河 (GB3838-2002)Ⅳ类标准 张家港河 3100 中河 界达到《声环境噪声标准》 厂界外1米范围 工业区 (GB3096-2008)3类标准 声环境 五房庄 W 100 300户 《声环境质量标准》 徐家巷 50户GB3096200类标准 生态环境凤凰山风景名胜区ES 3500 0.52km2 拟建项目周围500m范围用用地现状见附图二。 27评价重点 本次环评工作重点如下 (1)工程分析 突出工程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点、排放规律及排 放量,为污染防治和环境影响预测提供依据。 (2)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评价 针对本项目的工艺特点,分析其工艺的先进性,从原辅材料、能源消耗及三废的 排放等方面分析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以“三R原则分析项目的循环经济水平。 (3)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及对策建议 从经济、技术、环境三个方面,对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4)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项目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重点预测评价该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 响,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5)政策相符性分析 按照产业政策、地方政策及规划等要求,分析项目与环境政策的相符性 (6)环境风险评价 按照风险导则的有关技术要求,对本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适当的评价, 并制定本项目适用的事故防范措施。 28环境功能区规划及相关规划 281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张家港市环境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为二类区;环境噪声
年产 10 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9 魏庄村 W 1700 2000 人 水环境 二干河 W 3000 中河 《 地 表 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GB3838-2002)Ⅳ类标准 新西河 N 730 小河 张家港河 S 3100 中河 声环境 厂界外 1 米范围 工业区 厂界达到《声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2008)3 类标准 五房庄 W 100 300 户 《 声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徐家巷 N 60 50 户 (GB3096-2008)2 类标准 生态环境 凤凰山风景名胜区 ES 3500 0.52km2 / 拟建项目周围 500m 范围用用地现状见附图二。 2.7 评价重点 本次环评工作重点如下: (1)工程分析 突出工程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点、排放规律及排 放量,为污染防治和环境影响预测提供依据。 (2)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评价 针对本项目的工艺特点,分析其工艺的先进性,从原辅材料、能源消耗及三废的 排放等方面分析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以“三 R”原则分析项目的循环经济水平。 (3)污染防治措施评价及对策建议 从经济、技术、环境三个方面,对项目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的对策建议。 (4)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项目特点,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重点预测评价该工程对环境空气的影 响,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5)政策相符性分析 按照产业政策、地方政策及规划等要求,分析项目与环境政策的相符性。 (6)环境风险评价 按照风险导则的有关技术要求,对本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适当的评价, 并制定本项目适用的事故防范措施。 2.8 环境功能区规划及相关规划 2.8.1 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张家港市环境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为二类区;环境噪声
年产10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为3类区;纳污水体走马塘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Ⅳ类。 282张家港总体规划张家港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2版) 1城市化与人口规模 (1)城市化水平 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85%86%;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91%92%;203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94%95% (2)人口规模 市域总人口:2015年,市域总人口18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215万人; 2030年,市域总人口265万人 市域城镇人口: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160万人;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197 万人;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250万人 市域农村人口:2015年,市域农村人口25万人;2020年,市域农村人口18万 人;2030年,市域农村人口15万人。 锦丰片区人口:2015年,锦丰片区总人口24-26万人:2020年,锦丰片区总人口 28-30万人:2030年,锦丰片区总人口36-38万人 (3)建设用地规模 2015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40平方公里;2020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 控制在281平方公里;2030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17.95平方公里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445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工业用地规模约239 平方公里;港口用地规模约44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约36平方公里。 2市域规划空间结构 坚持张家港为整体城市ˆ的理念,推动市域空间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 沿江产业集聚,保护生态资源与廊道。确定市域空间结构为:整体城市,一城四区 “一城”:指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包括杨舍、塘桥以及锦丰南部、凤凰北部地区。 四区”:指金港片区、锦丰片区、乐余片区和凤凰片区。金港片区包括金港镇和 双山岛生态旅游度假区;锦丰片区包括锦丰镇与大新镇;乐余片区包括乐余镇、南丰 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凤凰片区包括凤凰南部地区。 3产业发展定位 (1)临港高端制造业基地
年产 10 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20 为 3 类区;纳污水体走马塘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 2.8.2 张家港总体规划张家港市总体规划(2011~2030)(2012 版) 1 城市化与人口规模 (1)城市化水平 2015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85%-86%;202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91%-92%;2030 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94%-95%。 (2)人口规模 市域总人口:2015 年,市域总人口 185 万人;2020 年,市域总人口 215 万人; 2030 年,市域总人口 265 万人。 市域城镇人口:2015 年,市域城镇人口 160 万人;2020 年,市域城镇人口 197 万人;2030 年,市域城镇人口 250 万人。 市域农村人口:2015 年,市域农村人口 25 万人;2020 年,市域农村人口 18 万 人;2030 年,市域农村人口 15 万人。 锦丰片区人口:2015 年,锦丰片区总人口 24-26 万人;2020 年,锦丰片区总人口 28-30 万人;2030 年,锦丰片区总人口 36-38 万人。 (3)建设用地规模 2015 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240 平方公里;2020 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 控制在 281 平方公里;2030 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317.95 平方公里。 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 44.5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工业用地规模约 23.9 平方公里;港口用地规模约 4.4 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约 3.6 平方公里。 2 市域规划空间结构 坚持张家港为“整体城市”的理念,推动市域空间集聚,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推动 沿江产业集聚,保护生态资源与廊道。确定市域空间结构为:整体城市,一城四区。 “一城”:指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包括杨舍、塘桥以及锦丰南部、凤凰北部地区。 “四区”:指金港片区、锦丰片区、乐余片区和凤凰片区。金港片区包括金港镇和 双山岛生态旅游度假区;锦丰片区包括锦丰镇与大新镇;乐余片区包括乐余镇、南丰 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凤凰片区包括凤凰南部地区。 3 产业发展定位 (1)临港高端制造业基地
年产10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张家港作为临港工业城市,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 是张家港也面临着制造业过度依赖外需市场,原有产业链继续扩张发展之路难以为继 的困境;制造业低层次、低技术含量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难以为继;制造业的资源 髙消耗环境深污染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上难以为继。张家港应充分利用港口岸线资 源、保税港区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冶金、纺织、化工等基础产业已有优势,在新能源、 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与上海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实现无缝对接, 积极承接全球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高端制造 业基地 (2)全国重要的专业性物流枢纽 随着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西水道港区的规划建设,张 家港东西连接上海、江阴和常熟,南北贯通苏州、杭州、嘉兴、南通的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将初步建立。位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应积极发展“(海)水(江)水转运”和“水 陆转运”,优先推进发展区域性的中转航运及物流,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同 时,积极发展与上述产业紧密相关的保税仓储、中转配送和商贸等产业。利用优势资 源支撑,形成二产与三产、高中低各层次、多部门联动的产业链条,打造长三角区域 重要的临港物流枢纽。 (3)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生产服务中心 首先,促进临港制造业和临港物流业等领域实现金融、保险、信息、交易、投融 资等临港服务业的专业化、高端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在与临港产业相关的研发、 教育培训和文化创意等创新发展方面,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高 层次合作,并进一步重点支持相关研发与创新、创业活动。再者,充分利用优良的生 态及景观基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都市服务业。以此作为吸引集聚人才的 重要手段。大力发展都市服务产业,包括高层次的休闲旅游与会务、购物等综合商业 服务和房地产开发。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将张家港打造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生 产服务中心。 4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上述布局原则以及资源分布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有序 集聚要求下,构筑“一核一带、核心引领”的市域产业总体布局结构
年产 10 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21 张家港作为临港工业城市,发达的临港重化工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 是张家港也面临着制造业过度依赖外需市场,原有产业链继续扩张发展之路难以为继 的困境;制造业低层次、低技术含量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难以为继;制造业的资源 高消耗环境深污染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上难以为继。张家港应充分利用港口岸线资 源、保税港区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冶金、纺织、化工等基础产业已有优势,在新能源、 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与上海以及亚太地区经济实现无缝对接, 积极承接全球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高端制造 业基地。 (2)全国重要的专业性物流枢纽 随着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南沿江城际铁路、西水道港区的规划建设,张 家港东西连接上海、江阴和常熟,南北贯通苏州、杭州、嘉兴、南通的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将初步建立。位于“江尾海头”的张家港,应积极发展“(海)水(江)水转运”和“水 陆转运”,优先推进发展区域性的中转航运及物流,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部门。同 时,积极发展与上述产业紧密相关的保税仓储、中转配送和商贸等产业。利用优势资 源支撑,形成二产与三产、高中低各层次、多部门联动的产业链条,打造长三角区域 重要的临港物流枢纽。 (3)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生产服务中心 首先,促进临港制造业和临港物流业等领域实现金融、保险、信息、交易、投融 资等临港服务业的专业化、高端增值服务业的发展。其次,在与临港产业相关的研发、 教育培训和文化创意等创新发展方面,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的高 层次合作,并进一步重点支持相关研发与创新、创业活动。再者,充分利用优良的生 态及景观基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都市服务业。以此作为吸引集聚人才的 重要手段。大力发展都市服务产业,包括高层次的休闲旅游与会务、购物等综合商业 服务和房地产开发。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努力,将张家港打造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生 产服务中心。 4 产业空间布局 (1)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上述布局原则以及资源分布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有序 集聚要求下,构筑“一核一带、核心引领”的市域产业总体布局结构
年产10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其中,“一核”是指分布在张家港中心城区以都市型产业、新兴产业和综合服务业 为主的产业聚集核心区,增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 型城市化互动发展;“一带”是指依托沿江港口岸线条件聚集先进制造业的沿江临港产 业发展带,主要分为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临港物流园区和战略性产业空间三大产业发 展空间。 “核心”是指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生活与生产服务的中心,集聚区域内各种产业转型 优势资源为全市产业全面转型提供支撑;金港作为市域副中心,承担沿江临港产业服 务中心职能,推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2)制造业空间布局 通过“先进产业集群+高端产业园区”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引导制造业空间布局,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沿江地区:沿江地区引导制造业集群化发展,通过行业及企业互相之间的关联及 支援体系构建,增强产业共同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为临港新兴产业 基地、国际市场集群基地和战略预留空间, 首先,临港新兴产业基地以长江岸线资源为依托,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 新医药和资源再生产业为主导,培育临港新兴产业基地。 其次,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打造长江流域冶金、现代装备、化工、纺织、粮 油产业基地 第三,为参与全球性和区域化产业分工,如海洋工业,重型装备、大飞机配套等 产业预留战略性产业空间。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引入科技创新、设计研发、商务服务要素,将传统 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与高效率知识经济融合在一起,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园区土地使 用效益。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东区、南区和塘桥东部工业区为产业空间载体,重 点承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环节 (3)服务业空间布局 结合铁路枢纽带来的机遇和建设需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服务外 包、研发设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国际有 影响的、沟通沿江与沿海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城市。打造满足总部经济、创新创意发展 需求的高端人居、高端服务等髙品位科技创新城市。发展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生
年产 10 万吨高级特种纸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22 其中,“一核”是指分布在张家港中心城区以都市型产业、新兴产业和综合服务业 为主的产业聚集核心区,增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 型城市化互动发展;“一带”是指依托沿江港口岸线条件聚集先进制造业的沿江临港产 业发展带,主要分为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临港物流园区和战略性产业空间三大产业发 展空间。 “核心”是指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生活与生产服务的中心,集聚区域内各种产业转型 优势资源为全市产业全面转型提供支撑;金港作为市域副中心,承担沿江临港产业服 务中心职能,推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2)制造业空间布局 通过“先进产业集群+高端产业园区”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引导制造业空间布局,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沿江地区:沿江地区引导制造业集群化发展,通过行业及企业互相之间的关联及 支援体系构建,增强产业共同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分为临港新兴产业 基地、国际市场集群基地和战略预留空间。 首先,临港新兴产业基地以长江岸线资源为依托,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 新医药和资源再生产业为主导,培育临港新兴产业基地。 其次,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打造长江流域冶金、现代装备、化工、纺织、粮 油产业基地。 第三,为参与全球性和区域化产业分工,如海洋工业,重型装备、大飞机配套等 产业预留战略性产业空间。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产业园区引入科技创新、设计研发、商务服务要素,将传统 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与高效率知识经济融合在一起,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园区土地使 用效益。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区、东区、南区和塘桥东部工业区为产业空间载体,重 点承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环节。 (3)服务业空间布局 结合铁路枢纽带来的机遇和建设需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服务外 包、研发设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产业。建成国内重要的、国际有 影响的、沟通沿江与沿海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城市。打造满足总部经济、创新创意发展 需求的高端人居、高端服务等高品位科技创新城市。发展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