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绝对是目光短浅! 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请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2005.2.28 【案例9】 教育一个顽童的故事 叶ⅹ,男,1990年7月出生,初一学生,小学成绩极差,且经常被批 评处罚。可谓“身经百战”。升初中,成绩名列全校倒数第五。 叶在开学第一周的干部选举中,表现十分突出,多次要求担任劳动 委员一职。他的表现给全班同学留下良好的印象,通过举手表决同意叶 担任劳动委员。 叶×在开学初的第一个月表现相当不错:对待值日工作认真负责,常 常课余检查地面,每天值日都留下来检查卫生,合格之后才回家。 后来,他对学习的热情开始消退,同时,小学养成的恶习开始发挥作 用。最终他表现出了他自已承认所犯的13种错误(注以下为叶×说明书内 容) ①上课无故接嘴;②无故打报告;③上课无故叫老师的名字;④上课 转头找后面的人说话;⑤上课吵闹,上课吹口哨;⑥上课无故骂人;⑦上 课无故敲桌子;⑧上课无故站起来;⑨上课无故把窗户推来推去;⑩上课 坐得不像样;①上课没有认真地专心听讲,上课东张西望,无故攻击余ⅹ ;⑩上课传纸条;③上课无故用脚把凳子踢来踢去。 ⊥今天怎样做教师⊥ 22
最大的顽疾是天天犯错误,天天检讨错误,天天难改错误。他天天帮 同学做好事,扫地、擦黑板、倒垃圾,十分积极。但是,又利用权力吓唬 同学,乱扣同学的德育分,甚至破坏公物。他自己在说明书中写道:“烦 恼啊,真烦恼啊!自己一边做好事,为何自已一边又做坏事呢?” 面对这样的一位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余××在小学时成绩也较差,与叶×是一对“黄金搭档”(小学同学 语),进入初中后担任纪律委员。叶x对余×十分不服。认为自已比余 好。于是多次要求老师组织一次民主测评:①工作积极;②遵守纪律。 老师没有答应叶x的要求。可是,叶x却十分固执地认为,自己肯定表现 优于余ⅹⅹ,老师偏袒余ⅹ×,所以几乎隔一两天就请求老师组织评选。 老师只好组织了一次评选,结果叶×失败。 事后,二人和好,又成了“黄金搭档”,在教室一唱一和,课后放学 不及时回家。四五个同学在外乱逛,连续两天直到晚上九点半才回家,对 班级影响也越来越大。 教师于是釆取以下措施:停止叶ⅹ的劳动委员职务。课间、课后,班 主任与他结成互助小组,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辅导和帮助。让他每隔 两天写300字左右的心理反思报告。 一周以后,他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孤立的处境开始担 忧,多次要求老师恢复其劳动委员的职务。 第二步的措施是成立帮助叶x同学的小组,在课余补习功课。由班级 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组成行为监督小组,主要及时在课余指出叶行为习 惯不足之处。争取叶ⅹ家长的配合。在家严格要求,多做家务,每夭必须 第一部分教师问题
和父母沟通一小时以上。每天继续写行为习惯的心理报告,时时提醒,事 事提醒。 这样大约经过一个月,叶ⅹ逐渐改掉了大部分不良习惯,期中成绩也 进步不少,由倒数第5名进入倒数第9名,前进了4名。 班里决定恢复叶x的班干部的职务,担任班主任助理一职。他发挥自 己字写得比较漂亮的优势,在校评比优秀黑板报中荣获一等奖。 在期末评比中,叶x被同学推荐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在期末的散学 典礼上,老师首先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来表彰两位进步较快的“差 生”和“中等生”:叶x和肖×。 叶x的母亲也十分高兴地打电话给老师,称赞叶×有进步,由全班倒数第 进到全班倒数第二,由全校倒数第九进到全校倒数十三。(张少强) 点评】 一个“非研究型”教育的案例 这类转化差生的案例我见过很多,大同小异。老师们的工作当然是辛 苦的,有成绩的,值得钦佩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文章进行认真的学 理分析,就会发现:学生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不清楚。教师采用的教育方 法为什么能奏效?也不清楚。 我看完了全文,也没搞清楚叶×为什么这样不守纪律,成绩为什么这 样差。要知道同样是不守纪律,同样是学习成绩差,造成的原因会有很多 今天怎样做教师
种,有不少类别,具体到人,则几乎一个孩子一个样。需要对孩子的家庭 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进行十分认真地分析,找到属于“这一个”孩子的病 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这是教师的基本功。然而我们看到,本文作者并 没有做这种研究。没有做主要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位很敬 业的老师,他花在叶ⅹ身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当可观,问题是他把精力都花 在“管理”上了,没用在“研究”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不想研 究这个孩子。请看作者的话 这一切使叶ⅹ自已在说明书中写道:烦恼啊,真烦恼啊!自 己一边做好事,为何自已一边又做坏事呢? 面对这样的一位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其实叶×同学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什么有的孩子 边做好事,一边做坏事”。这是他们自己人格的矛盾,还是我们的视角有 问题?为什么他们明知自己做的很多事是错误的,还要去做?是习惯问题, 是意志问题,还是这样做能使他得到快乐?这问题极有研究价值。 可是我们看本文作者,他面对学生的烦恼,根本就不想知其所以然, 他的思路毫不犹豫地就跳过了“问题”,直接进人“管理”层面—“我 们应该怎么办?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 是目前相当多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把这种教育称之为“非研究型教育”,目前多数(甚至可以说大多 第一部分教师问题
数)的班主任的教育方式,都属于此种类型。 没有扎实的研究做支撑,教育方法可从哪里来呢? 1.沿袭老例,或照搬其他教师经验。像本文作者采用的任命和撤销叶 劳动委员职务,建立帮助监督小组,写“心理报告”(这是从写“检查” 演变来的),都属于沿袭老例。虽然不是不可以,但看不出个性特点,也 就是说,这类办法对所有的差生,几乎都可以用。 2.从其他行业“借鉴”。比如“承包”、“罚款”之类。这就离谱了, 有的简直属于“非教育行为”。 3.教师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点子。例如有个学生不爱说话,教师把他叫 到办公室,告诉他,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你就可以回家。这 招挺灵,我怀疑这就是教师灵机一动想出来的,不是一种研究成果。 总之,没有研究做支撑的教育方法给人一种一般化和陈旧的感觉,没 有特色,缺乏新意,缺乏逻辑性。 教师自己也能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常常在文章中“与时俱进”地 加一些“理论”。比如本文作者,就说了不少关于“多元智能”的话。然 而作者论述完多元智能之后紧接着采取的措施就是撤销了叶×的劳动委员 职务,莫非叶ⅹ的智能类型不适合劳动?说不通。理论和实践两张皮,油 水分离。 那为什么这种缺乏研究支撑的教育方式也能够把某些差生(例如叶 )转变过来呢? 这是因为此类办法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 些差生,就可能管事。凡感冒都喝感冒冲剂,总会治好某些病人的。治好 ⊥今天怎样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