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严密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表述 形式往往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 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现实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材料等。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但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 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定义、法则、规律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 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 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为了使论证 更有效,往往离不开论证方法的选择使用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即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即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即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具有说服力。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有力 地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引证法,(即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或具有权威性、 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 (3),喻证法,(即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化深奥为浅显, 容易使人接受。如《谈读书》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证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4),对比法(即讲道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 理更鲜明,给人印象深刻。如《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 面说了读书的三种不良偏向 3.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1),层进式结构: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常按照“提 出问题(是什么)一一分析问题(为什么)—一解决问题(怎么做)”这种模式进行。 (2),并列式结构: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 见山得交代总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分论点。结尾从“为什 么”的角度深化论点。 (3),总分式结构: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 分—一总 (4),对照式结构:文章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两个部分构成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辨 证分析,论证严密全面 4.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有 些议论文在抽象的议论中,语言虽也具体生动,但主要还是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5.把握议论文,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 议论文阅读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严密。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表述 形式往往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 理论据两种。事实论据包括现实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字材料等。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 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但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 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定义、法则、规律等。此外,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 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也属于道理论据。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 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为了使论证 更有效,往往离不开论证方法的选择使用。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即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即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即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即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具有说服力。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有力 地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引证法,(即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或具有权威性、 科学性,使论证有力。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 (3),喻证法,(即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化深奥为浅显, 容易使人接受。如《谈读书》中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来证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4),对比法(即讲道理):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某一论点,使说 理更鲜明,给人印象深刻。如《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 面说了读书的三种不良偏向。 3.议论文的常见结构形式 议论文的常见结构主要有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1),层进式结构: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常按照“提 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这种模式进行。 (2),并列式结构: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通常在开头或讲故事,或引用,或开门 见山得交代总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排列几个议论段落,一段一个分论点。结尾从“为什 么”的角度深化论点。 (3),总分式结构: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 —分——总。 (4),对照式结构:文章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两个部分构成正反对比,或转折补充,或辨 证分析,论证严密全面。 4.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论述性的特点,决定了它语言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准确性、严密性、鲜明性。有 些议论文在抽象的议论中,语言虽也具体生动,但主要还是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5.把握议论文,论点的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 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对 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时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 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 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 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 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6.论题 论题是议论文要讨论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范围,如:《想和做》,《谈骨气》,论点是对某一问 题的观点和看法,应是文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与论题的 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 符合马列主义,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没有作者 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 文史知识》。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发问的问题》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 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典型题精讲精析 【例题】(2010年山西改编)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 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 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 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 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 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 就是对于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 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笑到了最后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 国正和韩国的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 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 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 2
2 (1),分清论题和论点。 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 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对 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时论点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 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 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 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 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6.论题 论题是议论文要讨论的题目。文章议论的范围,如:《想和做》,《谈骨气》,论点是对某一问 题的观点和看法,应是文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与论题的 区别: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真理, 符合马列主义,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反对,不能含糊,态度要鲜明。论题的确立没有作者 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以标题来看,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成才要有 文史知识》。论题的出现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发问的问题》。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论题的位 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典型题精讲精析: 【例题】(2010 年山西改编) 熬住就是一切。 张颐武 我们经常用竞技来比喻人生。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一 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林彪与越南的国防部长武元甲会见时, 他告诉武元甲,与美国对抗只有一个字:熬!这一个字的确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真谛,美国那 么强大,和它对抗当然不容易,但因为“熬”住了,最后越南还是赢了美国。但真正熬得住 又谈何容易。林彪自己经过了“熬”,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到底没“熬”住,闹到“抢班夺 权”,遂有温都尔汗的一劫。 “熬”住其实非常重要。人生中进进退退是寻常事,关键是能够“熬”得住。所谓“熬” 就是对于自己认准了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 有时候就好像龟兔赛跑的那只乌龟,未必跑得快,但“熬”得住,却笑到了最后。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曾经看在大阪举行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的电视转播,看到中国的刘 国正和韩国的金泽洙在男子团体赛上异常激烈的比赛,刘国正几乎老是要输,但居然能够九 死一生地“熬”下来,也笑到了最后。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 历就更加让我感慨。当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蔡振华就是乒乓球运动员,以旋转球拍著名
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判断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 我们大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限 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 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则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 总局的副局长。 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 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 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 挥。而他却身心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 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 道理。 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终究难以让人记住。我记得90 年代初,有位小说家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 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 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 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 率总比仅写两部大得多。 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 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 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中心论点,熬住就是一切。论证思路,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谈人生,引出论题一一熬住。(即 用竞技来比喻人生,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然后分析问题,从各个方面列 举典型事例分析熬住的重要性。(先诠释“熬”的含义,然后列举正面事例、反面事例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归结论点。(熬住就是一切)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①段):用竞技来比喻人 生,并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 第二部分(第②到第⑤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⑥段):概括归纳,并进一步深化中心论点 考点一,把握中心论点、辨识论证方法 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2分) 【思路归纳】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 的判断句。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 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 中,这就要求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通读全文,分析内容,可以明确文章用竞技来比 喻人生,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列举典型事例分析熬住的重 要性。可见,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通读文章后发现本文是通过大量 的事实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所以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证 【答案及评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熬住就是一切,(1分)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 证。(1分) 方法指导,1.如何寻找中心论点 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标题入手,捕捉文章中心论点 ①,标题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如(’12河池)议论文阅读《放弃也会成功》就是文章的
3 他能够将球拍在手中飞速旋转,使对方无法判断他两面不同的胶皮,接不住他的球。但那时, 我们大都是另外一位名将郭跃华的球迷,当时蔡振华多是赢不了郭跃华的。后来国际乒联限 制了旋转球拍,蔡振华便黯然退役。那时,郭跃华的辉煌和蔡振华的黯淡恰成对比。郭退役 后开始从商,渐渐淡出了体育界,而蔡振华则始终在这一行里“熬”着,直到成了国家体育 总局的副局长。 文人的生涯,“熬”也不可或缺。我曾经听到一位知名老学者讲笑话,说他大学时同屋的 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才气逼人,他觉得远远在他之上,不过,天妒英才,一个在大学时因 失恋自杀,才华还没有表现就死了。另外一个在五十岁就病故了,才华同样没有得到充分发 挥。而他却身心健康,活到高寿。老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自己的同代人了,学生或者晚辈 自然都捧场。于是乎,水涨船高,就是泰斗了。老先生当然是说笑话,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有 道理。 写小说也是如此。有些人偶尔才华一闪,就再也不见了,终究难以让人记住。我记得 90 年代初,有位小说家薛勇,写都市人的心态写得非常妙,可惜作品不多,后来也不见再有作 品问世。而贾平凹和莫言,从出道以来就没有中断写作,作品非常多,让人有了印象。未必 他们每本书都写得好,我记得早年贾平凹还曾经被人批评过有粗制滥造的情况,但现在提起 中国当代文学的大家,没有人能够绕过他们。这非常容易理解,在十部书中有两部杰作的概 率总比仅写两部大得多。 所以我们只能像阿甘那样,在人生的马拉松中“熬”住。诗人里尔克曾说:“挺住就是 一切。”但“挺”字没有“熬”那么传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熬住就是一切”。当然, 人其实也有不出场比赛或者中途退场的权利,但只要选择参加,就不能不“熬”住。 中心论点,熬住就是一切。论证思路,首先运用比喻论证,谈人生,引出论题——熬住。(即 用竞技来比喻人生,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然后分析问题,从各个方面列 举典型事例分析熬住的重要性。(先诠释“熬”的含义,然后列举正面事例、反面事例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归结论点。(熬住就是一切)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①段):用竞技来比喻人 生,并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 第二部分(第②到第⑤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⑥段):概括归纳,并进一步深化中心论点。 考点一, 把握中心论点、辨识论证方法 1 题.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2 分) 【思路归纳】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 的判断句。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 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是很集 中,这就要求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通读全文,分析内容,可以明确文章用竞技来比 喻人生,用林彪的事例引出“熬住”这一论题,然后从各个方面列举典型事例分析熬住的重 要性。可见,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 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通读文章后发现本文是通过大量 的事实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所以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证。 【答案及评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熬住就是一切,(1 分)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举例论 证。(1 分) 方法指导,1.如何寻找中心论点 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标题入手 ,捕捉文章中心论点。 ①,标题是一句话的即为观点。如(’12 河池)议论文阅读 《放弃也会成功》就是文章的
中心论点。标题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标题必须为判断 句 ②,有的标题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 关系是什么”) ③,有的标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标题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 如“成功的秘诀”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 (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论点是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 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往往先提出分论 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3),看中间,提炼论点 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 乐群”,“安其居、勒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 活的不二法门。 2.如何辨别论证方法 辨别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一一比喻论证一一对比论证一一道 理论证的顺序进行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 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包含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且鲜明地论 证了论点的自然是主要的论证方法,反之则次之。在答题时要把握由主到次的书写顺序。【链 接:对于掌握论证方法时也应该对其作用进行把握,此内容参见181页“中考知识清单”相 应内容】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172页《让人,乃众妙之门》第1,3题;第173页《激发“到此一游”》 的文明耻感;第1、3题,第174页《善待2014预测、5题;第175页《信任的距离最短》第 1、3题 考点二,筛选提炼信息 2题.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2分) 【思路归纳】针对于提炼鉴别信息试题,抓住题干中“第①段中”这一关键词,找准位置, 在根据题干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的具体要求提炼摘抄即可。对于“哲 理句”,我们主要考虑第①段中的议论句 【答案及评分】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 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2分 方法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认真阅读文章,可用批注法对一些难理解或富有哲理、 优美的语句进行标注,同时阅读中可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 对于感知、摘抄类,试题,即是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故应立足于选文,根据题 干给出的信息,在选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或语句,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提炼出需要 的答案。一般情况下需要分点概括作答。对于判断选择类型的题目,要采取“顺藤摸瓜”的 方法,即根据选项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分析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做出答案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171页《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第1题
4 中心论点。标题是中心论点有这样两个原则:a.该题目必须为肯定句;b.该标题必须为判断 句。 ②,有的标题是由并列短语构成的,论点则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回答二者关系的句子便是论点。(思考格式:标题+“的 关系是什么”) ③,有的标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在标题上加“是什么”,文中回答的句子便是论点。 如“成功的秘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思考格式:标题+“是什么”) (2),从开头和结尾入手,捕捉文章的“中心句”。 论点是在文章开头点出的……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论点在文章结尾点明的, 大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往往先提出分论 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 (3),看中间,提炼论点。 有的文章在中间提出中心论点。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先引用《礼记》《老子》中的“敬业 乐群”,“安其居、勒其业”,然后才引出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 活的不二法门。 2.如何辨别论证方法 辨别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 理论证的顺序进行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 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 运用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包含文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且鲜明地论 证了论点的自然是主要的论证方法,反之则次之。在答题时要把握由主到次的书写顺序。【链 接:对于掌握论证方法时也应该对其作用进行把握,此内容参见 181 页“中考知识清单”相 应内容】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 172 页《让人,乃众妙之门》第 1,3 题;第 173 页《激发“到此一游”》 的文明耻感;第 1、3 题,第 174 页《善待 2014 预测、5 题;第 175 页《信任的距离最短》第 1、3 题。 考点二, 筛选提炼信息 2 题. 从第①段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2 分) 【思路归纳】针对于提炼鉴别信息试题,抓住题干中“第①段中”这一关键词,找准位置, 在根据题干中“摘抄”“一句有关人生辩证哲理的句子”的具体要求提炼摘抄即可。对于“哲 理句”,我们主要考虑第①段中的议论句。 【答案及评分】在漫长的人生竞技中,什么都不是一眼能看得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 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2 分) 方法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认真阅读文章,可用批注法对一些难理解或富有哲理、 优美的语句进行标注,同时阅读中可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中心。 对于感知、摘抄类,试题,即是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故应立足于选文,根据题 干给出的信息,在选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或语句,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提炼出需要 的答案。一般情况下需要分点概括作答。对于判断选择类型的题目,要采取“顺藤摸瓜”的 方法,即根据选项找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分析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做出答案。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 171 页《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第 1 题
考点三,分析论据 3题.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 【思路归纳】首先要表明态度,好还是不好,一般都是不好。再对论点进行明确的认知,在 此基础上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此题是从事实论据入手设题的。“守 株待兔”讲的是农夫因偶然捡到,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守在此处,以期再有收获的故事 后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与本文的中心论点“熬住就是 切”格格不入,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一需要了解成语形成的历史性,二要理解成语意义的整 体性,三要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四要考虑成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不能望文生义,使用 混淆 【答案及评分】示例:不好。(1分)因为“龟兔赛跑”,这个事实论据中的“龟”虽然跑得 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即农夫) 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妄想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2分)(言之有 理即可) 方法指导,分析论据,“好不好”类的试题其落脚点就是考查论据的作用,那么结合论据的 作用去答就可以了 1.论据判断 a.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概括的 b.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2.概括论据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等)、地点、环境,如果 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如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的事实论据:“朱自 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3.分析论据的作用 (1),事实论据作用:什么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某某这一论点 (2),道理论据作用:什么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某某这一论点 【答题格式】这是什么论据,在文中起着某某(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所证明的 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171页《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第2014预测74页《成功无学,幸福有 道》第7题 考点四,分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4题.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 加让我感慨”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思路归纳】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答句子在结构层次上所起的作用;其次,了解这篇文章的 结构是什么,再分析语句在层次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第③段画线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半句 承接说刘国正和金泽洙之间的比赛,刘国正“熬”下来了,后半句是启下,叙述教练蔡振华 的经历(退役,在体育界里“熬”,成为了国家体育局副局长)。因此,这样来分析前后这两
5 考点三, 分析论据 3 题. 把第②段中的“龟兔赛跑”的事例换为“守株待兔”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 【思路归纳】首先要表明态度,好还是不好,一般都是不好。再对论点进行明确的认知,在 此基础上分析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此题是从事实论据入手设题的。“守 株待兔”讲的是农夫因偶然捡到,触树桩而死的兔子,便守在此处,以期再有收获的故事。 后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与本文的中心论点“熬住就是一 切”格格不入,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一需要了解成语形成的历史性,二要理解成语意义的整 体性,三要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四要考虑成语运用的具体语言环境,不能望文生义,使用 混淆。 【答案及评分】示例:不好。(1 分)因为“龟兔赛跑”,这个事实论据中的“龟”虽然跑得 慢,但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很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而“守株待兔”中的“宋人(即农夫)” 虽然也在坚持,但异想天开,妄想坐享其成,一味死守,与中心论点不符。(2 分)(言之有 理即可) 方法指导,分析论据,“好不好”类的试题其落脚点就是考查论据的作用,那么结合论据的 作用去答就可以了。 1.论据判断 a.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 也可以是概括的。 b.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2.概括论据 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等)、地点、环境,如果 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如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论点的事实论据:“朱自 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3.分析论据的作用 (1),事实论据作用:什么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某某这一论点。 (2),道理论据作用:什么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某某这一论点。 【答题格式】这是什么论据,在文中起着某某(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所证明的 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针对训练,见本书第 171 页《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第 2014 预测 74 页《成功无学,幸福有 道》第 7 题。 考点四, 分析段,(句)在文中的作用 4 题. 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当然这仅仅是一场比赛,但他旁边的教练蔡振华的经历就更 加让我感慨”在层次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 分) 【思路归纳】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答句子在结构层次上所起的作用;其次,了解这篇文章的 结构是什么,再分析语句在层次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第③段画线句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半句 承接说刘国正和金泽洙之间的比赛,刘国正“熬”下来了,后半句是启下,叙述教练蔡振华 的经历(退役,在体育界里“熬”,成为了国家体育局副局长)。因此,这样来分析前后这两