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 老师有两种 我们校最受欢迎的一个老师的名言:“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当 人梯,一种是为学生当人梯,我选择了后者。”(20030307) 【点评】 人不是工具 把学生当人梯,学生成了老师的工具;为学生当人梯,教师成了学生 的工具。 这两者我都反对,因为人有人的尊严,人不是工具。 甘为他人当人梯,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 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成了一个利用别人的人)。 只有把帮助别人看成一种恩赐的人,才会自以为是别人的人梯。为他 人做人梯,表面上降低了自己,骨子里是居高临下。 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 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 2005.2.23 第一部分教师问題 17
【案例7】 优秀教师的生存状态 曹老师2004年教师节听了一个县的中小学师德报告会。曹老师说,听 完了心中完全没有产生组织者所期望的自豪或是感动,相反,却充满了悲 哀和反感。 师德报告团的几位老师年龄多在中年,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但让 曹老师感到不是滋味的是这些成功者的生活。 他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 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餐;深夜才筋 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巳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假日还 要给学生补课。 他们的身体大多不好,患有多种疾病,却长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位教师为了早于学生到校给学生作出榜样,急急忙忙赶路出了车祸,全身 鲜血淋漓,却咬牙坚持赶往学校,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而导致感染; 还有的教师带病上课,当场晕倒,即使这样,第二天筒单吃点药又坚持站 在讲台上。 他们家庭生活大多谈不上美满。有的公婆卧病在床,却不能侍奉左右; 有的儿子活泼可爱,却只能反锁在家中;有的父亲病逝,却不能赶回去见 最后一面。 曹老师问道: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鍵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 今天怎样做教师
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 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生 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可为什么这个问 题出现在教师身上时,我们就可以视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呢?(曹 蕾) 点评】 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 继续提倡这样的师德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显然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 完成任务、创造业绩为本。 继续提倡这样的师德也是反科学的,因为它在鼓励低效率,鼓励“拼 体力换质量”。 继续提倡这样的师德是开历史倒车,因为它是用老掉牙的农耕时代的 老黄牛”工作方式回应信息时代。 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 但是我们不能坐等什么人把新的师德恩赐给我们,不能坐等别人来解 放我们。 要有主见,自己争取。 当我们无法立刻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改变自己。 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 千万不要对错误的“师德”推波助澜,又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 一部分教师问题
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2005.1.17 【案例8】 个女老师的悲哀 我当中学班主任十几年了,自认为书教得还可以,班主任当得也不错。 但我走上社会和人相处总是怪自卑的,感觉自己想问题太单纯、很幼稚。 就是和以前高中时的女同学相处吧,她们谈什么服装、美容呀,我什么牌 子也不知道(当然我不是仅为不懂这些而伤心),我像个从山里来的女人。 有时,我也想,我这一辈子早出晚归也是生活呀,我没有双休,连单休也 没有,早上不能给老公做饭,不能帮孩子扎小辫,晚上很少辅导孩子功课, 打扫卫生还要在晚自修回家后。我像个女人吗?可是我不教书,我还能做 什么呢?但是我每天这样反复有意思吗?(风中的叹息) 【点评】 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我们从风中老师这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看出许多中小学教师的生存 方式了。据我所知,风中老师说的现象很普遍,并非特例。 这是一种单调的生活方式。它是线性的,或者是片状的,缺乏立体感; 它是灰色的,缺乏更多的色彩。 今天怎样做教师 20
这是一种偏颇的生活方式,顾此失彼。每天忙于照顾别人的孩子,冷 落了自己的孩子。难道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孩子?难道自己的孩子就有超强 的抵抗力,受到冷落也不会产生心理问题? 这是一种封闭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 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 里,就是傻老师、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 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 这是一种低效率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是“拼体力换质 量”,是以体力劳动的策略,应对复杂的脑力劳动。 这是一种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 的感觉。 活得很累。疲于应付,而不是兴致勃勃;有努力,没有活力。 风中老师说,这是教师的悲哀;我说,这是教育的悲哀。 请想一想,教师如此生活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据我所知,真正从心里愿当教师的大学生很少。我想他们的选择不是 偶然的,他们在中小学亲眼看见过教师如何生活,那不是令人羡慕的生存 状态(我指的主要不是工资水平)。 你很难相信这样的老师能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 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 实际上,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 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所以,不关心教师的生存状态,而只关心教师的“应试任务”完成得 第一部分教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