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曲
关于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 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 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 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 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散曲 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称为"清 曲"、"今乐府"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它 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小令、套数和介 历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 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 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 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 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散曲 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称为"清 曲" 、 "今乐府" • 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它 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包括小令、套数和介 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 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护 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 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 点: 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 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 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 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 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 中还可以衬字
• 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 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 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 。 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 三点: • 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 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 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 化的状态。 •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 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 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为短小精悍, 富丽雍容 前期散曲创作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如关汉卿及其著名套数【南 吕·一枝花】《不伏老》,以及小令【双调沉醉东风】。 这类作家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自我价值的认定,或是 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士大相径庭,并大多具有放荡 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确实强烈的反传统 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不像上类一样比较彻 底的抛弃了名教礼法和传统士流风尚,而是不敢信失落, 力图重现传统文人价值。白朴,马致远是代表作家。之中 马致远的散曲最为鲜明突出,被誉为“曲状元”。 三是达官显宦作家。主要有北京人卢挚,洛阳人姚燧
•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的两种主要形式,一为短小精悍,一为 富丽雍容 • 前期散曲创作的作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书会才人作家。如关汉卿及其著名套数【南 吕·一枝花】《不伏老》,以及小令【双调·沉醉东风】。 这类作家无论在人生道路的选择,自我价值的认定,或是 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士大相径庭,并大多具有放荡 不羁的精神风貌,而在表象之后蕴含的确实强烈的反传统 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第二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不像上类一样比较彻 底的抛弃了名教礼法和传统士流风尚,而是不敢信失落, 力图重现传统文人价值。白朴,马致远是代表作家。之中 马致远的散曲最为鲜明突出,被誉为“曲状元” 。 • 第三类是达官显宦作家。主要有北京人卢挚,洛阳人姚燧 等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 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 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 八)等不同说法。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 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 的地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 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 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 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为“曲圣
•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 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一作一斋)。 •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 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 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 八)等不同说法。 •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 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 的地位。 •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 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 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 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 《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 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