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一)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攆常用的文言肅、夠词、古今舣义,诩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不同类型(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査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査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甬、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去、句法等知识的记忆匚程度。常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 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诵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藠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 朗读、背诵的基本觔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渎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 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2004年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旦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由是感激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一)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 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 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 5~6 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 1~2题为拓展延伸 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 (2004 年青海省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 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 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由是感.激.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 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行动: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剖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1题考査了对文言文中关键实词的能力,解答时必须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的积累,结合具体的 语境进行解释,答案为:①亲自,自身: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感动,感激: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第2题考査了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须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 分析,句读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答案为: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3题考査的是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再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答案为: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划线句子 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4题考査对段落内容的整合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的弄清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在 理解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信息。答案为: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5题考査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取相关的信息,答案为:夙夜忧 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第6题考査正确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的是:以直译为主,把握关键字词,联系上 下文来理解翻译,并且与原文的表达方式、遣词及句式特点尽量保持一致,答案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第7题考査我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 的感受来作答,答案为: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 段,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口技》,回答1~5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划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四个四 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 心情: 。 行动: 。 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划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剖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我们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 1 题 考查了对文言文中关键实词的能力,解答时必须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的积累,结合具体的 语境进行解释,答案为:①亲自,自身;②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③感动,感激;④奔走效力或奔走效劳。 第 2 题 考查了对文言文的句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须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的 分析,句读不正确,表明对语句意思的理解有误。答案为: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第 3 题 考查的是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 (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再结合具体段落内容,就不难得出答案。答案为: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划线句子 为“亲贤臣,远小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第 4 题 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整合能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的弄清中心句与支撑句之间的关系,在 理解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信息。答案为: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 5 题 考查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取相关的信息,答案为:夙夜忧 叹、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第 6 题 考查正确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的是:以直译为主,把握关键字词,联系上 下文来理解翻译,并且与原文的表达方式、遣词及句式特点尽量保持一致,答案为: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第 7 题 考查我们对问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是结合文章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 的感受来作答,答案为:在当时对(用人等)内政建设方面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只要结合文 段,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口技》,回答 1~5 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
抚尺而己。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 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寸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 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②意少舒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④两股战战 ⑤不能名其一处 ⑥几欲先走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内容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淸清楚楚,这对表现 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的理解 4.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我的赏析: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我的赏析: 拓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就自发地齐唱起 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 “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 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我的描述: 八、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 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 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 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 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文言词汇——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②意少.舒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④两股.战战 ⑤不能名.其一处 ⑥几.欲先走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内容理解——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把“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表现口 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 4.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用。 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我的赏析: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我的赏析: 5.拓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就自发地齐唱起 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着一叠试卷走了进来,说道: “利用这节音乐课和下节数学课,进行一次测试……”请你仿照本文中对观众的反应的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 写一下这时同学们的反应。 我的描述: 八、阅读《桃花源记》,回答 1~5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九、阅读《陋至铭》,回答1~5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 我的翻译: 3.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5.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九、阅读《陋至铭》,回答 1~5 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 我的翻译: 3.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我的归纳: 5.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我的畅谈:
十、阅读《爱莲说》,回答1~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 ④陶后鲜有闻 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我的理解 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 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我的观点: 十一、阅读《核舟记》选段,回答1~5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 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壸,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我的理解
十、阅读《爱莲说》,回答 1~5 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不蔓.不枝 ④陶后鲜.有闻 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花之隐逸者也 D 花之君子者也 3.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我的理解: 4.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 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我的观点: 十一、阅读《核舟记》选段,回答 1~5 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 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 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 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